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楚汉之争时,赢的不是项羽,而是刘邦?

如题

公元前207年十月,刘邦大破秦军,驻军霸上。这时赵高已经谋杀了秦二世,立子婴为帝。但是面对全国形势,子婴不敢称帝,改称秦王。刘邦打下关中后,秦王子婴系颈以组,表示打算自杀,白车素马,降于轵道之旁。胜利对于刘邦是一个考验。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刘邦原本是一个“好酒及色”的人。进入秦皇宫,居然“秋毫无犯”。非但如此,他还做了三件大得人心的事。一是不杀子婴;二是约法三章;三是不受犒赏于是刘邦大得人心。在这里我们已看到刘邦最终能够脱离困境,走向胜利,夺取天下的原因之一: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又有虚心纳谏的态度。然而刘邦也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听从一个不知名谋士的建议,闭关拒绝其它诸侯进入。结果项羽勃然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这时刘邦内部也出了叛徒,诬告刘邦,于是项羽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形势十分危险。这时刘邦听从张良之计,去鸿门宴请罪,靠着机智才虎口脱险。

  刘邦最终能够脱离困境,走向胜利,夺取天下的原因之二:在危险面前保持镇定的心态,又有反败为胜的机谋。鸿门宴以后,刘邦没有能够王关中,而被项羽封为汉王,这是极不公平的,但刘邦吞下了这颗苦果,而且采纳张良的建议,烧掉了栈道,以示永不还乡。刘邦来到汉中,军心极不稳定。幸亏有“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建议刘邦立即出兵争夺天下。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反戈一击,杀出关来,从而揭开了长达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的帷幕。他曾经打到了项羽的国都彭城,准备到沛县接走家人。然而项羽反扑过来,刘邦就一败涂地,只带走了儿女,父亲和老婆都做了俘虏。汉四年,楚汉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两军对峙于今河南荥阳广武山间。项羽提出和刘邦决斗,被刘邦拒绝,并历数项羽十大罪状,被项羽射伤。刘邦靠着随机应变,脱离险境。汉四年,刘邦与项羽划下“楚河汉界”,以“鸿沟”为界,东归项羽,西归刘邦。项羽履约,引兵东归,并释放了刘邦的父亲、妻子。刘邦却采纳张良和陈平的建议,反戈一击,将项羽集团歼灭在垓下。

  刘邦靠着这四个原因最后当上了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刘邦的用人之术是典型的帝王之术,一方面你看他好像用人不疑,四万斤黄金交给你,不要报销,另外一方面,肚子里极度地猜忌,只不过他猜忌的不动声色,他手腕高明,这是一切所谓有为君主的通例,也非刘邦一人而已。总而言之,刘邦应该说是懂得领导艺术的,是具备一个作为领导人的素质的,正是由于他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地加以防范和控制,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从而战胜项羽,走向胜利。刘邦认为,这是他成功之道的根本所在,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粘贴的《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呵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01
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有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第2个回答  2014-01-01
楚强汉弱,可是战争的结局是楚败汉胜。究其原因,历代的学者各有评述,意见不尽一致。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政治主张不同。刘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主张,反对、剪除旧贵族复辟势力,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在所占地区主要实行郡县制度,重视安抚百姓,恢复发展生产,得到人民的拥护,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项羽代表旧贵族复辟势力,妄图维护他所制造的使中国重新分裂割据的政治格局,并一再挑起战争。《史记�6�1淮阴侯列传》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可见项羽的行径违犯了人民的利益,与历史要求背道而驰。二、战略、策略不同。刘邦兵力薄弱,但有蜀汉、关中为后方,人力、物力供应不断,坚持持久战。项羽虽兵力强大,但后方在彭城,为四战之地,补给路线太远,力求速战速决。在这样的形势下,刘邦决定运用“宁斗智,不能斗力”的战略原则,与项羽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相持不决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刘邦据守荥阳、成皋。此两地位于今河南中部,东西相距数十里,左临河,右依山,为入关孔道。汉淮南王刘安曰:“人言绝成皋之道,天下不通”。此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荥阳在秦为三川郡治,其西北山上临河建有太仓(敖仓),积粟极多,为战略物资。从此地东至彭城,轻骑二、三日可达。刘邦军于此,可守可攻,对楚是一个严重威胁。项羽集中主要兵力来争夺此地,劳而无功,陷于被动。《史记�6�1黥布列传》曰:汉军“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徼乘塞。楚人还兵,间以梁地,深入故国八、九百里,欲战则不得,攻城则力不能,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楚兵至荥阳、成皋,汉坚守而不动,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楚汉在此相持,自前205年6月至前203年9月,共两年又三个月。项羽未能他顾,而刘邦却乘机命大将军韩信自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东渡河,相继灭魏、代、赵,降燕,统一河北。又南下灭齐,占彭城、广陵(今江苏扬州),最后会击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因而失败。三、用人态度不同。刘邦与项羽用人的态度各有长短。但比较而言,刘邦顾大节,项羽重小恩惠。当时的人即说刘邦性明达,好谋能听,肯赏有功,禄有能,豪英贤才愿到他麾下。他本人虽“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所以楚营中不得意的谋臣良将相继投向刘邦。项羽则刚腹自用,不肯封赏,重用亲人。如重用的项氏族人就有项伯、项悍、项声、项庄、项它等。其他异姓亲信不多。陈平说:“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韩信在楚营,“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划)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在楚营,只任都尉。他们投向刘邦,都得到重用。刘邦在战胜项羽后,曾向群臣谈了他与项羽在用人方面的情况。他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第3个回答  2014-01-01
这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这关系到很多方面!不过归根到底也不过是一个人的为人处事而已
第4个回答  2014-01-01
我想说的是...项羽是英雄..
而刘邦是无赖..
所以这也是项羽失败的最钟结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