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百鸟朝凤》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

如题所述

《百鸟朝凤》引发工匠精神的思考
核心提示: 当前,我国正着重强调工匠精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笔者认为,工匠精神的打造离不开企业更离不开对匠人的重塑。
《百鸟朝凤》正在各大影院上映,这部由第四代著名导演吴天明执导的遗作终于和观众见面。不过,从票房情况看,这部被认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电影,却并不被市场看好。

数据显示,从5月6日上映以来,《百鸟朝凤》三天内取得的票房只有约150万元,这与商业片动辄上亿的票房形成了鲜明对比。探讨《百鸟朝凤》票房不佳的原因有很多,如排片率只有1%多点,影片不太符合当下观众的观影需求,没有明星阵容,影片反映的是转型期的农村话题等等,但造成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更值得思考。

不久前,笔者观看了《百鸟朝凤》,散场后现场观众久久不愿离开。这与笔者之前看《捉妖记》、《泰囧》等高票房电影截然不同,这些电影看完后只是让人笑笑开开心,似乎再无其他。

而《百鸟朝凤》看完后却更能引人深思。电影以唢呐名曲命名,以焦家班班主唢呐王焦三爷为人物主线,通过师徒情、父子情等表达了无双镇新老两代唢呐匠对唢呐这一匠艺的坚守,也诉说了在农村转型期唢呐匠面对洋音乐冲击时渐渐从辉煌走向绝境的那种无奈。

从文化层面上说,应该为这样的电影喝彩。但现实是,这部2014年就完成的电影,却由于无人接手发行,直到现在才上映。电影应该更多追求文化和思想诉求,还是更多的利益诉求?很值得深思。

值得注意的是,唢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唢呐匠是众多民间匠人中的一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包括唢呐匠、钟表匠、木匠等在内的诸多匠人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很难说清这是时代进步的幸还是不幸。

我们总是羡慕发达国家有着数量较多且历史悠久的企业。如在日本一家餐饮店都能传承几代人,日本的百年老店更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支撑着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其中既离不开其匠人对匠心、匠艺的追求,也离不开其社会环境的包容与支持。反观《百鸟朝凤》中所描述的唢呐匠落魄到行乞为生,这其中诉说的是无尽的悲凉,却又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少传统匠人已不再受人追捧。以木匠为例,1990年前后,在我国农村,木匠还是一个受人欢迎的职业,和电影中的唢呐匠一样,好的木匠师会有很多人家的孩子向其拜师学艺,师傅与徒弟也随之成为一个特殊群体,能诞生一种不亚于父子之间的情谊。但随着家具产业化的发展,木匠和唢呐匠一样讨不到生计,甚至渐渐消失。

当前,我国正着重强调工匠精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笔者认为,工匠精神的打造离不开企业更离不开对匠人的重塑。

好的工匠精神需要对产品的每个细节进行细细打磨,就如同电影中焦三爷教徒弟吹唢呐前,先让其天天在河边吸水练气,将基本功练好,方能吹奏唢呐的最高难度曲子——百鸟朝凤。但目前我国面临的现实是,一方面是教育体系对技术工人培养的欠缺,另一方面是过去的师徒传承体系正逐渐断裂。怎样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正成为当下及未来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或许《百鸟朝凤》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