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中国民间有拜关羽,而不是其他的人

看到电视里那些很多拜关公的。为什么中国民间不是拜张飞什么的。而是关羽呢,有什么说法呢

传说,关公麦城战死后,冤魂不散,满怀一腔冤气,提着脑袋,四处鸣冤。一天,路遇佛祖释迦牟尼(道教说遇见太上老君),关公向佛祖倾诉满腔冤屈之后,佛祖开导他:你说死得太冤,可是,你生前斩颜良、殊文丑、过五关斩六将,难道被你所杀的人还少吗?难道他们都该杀,人家都死的不冤?关公一听,顿时大彻大悟。询问佛祖,如何才能消除冤气,断除六根?佛祖劝他,赶快皈依佛门,才能心底坦荡,祛邪扶正。关公听了佛祖规劝,决心皈依佛门(道教说“从道养身”)。后被佛教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天尊关帝圣君”(道教称“伏魔大仙关帝圣君”)镇坛护法,威镇山门。现四川梁平县的明代建筑“双桂堂”,一进庙门,见到的是关公的殿堂。只见关公带领关平、周仓,扶佑佛殿神圣。其来源即出于上述典故。

由于关公一身正气,神勇无敌。在民间驱傩习俗中,奉为坛神或戏神。酉阳阳戏、梓潼阳戏、提阳戏都敬关公为主神。开戏,必设关公圣像、先祈关公后开正戏。在梓潼县还有“关公扫荡”的习俗。每年春节或关公生日,均要从庙里抬出关公像,在田野、村寨中游走(扫荡),以借关公之威,驱邪纳吉,保一方平安。届时,当地群众,在村头庄尾,设坛迎送,气氛热烈隆重,可谓一大宗教民俗景观。

亦称“关圣帝君”,简称“关帝”,本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如今道教主要将他作为财神来供奉。关于其来历,前面已有介绍,其职能除了“治病除灾,驱耶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还有“司命禄,庇护商贾,招财进宝”,又因其忠义,故被奉之为财神。因为商人认为有三,一是说关公生前十分善于理财,长于会计业务,曾设笔记法,发明日清簿,这种计算方法设有原、收、出、存四项,非常详明清楚,后世商人公认为会计专才,所以奉为商业神,二因商人谈生意作买卖,最重义气和信用,关公信义俱全,故尊奉之,三因传说关公逝后真神常回助战,取得胜利,商人就是希望有朝一日生意受挫,能像关公一样,来日东山再起,争取最后成功。这种信仰在清代,被各行各业所接受,对其顶礼膜拜尤盛。近代江湖上的哥老会、青红帮特别敬祀关帝,且江湖上结义弟兄,亦必于关帝前顶礼膜拜,焚表立誓,以守信义。

当代,关公在台湾还有一个封号——玄灵高上帝。此是清以来,百姓受颠沛流离之苦和内忧外患之辱,更祈求于忠勇信义的关公保护。江南一些城市的百姓在惨遭清兵和外国侵略军的屠杀时,曾抬出关公的神像聚集民众以抗外辱。民众在遇天灾、人祸、疾病、争执时,则向关帝求雨、求药,求他驱灾阵魔、求他正直决断,皇室求关公保国安民,地方求关公除暴安良。近世自于内忧外患,一些民众在逃往台湾时,将关公这一信仰也带到了台湾,并流传了下来。当代商贾兴盛,关帝又被尊为武财神,保护工商业的兴隆。台湾道教组织于1993年5月在台北泰山乡加封关公为第十八代上帝,号为“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玄灵高上帝”之号标志着关公信仰在台湾道教中的升级。关公的忠义勇武仁信等品质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民众的社会愿望和理想人格,因此,他千百年来得到了世人的拥戴,被历代加封,宋代封为“显灵王”,宋徽宗时封为“义勇武安王”。明神宗时将其神位晋级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顺治皇帝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佑赞宣德关圣大帝”。

各朝皇帝都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成为教育忠君爱国信念的材料,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过程请参考下表:

