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的校训是什么?

如题所述

经世济民,孜孜以求
“经世济民”,是中国古代圣贤对“经济”一词的理解。《抱朴子·审举》谓:“故披洪范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览九术而见范生怀治国之略。”《晋书·殷浩传简文(司马昱)答书》:“足下沈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可见,“经邦济世,强国富民”是历代中国有志向、有作为的知识分子的崇高思想境界,经济学应该是“经世济民”之学,充分体现经济学厚生、惠民的人文主义思想。“经世济民”,是以探求经济运行规律为己任的经济学人不懈追求的目标,它将个人的知识、能力奉献社会,将个人的成才抱负融入为最广大人民造福之中,这是社会进步需要的个体素质的完善与人格信念的升华。
“孜孜以求”,孜孜者,汲汲也,勤勉,不倦、不息也。《尚书·君陈》谓:“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形容每天不倦努力,不耽于安逸舒适。《资治通鉴·陈纪九》:“朝夕孜孜”。皆有孜孜不倦,执着刻苦,上下求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贪图安逸享受的意思。 校色 西南财经大学校色为蓝白二色,标准为:海蓝(C:100,M:50,Y:0;K:0);纯白(C:0,M:0,Y:0;K:0),蓝色为主色,白色为辅色。校色意蕴如下:
蓝色:代表天空,象征浩瀚深邃;代表大海,象征开放包容;代表严谨,象征求是创新。
白色:代表清澈,象征淡泊明志;代表纯洁,象征学术神圣。代表清白,象征诚信廉洁。
蓝、白二色寓意西财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完美统一之追求。 校徽 西南财经大学校徽由核心图案、背景图样“S”及其中英文校名中西合璧而成。
背景图样“S”是西南财经大学英文校名的首字母,其图案也是前身院校之一的上海光华大学校名由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视觉化表述,变体“S”寓意日月交替,循环往复。
核心图案有三层含义:
(一)造型取自古代布币,体现西南财经大学财经为主,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办学特色;
(二)造型为顶天立地的“人”字形,寓意西南财经大学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以及师生大智为人、大气谋事、大爱行天下的境界追求。
(三)它是西南财经大学标志性建筑“光华楼”的抽象图形。 校训 “严谨、勤俭、求实、开拓”
严谨:《尔雅*释诂》严:敬也。《增韵》谨:毖也,专也,重也。严谨为治学第一要义。为学者在探究、传承、创新文化知识时,须以虔敬之心,博观约取,精益求精,养成严肃认真、谨慎严密的作风。
勤俭:明朝邱濬《大学衍义补》有“国家者亦本有无穷之财,但勤者得之、怠者失之,俭者裕之、奢者耗之。履祥谓《大学》此四语万世理财之大法。”西财历代师生勤俭治校,艰苦奋斗,当传承并永葆勤俭质朴、不尚奢华、理财报国的优良品质。
求实:做学问与做人、做事一样,均要以诚信为本,脚踏实地,立足现实,求真务实。要以理论知识为指导,注重掌握实务知识、实际本领与实战才干,经世致用,强国富民。
开拓:发展离不开前人的奠基和创业,更需要后人的传承与开拓。一个人、一个学校,要坚持自身的特色发展,更要与时俱进,追求卓越,锐意创新,不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校歌 《西南财经大学校歌》  黄埔浣花风雨长,光华柳林谱华章
莘莘学子济济一堂,千里之行为了梦想
经世济民,共担当
孜孜以求,兴国邦
啊 SWUFE,啊 SWUFE
永恒的家园,思想的殿堂 公学路:这一路名是为了纪念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院校之一中国公学。中国公学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之一,1906年创立于上海,孙中山、黄克强、宋教仁、蔡元培、马君武、杨杏佛、于右任等曾任校董,第一批学生中有著名学者胡适。中国公学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师生中有不少人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如女英雄秋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谬德潘等。中国公学于1951年与正阳法商学院等合并为重庆财经学院,次年并入西南革大,1953年随西南革大三处并入四川财经学院。
求精路:这一路名是为了纪念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院校之一求精商学院。私立求精商学院原名私立求精商业专科学院,创立于1940年,校址在重庆市曾家岩。1947年,商业专科学校升为商学院,由美国教会所办,各级负责人均为留美学者,学院实行美式教育,从成立到结束,共毕业学生十届。学院在1952并入西南革大,1953年随西南革大三处并入四川财经学院。
正阳路:这一路名是为了纪念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院校之一正阳法商学院。其前身为创建于1946年的重庆朝阳学院,1949年更名为私立重庆正阳法商学院,位于重庆解放东路。当时的院长、院董事长均由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居正兼任,副院长由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次长、最高法院院长夏勤担任。聘有陈豹隐、潘大连、刘觉民等国内知名人士作教授。学院在1951与中国公学、相辉文法学院合并为重庆财经学院,后并入西南革大,1953年又随西南革大三处并入四川财经学院。
