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的故事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雷峰塔简介: 雷峰塔原建造在雷峰上,位于杭州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净慈寺前。雷峰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起,林木葱郁。雷峰塔相传为吴越王为庆黄妃得子而建的,故初名“黄妃塔”。但民间因塔在雷峰,均呼之为雷峰塔。塔原共七层,重檐飞栋,窗户洞达,十分壮观。 雷峰塔曾是西湖的标志性景点,旧时雷峰塔与北山的保俶塔,一南一北,隔湖相对,有“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誉,西湖上亦呈现出“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的美景。每当夕阳西下,塔影横空,别有一番景色,故被称为“雷峰夕照”。至明嘉靖年间,塔外部楼廊被倭寇烧毁。塔基砖被迷信者盗窃,致使塔于1924年9月25日倾圮。清人许承祖曾作诗云:“黄妃古塔势穹窿,苍翠藤萝兀倚空。奇景那知缘劫火,弧峰斜映夕阳红。”雷峰塔倒塌之后,不仅作为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成了空名,而且“南山之景全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雷峰塔历史沿革: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又名西关砖塔,古人更多地称之为 “黄妃塔”。它是由吴越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塔基底部辟有井穴式地宫,存放着珍藏有佛螺髻发舍利的纯银阿育王塔和龙莲座释迦牟尼佛坐像等数十件佛教珍贵文物和精美供奉物品。古塔塔身上部的一些塔砖内,还秘藏雕版印刷的佛教《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 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雷峰塔遭到战乱的严重损坏,南宋庆元年间(公元1195-1200年)重修,建筑和陈设重现金碧辉煌,特别是黄昏时与落日相映生辉的景致,被命名为“雷峰夕照”(李嵩《西湖图》),列入西湖十景。南宋以后,“雷峰夕照”一直是西湖游赏最受青睐的名胜之一。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入侵东南沿海的倭寇围困杭州城,纵火焚烧雷峰塔,灾后古塔仅剩砖砌塔身,通体赤红,一派苍凉、凝重风貌。明末杭州名士闻启祥曾将其与湖对岸的保俶塔合在一起加以评说:“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此说一出世人称是。 清朝前期,雷峰塔以裸露砖砌塔身呈现的残缺美以及与《白蛇传》神话传说的密切关系,成为西湖十景中为人津津乐道的名胜,连康熙、乾隆二帝也多次前来游览和品题,“雷峰夕照”名播遐迩。如清雍正年间成书的《西湖志》这样赞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枉霞不是过也。”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民间盛传雷峰塔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能,因而屡屡遭到盗挖。1924 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砖塔身终于轰然坍塌,部分塔砖中秘藏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面世,“雷峰夕照”胜景却从此名存实亡。 雷峰塔倒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议论,各界人士一直企盼重建这座著名古塔。 1999年底,浙江省暨杭州市人民政府郑重决策:顺应人民群众的心愿,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文物保护原则,发掘雷峰塔地宫,建造雷峰塔遗址保护设施,并对遗址保护设施的内在功能和外观形象加以延伸、拓展,按雷峰塔原有的形制、体量和风貌建造雷峰新塔。雷峰塔重建工程于2000年12月26日奠基后进展顺利。2002年10月25日,雷峰新塔如期落成。 雷峰塔的建设在中国风景保护和建设史册上留下了四项“天下第一”:塔类建筑采用钢材框架作为建筑支撑、承重主体的天下第一。 塔类建筑中采用铜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的天下第一。 塔类建筑内部活动空间最宽敞的天下第一。塔类建筑内部文化陈设最丰富的天下第一。 雷峰新塔建筑设计: 雷峰新塔建在遗址之上,保留了旧塔被烧毁之前的楼阁式结构,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建造。这座塔兼具遗址文物保护罩的功能,新塔通高71.679米,由台基(起到保护罩的作用)、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中塔身高45.8米,塔刹高16.10米,地平线以下的台基为9.8米。由上至下分别为:塔刹、天宫、五层、四层、三层、二层、暗层、底层、台基二层、台基底层。 塔身的设计沿袭了雷峰塔被烧毁前的平面八角形楼阁式制型,外观是一座八面、五层楼阁式塔,保留了宋塔的惯有风格。