朝代 皇帝 时间 封号
北宋 宋徽宗 崇宁元年(1102年) 忠惠公
北宋 宋徽宗 崇宁三年(1104年) 崇宁真君
北宋 宋徽宗 大观二年(1107年) 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义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壮缪义勇武安王
南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 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元 泰定帝 天历八年(1335年) 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 明神宗 万历四十二年(1613年)单刀伏魔、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明 明思宗 崇祯三年(1630年) 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
清 清世祖 顺治九年(1652年) 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三代公爵、圣曾祖、光昭公、圣祖、裕昌公、圣考、成忠公
清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关夫子
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灵佑二字
清 清仁宗 嘉庆十八年(1813年) 仁勇二字
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羽神像、关羽的祠庙遍布各地,为中国神明中最多祠庙的一位。古代祭祀的战神本是“兵主”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言,唐初开始便有武庙,但主祀的是周朝名将姜子牙,而关羽则为从祀。至迟宋朝末年,民间供奉关羽的庙宇已经“郡国州县、乡邑间井皆有”(郝经《陵川集》)。元代朝廷虽崇信喇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间对关羽的崇信有增无减,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清以降,供奉关羽的庙宇不仅遍布中国内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朝鲜半岛乃至海外。今日仅在老北京城里,就有一百多座专供关公或兼供关公的庙宇。

因为关羽不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时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关羽是横贯儒、道、佛三大中国教派的神只。但其中以儒家的关羽体现更多关羽的本色。

随著关羽地位变得显赫,关羽更被尊称为“武王”、“武圣人”,与孔子并肩而立。也正因为关羽如此显赫,除了军人、武师奉他为行业神崇拜外,就连描金业、烟业、香烛业、教育业、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业也推祟关羽,所以也将他变成武财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1820665.html?si=1

两个方面

第一:
武圣人原来一直是岳飞,清朝以前岳王庙遍布全国,备受人民的尊崇和爱戴的。但是他抗击的是女真人的侵略,而女真人又是满族人的祖先.因此,在清朝建立以后,有关岳飞的《说岳全传》等小说被全面禁毁,满清统治者开始全力拔高关羽形象,以取代岳飞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以消除人民的反清意识。

至于为什么是关羽,而不是白起、孙武等比他优秀得多的武将,这和满清统治者的个人爱好有关,因为满清建国者奴尔哈赤爱读《三国演义》,其起家的过程中不乏运用这部小说中的计谋,以后历代满清统治者都把《三国演义》做为必读书,相传皇太级杀死明朝毛文龙和袁崇焕两大名将,用的就是三国中的计谋。甚至可以说,没有《三国演义》这本汉人写的小说的教导,满清根本得不了天下。

正因为满清统治者对《三国演义》怀有特殊的感情,所以顺治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追封关羽的曾祖为光昭公,祖裕昌公、考诚忠公,造神碑供奉后殿,并定每年春二仲月上戊日致祭,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不断地神化关羽。

清皇室统治者为了消除民间反清意识,强化满族贵族统治阶级的统治,在不断地造出一些神化关羽的故事,为巩固其统治地位服务。因此,他们不厌其烦地频频给关羽脸上贴金,连续为关羽封功晋爵,屡加封号,以使关羽更加神化。嘉庆发出敕谕,即在关羽的封号上又加封了“仁勇”二字,又为滑县重修的关帝庙御书“佑民助顺”匾额。宣宗皇帝时又加封“威显”二字。咸丰二年、三年(公元1852、1853年),文宗皇帝又两次加封“护国”“保民”四字。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 再加封“精诚”二字,七年(1857年)加封“绥靖”二字。在供奉或祭祀时,通常称“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关圣大帝”。这样的封号连祖孙三代都得到封赠的,真是亘古一人。因此,清代全国上下普遍建有关帝庙,仅新宾境内1910年统计,即有关帝庙35处268间殿宇,而关羽也在满族传统宗教中变成关玛法,成为和如来并列的最高神之一。

所以,准确的说,中国的武圣人是民族英雄岳飞,而关羽则是满清统治者篡改和强加的一个“武圣人”

第二,
关二哥不是个一般的人,大伙管他叫“武圣”,这个名头可不是白来的。今个俺就来表一表关二哥的过人之处。大事不说,就从关羽先生选择跟班儿的眼光来看,就可以发现二哥具有常人不具备的高屋建瓴、洞烛机先的超凡本事。

