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的经济概况

如题所述

2013年,安康市年实现生产总值(GDP)60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57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321.4亿元,增长19.7%;第三产业增加值192.58亿元,增长9.5%。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53︰32。人均生产总值22943元,比上年增长13.1%。
2013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07.8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0.92%,比上年提高1.17个百分点。 早在新石器时期,安康市就有原始农业。建国前,因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繁,生产条件低劣,栽培技术陈旧等原因,农村经济十分落后。1949年粮食平均亩产47.5公斤,每人平均占有粮食205.5公斤,户均饲养生猪0.79头。建国后,变革了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革耕作制度,改良农机具,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使农村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在人口不断增加而耕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1989年安康市粮食平均亩产提高到137公斤,人均占有粮食提高到309.5公斤,户均饲养生猪2.3头,农民人均经济收入299.69元。
2012年,安康市年粮食播种面积26.9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8%。其中:夏粮11.9万公顷,增长0.1%;秋粮15.09万公顷,增长1.3%。2012年粮食产量85.18万吨,增长6.3%。其中:夏粮28.9万吨,增长8.1%;秋粮56.28万吨,增长5.4%。 安康市手工业历史悠久。境内出土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用石、木、骨制作的斧、锛、镞、矛、磨盘、磨棒、纺轮、网坠、刀、锄、镰及装饰品环、佩等。各县出土物常见的有距今5000年左右的陶器,如罐、盆、碗、甑、瓮、釜形鼎、尖底瓶、陶刀、陶锉等,战国末期铁制农具和生活用具镢、耒、锸、锄、锛、斧、耙、锤、釜、剪、刀、剑、锯、铧等。由于封建统治者轻视工商,民多务农,到清末,安康市工业仍为手工业。民国期间,手工业门类主要有造纸(草纸、火纸、皮纸)、铸铁、制硝、榨油、制茶、酿酒、淘金、烧制砖瓦、烧石灰、土纺、石印、染织等,生产方式以小作坊和个体小手工业为主。一些有识之士试图兴工办厂,但多遭挫折。工业发展十分缓慢。
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发展工业经济,立足于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不断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到1990年,安康市已形成丝麻纺织、冶金矿产、食品饮料、烟草、医学化工五大支柱产业,工业企业达到908家,总产值达到5.2亿多元。
2012年,安康市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96.02亿元,比上年增长3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0.57亿元,增长33.9%。其中,重工业增加值121.21亿元,增长32.6%;轻工业增加值59.36亿元,增长36.8%。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3.7亿元,比上年增长52.6%。 鸦片战争后,商业资本对促进安康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沟通了安康与东南沿海各省乃至海外的商业贸易,使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寄居定居山乡集镇的客籍商贾,五方杂处,结商帮,建会馆,互相提携,组织竞争,各县商帮商会应运而生,商业日趋旺盛。1936~1937年,安康地区商业发展到鼎盛时期。安康县城区成为辐射毗邻省区的物资集散中心,汉水航道帆船林立,物流不息。年均输入武汉的山货总量高达1.6万吨以上。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康商贸日渐衰落。
建国后,从扶持生产入手,发挥资源优势,商贸复苏,但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市场的禁锢,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商贸一度冷清,造成供应紧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流通领域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类市场日趋活跃,商品种类之多及交易规模之大均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到1989年,国营及供销商业有职工12251人,商品纯销售总额达3.5亿元。外贸出口改变了以原料型初级产品为主的传统格局,成为以丝绸产品为龙头,轻纺、化工、矿产、冶金等综合外贸供货。物畅其流,市场繁荣。
2012年,安康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零售额63.08亿元,增长23.5%;限额以下88.26亿元,增长7.7%。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