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下挂铜风铃,风姿优美,古色古韵。同时二至五层还有外挑平座可供观景。用于装饰的塔刹高16.10米,塔顶采用贴金工艺。它的外形具有唐宋时期江南古建筑的典型风格,远处望去,金碧辉煌。专门为保护遗址而建的保护罩呈八角形,建筑面积3133平方米,外饰汉白玉石栏杆。保护罩分上下两层,将雷峰塔遗址完整地保护起来。 雷峰新塔建成后,已经消失了七十余年的雷峰夕照又将重现。全塔上、下、内、外装饰富丽典雅,陈设精美独到,功能完善齐备,以崭新的风貌和丰厚的内涵在西湖名胜古迹中大放异彩。游人登上雷峰新塔,站在五层的外观平座上,西湖山水美景和杭州城市繁华尽在游人的远望近看之中。作为西湖南线的制高点,极目四眺,碧波荡漾的西湖、秀美端庄的汪庄、初见轮廓的南线新景点、绿意葱笼的湖心三岛一览无余。而站在西湖东岸的湖滨路远眺,雷峰塔敦厚典雅,保俶塔纤细俊俏,两座塔一南一北,隔湖相望,西湖山色又回到了往日的和谐与美丽。 打开一道沉沉的古式门,可以走进新塔底层,这里,就是古塔遗址。而在台基二层,可以看到遗址的模样。整个遗址区被玻璃包围着,游人可以在外观看,以防氧化和人为破坏。而今天,遗址那一块块的塔砖,还被仔细地包裹着。 新塔暗层全无门窗,神话传说《白蛇传》将被分成六大块立体场景展陈其中,此外还设有“捐赠建塔纪念墙”。新塔二、三、四层将分别展示铜版线刻壁画“吴越造塔图”、雷峰塔历代诗文佳作、彩绘壁画当今“西湖十景”。新塔穹顶内壁辟有2002个塔龛,每个龛内安放着一个小金涂塔,穹顶和梁上均为铜质金或贴金。穹顶设有天宫,藏雷峰塔重修记、新塔模型等,以求传诸后世。 雷峰新塔是一座体现很强现代工艺的塔。塔中心的部位,是两座透明的电梯,周围是不锈钢扶梯。雷峰新塔也是古今中外采用铜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的铜塔,仅这一项花费就需2000万元,栏杆、装饰瓦、脊、柱等都采用铜制。值得一提是铜瓦,虽为铜制,却呈青铜色,与陶瓦非常相像。而且,这些铜瓦,还通过螺丝相互吃紧,不会像陶瓦或琉璃瓦那样易脱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6-27
《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又名《许仙与白娘子》。故事包括借伞,盗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祭塔等情节。 据史学家探源考证,《白蛇传》的故事起源于北宋时期,发源地在今河南鹤壁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黑山又名金山。早在魏晋时期,左思就在《魏都赋》中记载了“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犊子套黄牛,游息黑山中。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这一故事衍化为“白蛇闹许仙”的故事,故事主人公也由“连眉女”衍变为白蛇。相传,白蛇闹许仙里的白蛇精,当年曾被许家沟一位许姓老人从猛禽口中救生。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婚后,她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逐渐冷落。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十分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于是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 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中有不少的佛教学说、封建礼教的影子。 传说发生在宋朝时的杭州、苏州及镇江等地。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
记得采纳啊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7-27
1、西湖雷峰塔
五代十国时期,军阀割据,北周大将赵匡胤陈桥驿兵变,他的部下以石守信为首给他黄袍加身,经过几年的努力,赵匡胤基本统一北方建立北宋。但南方依然存在两个小国,一个是李煜(著名词人)的南唐和咱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钱俶所在的吴越国。当时的吴越国自钱镠建国到其孙钱俶已有五十多年,他们举国信佛,不兴刀兵,永奉中原。然而赵匡胤野心勃勃,虽说他不想再生灵涂炭,但还是想以和平的方式收服吴越。
钱俶得知消息后辗转反侧,他既不想打仗给百姓带来灾难,使得繁华的杭州付之一炬,却也对失去祖父辛苦创建的国家心有不甘。于是他就希望建立一座供奉佛骨舍利的佛塔来保佑国家,能给国家带来好运。本打算建立13层的雷峰塔建到第5层时因为钱俶的归附北宋而停止。
到了明朝中期,东南沿海遭受倭寇的侵扰,戚继光率军将之打败,随后一小支倭寇北上进入杭州,军士怀疑倭寇藏在雷峰塔,便放火烧塔,木石结构的雷峰塔虽没被焚毁但却也面目全非。
2、明朝时期的倭寇
明末清初,江南开始恢复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江南一些蚕农因担心蛇患加之迷信便开始挖抠雷峰塔上的砖块石头,终于有一天雷峰塔实在受不了了,一场大雨后屹立千年的雷峰塔倒掉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