出将入相长达五十年:威震异邦的北宋名臣文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4

北宋前期,名相辈出,赵普、李沆、寇准、富弼、文彦博、司马光等人如群星璀璨,层出不穷,他们以过人才识担当朝廷柱石的重任,不仅赢得了个人荣宠,也使国家维持了安定兴盛的局面。文彦博是其中福禄寿三者俱全的典型,让我们透过他的一些事迹,来见识一下这位名臣的风采。

小时颖异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今属山西),出身官宦世家,其祖先据说可追溯至春秋时期齐国的陈公子完,本姓敬氏,后来因为避皇帝讳而改姓文。文彦博小时就展示了过人的聪颖。一次,他和小伙伴一起在玩皮球,皮球无意中掉进了树洞里面,树洞很深,不能顺利拿出来。其他小孩抓耳挠腮,一时间都没有想出好的主意。这时,文彦博跑到一边,取来打水工具,将水灌入洞穴,随着洞内水位升高,皮球自然浮出了洞口。这个故事与我们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齐名,充分体现了俩小孩遇事镇定,应变敏捷的非凡之处,称得上今天常说的神童故事。

年岁稍长,文彦博与张c、高若讷(两人均官至参知政事、枢密使)一起拜在颍昌大儒史菝畔卵习,史莸哪盖锥得相面之术,她一看见文彦博就大为惊异,说:“这是贵人啊!”待他非常好。

21岁那年,文彦博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宦人生。

为官有道

文彦博从知县做起,到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即宰相)只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可以说仕途十分顺畅,他能取得如此成就,客观原因是北宋王朝对进士出身的官员特别看重,而且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有才能者不愁没有晋身的机会;主观原因则是他的个人才干,文家虽是官宦世家,但入宋以来,并无显宦,因此无门荫可言。文彦博的个人才干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机智过人、勇于担当、临事果断。

文彦博入仕不久就审理了一件大案,也藉此使自己声名鹊起,这就是“审理刘平案”。刘平案发生在北宋与西夏第一次战争期间,当时刘平身为边关大将,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然而他的监军黄德和却临阵脱逃,引发全军溃败。刘平虽杀敌无数,但最后还是身负重伤,力尽被擒(宋方以为刘平已经战死沙场),这次战争以北宋失败而告终。为了逃脱罪责,黄德和以重金收买刘平的部属,毁谤刘平投降胡人,致使刘平一族二百多人蒙冤入狱。文彦博当时担任监察御史,奉诏查勘此案,经过仔细调查,他终于弄清了事情的真相。然而,黄德和打仗不行,做官却颇有一套,其党羽遍布朝廷,为了推翻判决,他居然说动了朝廷指派其他的御史来代替文彦博。文彦博当时官阶甚低,但他面对压力,凛然不惧,对前来接任的御史说:“朝廷是担心我无法做成判决,才派你来代替。现在我已经做成判决,如果有任何差误,我愿意承担一切过失的责任,同你没有任何关系。”结果,黄德和及被收买的刘平部属全部被处死。

宋仁宗庆历年间,贝州爆发了王则领导的农民起义。朝廷派明镐领兵镇压,贝州城墙坚固,易守难攻,明镐率兵攻打了很久,都不能攻破。朝廷打算更换统帅,这时文彦博主动请缨,他使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一方面指挥官兵猛攻贝州北城,另一面却派人在城南挖掘地道通往城内。战争过程非常简单,只用了十来天,地道竣工,官兵顺利攻破贝州城,王则被捕,起义被平息。文彦博因此功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

文彦博为官期间,时常碰到一些突发性事件,每次他都能沉着冷静,妥善处置,将一些可能激化的矛盾消弭于无形之中。出任成都知府时,有一次他在大雪的夜晚和宾客宴饮直到深夜,当值的一些役卒心怀不忿,就把官衙的井栏折断,围在一起烤火。军官把事情禀告文彦博,他的座上客人都吓得战栗起来(士卒故意寻衅,兵变一触即发)。文彦博平静地说:“天气实在很冷,可以准许他们折井栏烧来御寒。”说完这句话,他神色自如,依旧和客人饮酒作乐。那些役卒没想到文彦博竟然这样处置,满腔怒火顿时消减了大半,也就无法继续耍泼。第二天,文彦博追问出带头折断井栏的士卒,罚以杖刑后把他打发走(不处罚则丧失威信,然罚不责众,处置太过严厉仍然可能激发矛盾),一场可能的风波就这样被平息。还有一次,文彦博在自己的官署之内打球戏耍,突然听到外面士卒大声喧哗,他命人询问原因,原来是一个官长在杖责一个违纪的士兵,受处分的士兵却不服处罚。文彦博派人叫那个士兵进来,让他说明不服处置的理由,士兵说不出来,文彦博命他出去继续受杖。那个士兵出去后继续吵闹,文彦博再次叫他进来,直接斩下他的脑袋,然后继续打球。

文彦博为官,常有深谋远虑,对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能预见其未来发展,从而早做准备。在担任河东路转运副使时,看到河东路所管辖的~州城与西夏相邻,然而往城内运送粮饷的道路却迂回绕远,不易行走。城外的银城河边有一条唐朝时修建的道路,是通往~州最近的坦途,可惜荒废已久无人治理,人们也从不由此通行。文彦博上任以后,亲自带人修复了这条故道,使通往~州城的路途近而好走,同时他还命人在城里积聚了很多粮草,当地官民都不明白他此举的深意。后来西夏元昊果然准备率军来进攻,却看到~州城早有准备,只好撤兵而去。

