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更强“杀手锏”来袭,性能领先一代

如题所述

中国更强“杀手锏”来袭,性能领先一代

2017年,美国媒体报道称,中国开始列装世界首款作战型高超音速武器——东风17。此消息一出,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俄罗斯自然不甘寂寞。 2018年初,它高调公开了“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向世人证明了它在该领域的深厚底蕴。 “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是一种可以由MiG-31携带的空射武器。依靠高空高速空中发射平台的帮助,“刀”导弹可以实现快速灵活的机动部署,这似乎比导弹发射车搭载的东风17更实用。

此外,在最大射程和突防速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射程均为2000公里,速度均为10马赫),匕首导弹的体积和重量也明显小于东风17,还有空基导弹和陆基导弹的区别。在这一轮的较量中,俄罗斯似乎占据了上风。

然而,随着“刀”导弹更多高清细节的披露,人们发现了其中的蹊跷: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超音速武器,而应归类为空射弹道导弹; “刀”导弹体短粗,头部呈圆锥形,尾部有4片小翼,外侧没有进气口设计,由此可以判断应该是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

种种迹象表明,“刀”导弹基本上是陆基伊斯坦德尔弹道导弹的改进型。采用中段高抛弹道+末端垂直俯冲突防模式。技术含量比较简单,严格来说并不是什么新概念武器。该系统无法与配备水漂弹头的东风17相提并论。而中国的背景也不是东风17那么简单,中国推出了一款新玩具,让人眼前一亮。它的颜值明显高于匕首导弹。我不知道有多少华莱士;看风的形状就知道,这就是正宗的高超音速武器。这就是军民融合展上展出的“凌云”号临近空间高超音速通用试飞平台。

需要说明的是,“凌云”试飞平台并不是真正的导弹,而是一个低级军民融合项目,主要用于临近空间环境的科学研究和大气探测。众人想了想就明白了,以冤家的个性,如果是军方的黑科技项目,会这么大张旗鼓的拿出实物给大家看?不过,正所谓“看一处看全豹”,通过此次“凌云”试飞平台,我们可以一窥中国在高超声速飞行器小型化领域的雄厚实力。

“凌云”飞行试验台的机头呈长锥形,机头整流罩周围安装了环形进气口,这意味着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作为动力。 “凌云”试飞平台于2015年完成首次试飞,增设单级助推火箭在倾斜发射架上点火起飞。助推火箭将“凌云”试飞平台送至一定高度和速度后,急停发动机开始工作,进入超音速飞行状态。这也是超越冲压喷气飞机的典型运行模式。再加上我国独有的航空煤油超燃燃料技术,稍加改装就是一款威力大、成本低的远程精确制导弹药。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作为此次军转民项目的技术源头,我国真正的军用型高超音速导弹的研究进展和技术成熟度只会在“凌云”试飞平台之上,而从时间安排和服务部署的距离也是一样的。时间不远了。它可以使用导弹发射车从地面发射,也可以使用歼20、歼16 和飞豹等战术战斗机从空中发射。它还可以进一步发展为在军舰或潜艇上发射。通用战术打击系统。对于这种以高超音速飞行、漂浮在临近空间的武器,据军事专家介绍,目前还没有能够拦截他的导弹,这才是真正的杀手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