关羽过五关的经历很辛苦。精力除去对付敌人不算,遇到要投奔自己的人,也要善于辨析良莠、去粗取精。一路上来投奔二哥的有廖化、裴元绍,还有周仓。这三人来历差不多,但关羽慧眼识金,单单选中了周仓。事后周仓的一系列表现证明,咱二哥的选择具有不可辩驳的正确性。

首先是出身。二哥素有傲上不忍下的脾气。所谓“下”,自然是越苦大仇深越好。周仓出身黄巾,是正牌农民起义革命队伍中的人,根红苗正,政审一次过关。

其次是忠诚。这个忠诚不能停留在一般对事业忠诚的层面上,还需要一些个人崇拜,要真心实意的的当领导的FANS,这点周仓做得很到位。他一见到关羽,就激动的讲述了在当年战争岁月的某一天曾有幸见过将军一面,此后又如何心仪已久,如今愿意“执鞭随镫,死亦甘心”。二哥听了立即向大嫂请示,走过这道组织程序后,果断的收留了周仓。

再次是智力。对于亲近下属来讲,智力不能太高。智商太高,心眼就开始活泛,上司不放心,自己也容易惹上麻烦。魏的杨修、蜀的魏延,都是因为智商高又爱表现丢了小命。周仓和赵云交手时被连捅了三枪,但跟关羽汇报时只说那人“极其雄壮,不知姓名”。他没有就赵云的武艺作出评论,只是认为对方的块头更大,是在力气上大过了他。这种理解能力就很适中。

接下来的条件是要身体素质好,否则整天抗着三国重量之最的兵器,时间长了身体会吃不消。周仓“两臂有千斤之力,板肋虬髯,形容甚伟”,身体素质完全符合标准。还说上个例子,赵云刺别人一枪就挂,而周仓连挨三枪却仍欢蹦乱跳。因为赵云在过去和后来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无法解释清楚,估计在休闲散步时遇上周仓只能默默无语,唯拱手而已。

再下的条件来要勇敢,这条也非常关键。关羽临阵,临危不惧的目视前方,看时机成熟,手臂伸出,大喝一声“刀来!”咦?没动静。回头一看,周仓正抗着大刀大步流星的往回跑,这戏可就演砸了。什么人都好做,典韦第二是万万不能做的。周仓的勇敢是大家一致肯定的,即使遇到黄忠、庞德这样的劲敌时,周仓也没有退缩半步,每次都是准确无误的把刀交到关羽手中。在关羽刮骨疗毒时,周仓一直坚定的站在关羽身后,对疼痛没有皱一下眉头。

还有一条是必须爬山涉水,这一条可能很奇怪。为什么要有这个要求呢?因为关羽的坐骑赤兔马很古怪,“登山渡水,如履平地”。周仓要干好亲随这项工作,就必须跟着赤兔的感觉走,要登山就登山,要涉水就涉水,不能讲二话。周仓在黄巾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曾经在山上打过游击,登山的能力自不必说。周仓水中勇擒庞德,难得的是他水下功夫也如此了得。由此也看出关二哥阅人的独到眼光。

周仓以上的优良品质都是在革命生涯中逐渐表现出来的,而关二哥初次见面就能作出一生不悔的决定,您说二哥该不该被尊称为“武圣”?
吕布武力先说其为人,此人品德实在不可以用较差来形容,简直可以用卑劣来形容。为其权势认其他人做父亲,同样为富贵美色杀其义父。兵败定陶后投刘备,刘备好心收留,却将其徐州霸等等诸多恶名,虽然如此吕温侯还总想美化自己的名声。而且吕布这个人还胆小惜命,为小利而忘大义。再论吕布其智力,我们可以用常人来形容,这个人的智力是最平凡不过的了,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只有和当时小老百姓同样有的思想,绝对谈不上圣人之类。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788296.html?si=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05
第一,关羽的“忠”、“义”古今少有。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刘关张并没有桃园结义,这其实不重要,不管是不是结拜兄弟,关羽对刘备的“忠”我看是相当到位了,这段君臣或者说兄弟际遇堪称千古佳话,况且刘备的前半生颠沛流离,险象环生,跟着他并没有什么好处和利益,这就更显出这个“忠”的成色之高。