相辉路: 这一路名是为了纪念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院校之一相辉文法学院。该学院创建于1946年8月,位于重庆北碚,创办时拟办为复旦大学重庆分校,校名取自复旦大学创始人,原校长马相伯、李登辉两位老先生。著名红学家吴宓、文学家徐德庵等曾作学院教授。学院在1951与中国公学、正阳法商学院合并为重庆财经学院,后并入西南革大,1953年又随西南革大三处并入四川财经学院。
革大路:这一路名是为了纪念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院校之一西南革命大学。西南革命大学成立于1950年,校长、副校长分别由刘伯承、张子意兼任,总校设在重庆,先后招收学员2万余人。西南革命大学设四个处,三处由部分财经系科合并而成,直接管理财政、贸易、经济计划、工厂管理四个系及财政、会计两个专修科。三处各系科一共办了两期,1953年调入四川财经学院。
华西路: 这一路名是为了纪念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院校之一华西大学。华西大学是华西协合大学的简称,位于成都华西坝,筹建于1905年,1910年正式招生。1937年在社会历史系建立经济学组,招收经济学专业学生,以后由于要求入学的人数逐年增加,1940年正式成立经济系,从1941至1952年共毕业学生392人。1952华西大学经济系调入四川财经学院。
光华南(北)路:这一路名是为了纪念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院校之一光华大学。上海光华大学创建于1925年6月,由数百名脱离美国教会学校上海圣约翰大学的爱国师生组建而成。校名取之于古诗《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句,体现了创办者复兴中华、反对列强的宏愿和光大中华民族的精神。抗战期间光华大学在四川成都设立分部,抗战胜利后,光华大学本部复校。成都分部交四川省地方接办,变更为“私立成华大学”,1952年9月并入四川财经学院。
成华路: 这一路名是为了纪念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院校之一成华大学。1937年8月13日日本军队进攻上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光华大学张寿镛校长鉴于抗战非短期内可以结束,与校董会商定,入川设立分校。分校于1938年3月1日正式开学,校名定为“私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1939年学校由市内王家坝校址迁到西郊草堂寺迤西,此地因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迁入而得名“光华村”。抗战胜利后,光华大学本部复校,成都分部交四川省地方接办。变更为“私立成华大学”,1952年9月并入四川财经学院。
金沙路:金沙路得名于西南财经大学所在地紧临的金沙遗址。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遗址所清理出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绝大部分约为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金沙遗址的性质,目前推测有可能属于祭祀遗迹,也可能是商末至西周时期成都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遗址出土的文化表明,金沙文化不是孤立的,它与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再次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住友路:住友路得名于紧临该路的住友苑宾馆。住友苑宾馆是西南财经大学的对外合作项目之一,部分建设资金由日本住友海上保险公司投入。日本住友海上保险公司从1998年起每年与该校联合举办一次“住友海上---西南财经大学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保险公司、保险监管机构及保险教育界同行参加。 学校光华校区明德楼前耸立着一株挺拔的铁树,它有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光华铁树是1939年,由当时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师生们种下的。那一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表达对抗战胜利的渴望,校长谢霖带领师生们筹资买来了一棵双株的铁树幼苗在校园内种下。这株铁树树形奇特,为“V”型,师生们以此来象征对抗战胜利的祝愿。
铁树从此屹立在光华园中,默默地见证了光华园数十载的发展历程。铁树,渐渐成为了光华人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精神的象征,成为了光华师生爱国情怀的写照。因此,此树被命名为“光华铁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