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40,50,60岁生日时各发生了什么事

割让了哪几块土地

慈禧40、50、60岁生日时各发生了:垂帘听政、清军收复新疆之战、签定了《中法新约》、签订了《马关条约》。

一、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

二、慈禧40岁时,是1875年。

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丈夫的侄子)兼外甥4岁的爱新觉罗·载湉为帝,改年号为“光绪”,两宫太后再次垂帘听政。

1865年—1870年,中亚浩罕汗国侵略者阿古柏侵入并且窃据了新疆大部分地区;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1875年,慈禧采纳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建议,出兵新疆,清军于1878年1月收复新疆。

三、慈禧50岁时,是1885年。

1883年—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但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却主张“乘胜即收”,与法国签定了《中法新约》。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正式签订了《中法新约》。11月28日,此条约在北京交换批准。

主要内容有:

1、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并在条约签字后六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

2、法军退出台湾、澎湖。

3、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一在保胜以上,一在谅山以北,允许法国商人在此居住并设领事。

4、降低中国云南、广西同越南边界的进出口税率。

5、以后中国如修筑铁路,“自向法国业此之人商办”。

四、慈禧60岁时,是1895年。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中国放弃对朝鲜宗主国地位,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在俄,德,法等西方列强干涉下,后以白银3000万两赎回)、台湾、澎湖列岛,开放4个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矿设厂。

扩展资料: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慈禧当政的结果亦受到不少负面评价,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

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慈禧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慈禧虽然政治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维系满清的对中国的统治。以上列举的数次丧权辱国的战争结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镇南关大捷后的乙酉清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都是继续战争比接受议和的耻辱条件要更加有利。

但继续战争的结果虽然会击败当时国内一片混乱的法国,或在甲午时拖垮当时国力即将穷尽的日本,使中华民族有个更好的结果,却很可能会让满清中央政府因为持久战乱而失去权威垮台。

慈禧作为最高权力责任者,拒绝取消维持了300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这在体现其政治之干练的同时,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军收复新疆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慈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日甲午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法新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40岁时日本第一次侵略台湾,并赔偿白银50万两。
50岁时中法战争爆发,中国在海军方面战败,南洋水师全军覆没;陆军虽然取胜,却撤出越南。
60岁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辽东台湾澎湖被割占了,赔了2亿两白银,又支付了3000万两“赎辽费”。
总之,慈禧是中华民族的灾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8-29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姓叶赫那拉氏,名杏贞[1]。慈禧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一个官宦世家。清文宗咸丰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为期仅次于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圣母皇太后”、“那拉太后”、“西太后”等称之者;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慈禧太后出身叶赫部(今四平附近),那拉氏,父惠征,原为吏部笔帖式(八品),咸丰二年(慈禧选秀入宫之年)升为安徽徽宁池太广道道员(四品)。清文宗逝世于避暑山庄后,治丧期间,大行皇帝皇后“母后皇太后”以及新皇帝生母“圣母皇太后”分住烟波致爽殿之东、西暖阁,故得“西太后”之称谓。

由于在其48年的统治期间,中国除了太平天国之乱外,还饱受外国侵略,中国国力日渐衰败。其执政能力颇受争议,加上中国传统对于女性执政的负面意见,过去对慈禧的评价几乎是完全负面的。近来,史学界逐渐开始有人从历史条件局限的观点,对慈禧当政提出多元化的评价。但她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依然是一位负面人物。

目录 :
1 大事记
2 评价
2.1 正面评价分析
2.2 负面评价
2.2.1 甲午战败之源
2.2.2 阻碍维新变法
2.2.3 辛丑和约之源
2.2.4 光绪之死
3 传说轶事
3.1 灭国传说
3.2 情感传言
4 两妹三弟
5 注释
6 参考书目

大事记:
1851年5月,选秀入宫,赐号懿贵人(但经常被称作为兰贵人)。
1854年,晋懿嫔。(清制后宫地位共分九级,依序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秀女)
1856年,生皇子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当日晋懿妃。
1857年,晋懿贵妃。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皇帝率后妃宗室重臣等避祸承德避暑山庄,命恭亲王奕䜣留京与联军议和。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皇子载淳继位,以皇帝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八月,在恭亲王奕䜣支持下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杀肃顺等八大臣,成功夺权,垂帘听政。
1862年,同治皇帝对圣母皇太后晋徽号“慈禧”。
1865年,罢议政王奕䜣职务,遭洋人、宗室、大臣疑问,旋又复职,但是对奕䜣开始有所戒备。
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因其无嗣;遵皇太后之意,由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继位(即后来的光绪皇帝)。
1888年,光绪帝大婚,翌年亲政;慈禧继续“训政”。
1894年,皇太后六十大寿庆典;慈禧太后不惜挪用海军军费重修颐和园,致使在甲午战争战败。
1898年,因光绪皇帝发起戊戌变法,皇太后与守旧派大臣恐影响其势力,联合发动戊戌政变,杀六君子、囚光绪,后重行训政。
1900年,因义和团发起庚子拳乱,导致列强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帝后被迫离京,前往西安避祸。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两宫回銮;皇太后及皇帝下诏罪己、行庚子新政。
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后一天,皇太后于11月15日下午五时病逝,后葬于定东陵;大行皇帝无嗣,由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继位(即后来的宣统皇帝)。
按定东陵神牌上记载,皇太后叶赫纳拉氏生前死后得到的谥号全称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谥字23字,连皇后共25字,谥号长度超过清朝开国皇后,及孝德与孝贞两位正宫皇后,为清代皇后中之最。
1928年,军阀孙殿英藉演习之名,率其部下盗掘了金碧辉煌,极尽奢华的慈禧定东陵,并盗挖慈禧临终时口含大如鸡蛋夜明珠一粒(夜明珠在宫内是太监装饰品)。溥仪在回忆录里提及:祖母慈禧太后夜明珠被盗事,并改馈赠给某位民初权贵夫人(宋美龄),让他耿耿于怀。
第3个回答  2009-08-30
顶二楼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