当时西部边境发生军事行动时,经常发生将官临阵先退、望敌不进的情况。文彦博上奏朝廷说:这种现象出现在太平年间还没有什么大的危害,但是,如果不趁早加以整顿,一旦发生战争,军队拿什么战斗力来打仗?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将领的权力不够集中,军队的纪律不够严明,希望朝廷引起重视。宋仁宗采用了他的意见。

文彦博任宰相时,北宋与辽国达成了和平协议,数十年间国家都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然而军队数量却年年有增无减。文彦博认为在和平时期国家没有必要保持庞大的军队,军队过多会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造成国家财力衰竭,因此,他找到枢密使庞籍,一起讨论淘汰冗兵减省冗费的事情。裁军一事被提交朝堂讨论的时候,许多大臣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指出:往年朝廷担心灾荒年间会发生灾民暴动,于是便在灾区大规模征兵,现在如果执意裁军,恐怕这些被裁减之人会聚为盗贼,危害社会安定。宋仁宗听了这两种不同意见后迟疑不决。文彦博决然地说:现在国家公私困竭,冗兵是个重要的原因,如果因为裁汰冗兵而发生变故,我甘愿朝廷治我的死罪。最终朝廷采纳了文彦博的意见,裁汰冗兵达八万之多,国家财力得到大大舒缓,裁军后也没有发生任何变故。

北宋在钱币制度上有一项重大发明,那就是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宋朝先在四川地区试用,以交子代替铁钱流通,觉得效果还算不错,于是开始向全国推广。然而当时的纸币制度还不够完善,各地在推广过程中大都采用交子和铁钱同时流通的政策。一些官员急于求成,起居舍人(官名,掌皇帝起居,记其言行)毋就曾奏请朝廷废止陕西地区的铁钱流通。朝廷虽然没有批准他的奏请,但消息传开,当地百姓都知道废钱的事,于是争相用铁钱购买物品,而商家们却拒绝接受,这样一来,长安的市场交易陷入混乱,有些商家只好暂时关门。负责官员请求朝廷下旨禁止罢市,但文彦博表示反对,他认为如果朝廷出面禁止,只会加深百姓的疑虑,从而招致更大的混乱。经过思考,文彦博请来长安城中的丝绢行老板,把自己家中上百匹的丝绸交给他们代卖,要求把货款全部折算成铁钱。百姓知道这件事后,知道不会废止铁钱的使用,市场交易很快就恢复了正常。

至和二年,文彦博和富弼同时受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当时天下士子弹冠相庆,庆贺朝廷选对了宰相。三年正月的一天,宋仁宗在朝堂上突然病倒,当即被送往大内医治。文彦博叫来皇帝的随侍太监史志聪,询问皇帝的病情如何,史回答说:“禁密不敢漏言。”文彦博大怒,叱责他说:你们这些人服侍皇帝,得以出入禁闼,却不让宰相知道皇帝的起居形状,你们想要干什么啊?从现在开始你要随时向我们报告皇帝的病情发展情况,不然的话,我要以军法处置你。随后,文彦博又与刘沆、富弼(同为宰执大臣)商议,建议三人就住在禁宫之中,以便随时了解皇帝病情、处理突 *** 况(仁宗无子,亦未预立储君,一旦暴薨,后果难以逆料),史志聪又出言反对,说这种情况没有先例。文彦博一句话将他顶了回去:“此岂论故事时邪?”当天晚上开封知府(京畿最高行政长官)王素深夜时分请求入宫,声称要告发一件谋反阴谋,文彦博下令不许打开宫门,任何事情也得等到第二天再说。第二天问起情况,原来是一名守卫宫禁的士卒告发说都虞侯(皇宫宿卫部队高级长官)想要叛乱,文彦博叫来都虞侯的上级都指挥使许怀德,向他了解被告的这个人,许怀德担保说都虞侯绝对不会谋反。文彦博分析:如此看来,一定是那个士卒平时对都虞侯不满,所以借机诬告。现在是非常时刻,应该尽快处理,以免动摇军心。他请来刘沆,共同在判词上署名,当即下令将那名士卒诛杀。这件事情充分展现了文彦博的政治才能:头脑精明、处变不惊、行事果断。按照常识,皇宫宿卫部队直接负责皇帝的生命安全,其高级将领都是由皇帝亲自选拔,忠诚度理该绝无问题。然谋反之说素来敏感,一旦详细查问,短时间内肯定难以结案,而且被审查对象也应当停职接受审查,临时选择的代理人自然难保万全。当此皇帝重病之时,万一有何不测,后果真是不堪设想。而请刘沆共同署名,则是为了防止自己个人专权的嫌疑。后来刘沆果然向仁宗密告,说文彦博在皇帝生病期间擅自斩杀告反者,阻止对谋反大案的追查。文彦博拿出那张有刘沆本人签名的判词,“帝意乃解”。

为人有方

文彦博多年身居高位,但他为人谦退、宽厚,从不以势骄人,在是非面前却不计个人得失,敢于秉公直言。宋神宗熙宁二年,拜陈升之为相,当时文彦博担任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神宗以文彦博朝廷重臣,资格老,功劳大,所以把陈升之在朝堂上觐见的位置安排在文彦博后面(宋代重文轻武,按常理应该是文官的位置排在武官之前)。文彦博对此优待坚辞不就,他说:自我朝开始,从来没有枢密使位次居于宰相之前的,只有曹利用任枢密使时狂妄自大,悍然站位在宰相王曾等人前列。我本人还稍稍知道一点礼节,不敢效法他的做法而紊乱朝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