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践行核心素养

如题所述

时下,“核心素养”一词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成为大家眼中借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众所周知,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乃教育之魂,自古以来,社会对从事教育职业的教师,一直本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去推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与切身体会,也深切的认识到: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人范的道理。在学生的心中,老师是神圣的,而支撑这种神圣意识的就是良好而崇高的教育情怀。在笔者看来,“教育人”并不是一个空洞的道德说教,它有着极为完美的内涵,也有着最为鲜活生动的诠释。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如何守住一方净土,安于三尺讲台,铸造不朽的师魂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热爱并理解教师这一职业”是铸就“教育人”的前提,“激情地投入”是铸就“教育人”的保障,“真诚善待每一位学生”是铸就“教育人”的灵魂,“学生的认可”是铸就“教育人”心灵的最终归宿;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用语言来播种,用粉笔来耕耘,用汗水来浇灌,在洗尽铅华后,塑己育人的同时,用爱心铸造不朽的教育师魂。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我已经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二十余年了。
古人云:“传道授业,千古为师;师之所在,道之所存。”我不是诗人,不能用华美的诗句赞美我的职业;我也不是学者,不能用高深的理论诠释我的价值。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但我却深深懂得: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人范。回首二十余年的风雨教书生涯,我一直在育人,也一直在塑己,在艰辛的付出与喜悦的收获之间,我力求做最好的“教育人”,痛,并快乐着。
时下,“核心素养”一词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成为大家眼中借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最近,仔细研读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本教育专著后,我对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众所周知,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乃教育之魂,在学生的心中,老师是神圣的,而支撑这种神圣意识的就是良好而崇高的师德。因此,“教育人”一词,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空洞的道德说教,它有着极为完美的内涵,也有着最为鲜活生动的诠释,在这条塑己育人的教书征程中,我是这样理解并践行核心素养理念,做最好的“教育人”的。
其一 我钟情于教师这一职业。
古往今来,人们常把教师比做“园丁”、“蜡烛”、“春蚕”等等,借以歌颂教师的无私奉献与牺牲精神。对于这些比喻,我想它是非常恰当的,在我看来,从来没有哪一种职业像教师这样付出如此之多,如此之细,而又如此的不求回报,你如果问我,你愿意做“园丁”、“蜡烛”、“春蚕”吗?我想,我是愿意的,我打心里热爱并理解这一职业,因为我觉得它是神圣的,在充满诱惑的年代,是它给了我一方纯洁的净土;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我能时时感受到来自学生的质朴纯真的快乐,它是一种爱的传递,每每看到学生向我投来饱含尊敬的眼神,一种莫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觉得“嗯,当教师,挺好的。”
其二 我喜欢激情地投入工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里就提出这一观点---“要让学生热爱你的课堂”。在教学中,我喜欢激情的投入,我始终认为,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一个心如止水,甘于恬淡的教师,他的工作,永远不会有活力,更不会有效率。
在课堂上,我喜欢微笑地面对学生,用时而平实,时而激昂的教学语言,用时而温柔,时而夸张的肢体动作向学生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听课,其实就是一种快乐的兴趣体验。许多我教过的学生都喜欢听我的历史课,他们认为我把久远枯燥的历史教活了,他们总是说:“老师,听您的课,真是一种享受,四十五分钟,一眨眼就过去了!”其实,于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看到学生愉快而认真的学习,我也在享受着像农民收获庄稼时一样快乐。
在教研活动上,我喜欢“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同时也勇于承担着上级领导分配的每一个教研任务。近几年,我参加了许多重大的教研活动,在获得一定荣誉的同时,更大的收益是提升了自己的素质。如:2007年参加“教坛新星”大赛,我只获得了市级“教坛新星”的称号,它让我知道了自身在教学技能与素养方面的不足;2008年参加与安庆十四中共同举办“五校教科研共同体活动”论坛,让我懂得了在知识领域,合作才能共赢的道理;2010年有幸参与安庆市中考历史教研会,并作了“关于中考历史热点问题的命题分析及预测”的主体发言,它让我感受到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拥有精湛的教学艺术,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做支撑,这样才能方显你的渊博与厚重;2011年参与“市级骨干教师与历史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并胜出,让我深知“成功来源于勤奋,成就源自于积累”;2015、2016年在全国“一师一优课”、“学科德育精品课堂”的比赛中,有幸被评为安徽省优课,并推荐参加国家部级平台角逐,让我深深体会到“有梦想,才会有远方”。2017年又受邀参加安庆市中考“一模”命题、摩题工作和专题讲座,让我更憧憬“远方不一定有诗,但一定有更好的自己”的美好未来。如此种种,尽管一路走来,压力甚大,但有苦有乐。我觉得我就是一条敢于接受挑战的鲶鱼,畅游在求知的海洋里,激情投入,并不知疲倦。
