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奴性的批判,他的文章都在哪些地方体现,越具体越好。一定要文章中具体的话。15分

如题所述

鲁迅精神的核心是什么?众说纷纭,我觉得是对奴性的批判,他一生都在对这种东西进行批判。别的都是次要的。不从这个角度看,总以党派立场分析,就会觉得他忽而左忽而右,难免让自己讲不圆。奴性这东西,既是对权势的屈从,也是对传统的遵守,不假思索,惟命是从,缺乏主人意识,委委琐琐,都是奴性。鲁迅说中国只有两种时期,一个是暂做稳了奴隶一个是想做奴隶而不能。历史长了,奴也就成了性。王阳明认为山中贼好破心中贼难除,我想,奴隶容易解决而奴性则难以去除,何况总有人喜欢奴才。我说过,禅,其实是一种思想解放,也是一种反对奴性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鲁迅文章,也有禅意。
有人说鲁迅没有建设,只有破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建设什么新东西,如果没有鲁迅式的破坏,那东西是新不了的。正如在一块荒地建设,三通一平的工作总得做一些,只是鲁迅把一些也许可以留下来的草树景观一并推平了。
推了就推了吧!去除了奴性后,国民中焕发出“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后,才可能谈得上有意义的建设。在一个自称奴才的地方是不能建设现代化的。在这块土地上规划蓝图的事,也不是少见,为什么最终都施工不下去呢?或者成了烂尾楼呢?总是有一些可以想一想的。
那一代人,多在做启蒙工作,也是建设的基础工作。鲁迅也是这些启蒙者之一,与他们的区别在于鲁迅更清醒认识到奴性的危害,不去奴性,蒙无法启。批判奴性工作远未完成,启蒙的道路,也正长着。可惜鲁迅死了,而奴性日健,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精神长存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16
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将儿子的命运寄寓在人血馒头上的懦弱的华老栓(《药》),一心想跻身于长衫客行列的落魄的孔乙己(《孔乙己》),因丢了辫子被女人当众辱骂的忧愁的七斤(《风波》),在多子、饥荒、苛税等压榨下苦得像个木偶人的闰土(《故乡》),都是乡土社会中的卑怯者,他们对于身受的压迫忍辱受屈逆来顺受。《祝福》中到土地庙捐门槛赎罪的祥林嫂,《在酒楼上》中敷敷衍衍模模糊糊无聊地生活着的吕纬甫,《孤独者》中亲手选了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的魏连殳,《离婚》中慑于七大人威光的爱姑,也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卑怯者,虽然他们面对坎坷的命运和人生也有过不平和抗争,但最终都屈服于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这些都是奴性思想的体现

鲁迅憎恶中国人的奴性性格,更憎恶他们以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他说:“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论睁了眼看》)鲁迅憎恶他们能以瞒和骗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鲁迅的《阿Q正传》立意写出国人的魂灵,阿Q是以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的典型人物,不管处于何等不利和不愉快的境地,阿Q都能从中摆脱出来,处于精神上胜利的不败之地。《故乡》中麻木辛苦生活着的闰土,在香炉和烛台里寻觅人生的希望,寻求精神的寄托和慰藉。《祝福》中受尽折磨的祥林嫂,到镇西头的土地庙捐门槛赎罪,求得精神的平衡与解脱。《孤独者》中作茧自缚的魏连殳,躬行其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其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在失败中找到了精神上的胜利。鲁迅深深地憎恶国民的奴性性格,真诚地期盼能创造出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真正争取到做人的资格和权益。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8-16
鲁迅的《故乡》中的闰土,闰土是和他小时候一起玩耍的,但是当他回到故乡的时候,闰土却跪在地上喊他老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