《三国志.关羽传》中说:“稠人广座,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是惜墨如金的,能对关羽费了这么多笔墨是很是少见,并且表现得极为到位,可见作者陈寿也是佩服关羽的为人的,至于罗贯中那更是佩服得过火了。

第二,关羽善待士卒,爱护百姓。

关羽给人的感觉是很“傲”,但那只是对所谓“士大夫”有傲气,他看不起那些整天以国士自居又不能救民于水火的“名流”,痛恨那些以阴谋权术博取利益的所谓“谋士”,这正是他能一心跟随刘备的原因,他敬重刘备是英雄,是实干家,他以能展露才华和拯救国家为最高目标,自然不把那些玩虚的放在眼里。但是有一点值得提一下,就是他对手下的士卒非常好,据《三国志》记载:“羽善待卒伍”,“请诸将饮食相对”,可见关羽是一个没有架子的将军,这样的人往往在士兵中有很高的威信,再加上它刮骨疗毒面不改色,进攻襄樊威震华夏的赫赫神威,这都是一个优秀军事家应有的气质,军中人气颇高。

还有关羽特别重“义”。明是非、知图报,曹操对他好,他就尽全力报答曹操,但并不背叛本主,自古忠义难两全,关于的忠和义就处理的相当成功,斩颜良诛文丑现在有人持怀疑态度,我认为是不是关于杀的不影响他的“义”,他是尽自己所能地立功报答曹操后毅然离去,功指定是立了,至于杀了谁没杀谁就不要深究了,一个“挂印封金”就足够说明问题了,知恩不报的太多了,恩将仇报的也不少,关羽做的已经够到位的了。

更为难得的是,作为一个统兵武官,在镇守荆州的时候能够爱护百姓,荆州治理得并不比文官差,在关羽在世时,与荆州民众结下深厚感情,百姓服其德行,仰慕其神威,珍视其情意,所以在关羽被害之后,荆州百姓曾自发地进行祭奠活动,这是最早的民间祭拜,发展到后来就成了香火鼎盛的局面。

第三,人们对关羽被害的自责心理和对叛徒的痛恨与不齿。

人们在关羽死后祭奠他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原因,即人们的自责心理,关羽走麦城的重要原因是因为部下士兵的家属被吕蒙所扣,而使军队四散投降东吴,首先吕蒙的这种手段就不光彩,赢的让人看不起,再有那些投降的士兵和他们的家属多少会感到内疚,他们虽不曾亲手杀掉关羽,但关羽却是因他们而死,加之以往的感情,祭奠活动是免不了的,多少也是一种赎罪的表现。文学家也是下笔毫不留情,褒关贬吕的言辞跃然于纸上,舆论的威力是巨大的,吕蒙赢了战争,输了名声,连死法都那么惨,相比之下,好像还是关羽赢的多。

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们崇拜英雄痛恨叛徒的心理使然,关羽的死与临阵叛变的几位将领有重要干系,死在叛徒手里的人往往让人痛惜和同情,所以民间传说中的关于往往被加入很多主观的夸张,至于叛徒当然是口诛笔伐毫不留情了,这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三国演义》里有“玉泉山关公显圣”这一章节了吧,也充分表现出人们对关羽的愧疚和敬仰之情。

以上三个原因使关羽慢慢超出了一个普通武将的传统范畴,他所独具的各种气质和传奇经历使他成为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热门人物,祭奠和崇拜他的活动也慢慢地从荆楚一带传向全国,世代相传,不断地提升和美化,最终走上神坛。这是自发的,是广大人民的自主选择,没有任何的“炒作”嫌疑,关羽的“神”不是封的,是我们真心“捧”出来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8-05
因为关公是民间最有名气的猛将,是勇猛神圣的象征。从古代开始人们就相信妖魔鬼怪都怕忠勇之士。把关公的神像贴在门上可以驱除妖魔鬼怪,给家庭带来平安。
第3个回答  2009-08-05
忠义的化身(不被曹操的金银和美女所诱惑,千里单骑,五关斩六将去找刘备)
守信用:桃园结义,誓死要辅佐刘备
第4个回答  2009-08-05
汉人喜欢崇拜失意英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