其三 我真诚地善待每一位学生。
作为一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时刻铭记:我们的教育是大众教育,决不是精英教育,任何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我们在内心里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能歧视学生。凭着教师的职业道德,凭着对这一份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敬畏,凭着一颗做人的最起码的良知,我真诚地善待我教育过的每一个学生。即使这个孩子在别人眼里一无是处,但是,我都能,也都要从他的身上找到与众不同的闪光点。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我明白,我找出每个孩子的优点,就等于给了这个孩子撬动地球的支点,就等于给了这个孩子足以灿烂整个天空的阳光,就足以树起一个处于自卑状态下孩子的信心,就足以照亮迷途中孩子回家的路程。
记得08年刚调入岳西县城关初中,就担任703班的班主任工作,一干就是三年。刚接手时,对全班同学的家庭情况进行摸底,发现班上的“特殊家庭”实在太多,仅单亲、离异家庭的就有18个,其中有一名开学半学期从外校转来的女学生,叫刘文幸,情况更加复杂,从小父亲早逝,由母亲抚养姐弟二人,后其母又再婚,重新组建新的家庭。因此,刘文幸自小性格怪异,又不服管教。刚转到我班时,穿着奇异,带耳环,染指甲,还经常发生打架、逃课,夜不归宿的情况,尽管我屡次找她谈心,对其进行耐心教育,但收效甚微,她依旧我行我素。我没有放弃,只要有机会,我的目光就落在她身上,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事情终于有了转机,有一天清晨我值班,学生大门口来了个乞讨的老人,由于急着赶早自习,许多学生经过老人身边时,都匆匆而过,唯独刘文幸,默默地走到老人身边,向老人面前的瓷缸里放了两枚1元硬币,还将自己手中的早点给了他,自己却空手走进了学校。看到这一幕,我被深深地震憾了,我惊喜于外表桀骜不驯的她竟然也隐藏着一颗关爱他人的怜悯之心。随即,我给刘文幸送去了早点,并迅速在周一的班会课上郑重其事地召开了主题班会,号召全班同学向她学习。这一次,刘文幸也被深深震憾了,她感动于班主任竟如此地关注她、器重她,全班同学竟给了她如此热烈的掌声,如此崇高的褒奖。从那以后,刘文幸变了,变得积极向上,更可喜的是,她的变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上其他“特殊家庭”的学生也变得听话起来,班级管理的难度大大降低,班风也大为好转,这让全校领导和老师都刮目相看。这就是师爱的作用,其实,真诚地善待每一位学生,也就是善待了自己,于人于己,都有收获。
其四 我快乐于学生对我的认可。
教书这么多年,曾听到不少学生私下里对我说:“老师,我长大后,要像您那样的……”我听了很开心。我想,一个成功的教师,要想得到学生对你的认可,必须时时刻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引领学生。
教育工作中有一句有名的格言:“在学生面前,教师的所作所为没有一桩是细小的,无关紧要的”;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也说过:“教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成长中的孩子有很强的模仿性,可塑性,学生从种种模仿教师的活动中,不知不觉接受有关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的熏陶和影响。要想教育好学生,我们首先要严于律己,以良好的形象,文明的举止做学生的榜样,以细节去感染学生,用行动教育教育学生。因此,我努力从日常点滴做起:每天在校,用微笑或言语回应学生对自己的问好;向学生承诺过的事,在笔记本上记上,及时兑现,逐步培养学生诚信的好习惯;跟学生聊自己成长中的曲折经历,以自己的故事告诉学生在任何困难情况下都必须要有迎难而上的抗挫精神……点点滴滴,时时刻刻,在一切方面我都非常注重检点自己,做学生的表率。
除了以身示范,情感育人,我同时还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在这学海无涯,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的学生们,无论是知识的来源渠道,种类范围还是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都不可小视。作为教师,要想彻底“征服”学生,就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使自己变成一股源源不断的“活水”。所以我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习惯,把学习当成了一种乐趣,从各种渠道吸取新的营养,使自己变得睿智。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更注重严谨教学,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台下一双双专注而信赖的眼睛,听到台下一声声惊奇雀跃的欢呼:“老师,您真厉害”,我觉得很满足,很快乐。
一灯如豆,四壁青辉,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我甘愿守住一方净土,安于三尺讲台,用语言来播种,用粉笔来耕耘,用汗水来浇灌,在洗尽铅华后,塑己育人的同时,用爱心铸造不朽的师魂,在践行核心素养的视域中,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最好的“教育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