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区的经济

如题所述

“十一五”期间,长安区生产总值保持了16%以上的增速,连续跨越100亿元、200亿元两大台阶,提前两年实现了翻一番。2010年达到271亿元,是2005年的2.96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了10亿元大关,达到13.2亿元,是2005年的4.2倍,实现了五年翻两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8.5%,达到297亿元,是2005年的4.7倍,实现了五年翻两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9%,达到98.6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9788元,同比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6949元,同比增长16.5%,是2005年的1.6倍;积极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五”末的16.7:46.1:37.2调整到8.2:50.1:41.7,呈现出一产下降、二产发展、三产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长安区连续三年被评为“西安市经济发展优秀区(县)”,跻身“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跃居“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区(县)”行列。
2013年,全区财政一般性财政预算收入突破30亿,税收占比达到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22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773元。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4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7.26亿元。 长安农牧业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已从事农耕种植。西周时已栽植水稻,养马、养牛。但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桎梏下,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农业生产水平一直比较低。1949年(原)长安县粮食播种亩产平均不到70公斤,生猪年末存栏3.08万头,家禽年末存栏11.09万只。
解放后,实行了土地改革,把封建地主占有的22万余亩耕地分给贫、雇农和部分中农,解放了生产力,农民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加上党和政府适时引导农民互助合作,依靠集体力量战胜困难,发展生产,1956年和1949年相比,生猪年末存栏增加1.49万头,粮食总产量增长2.83倍,播种亩产提高1.9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中严重的“浮夸风”“瞎指挥”和“一平二调”的“共产风”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年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造成粮食连年减产。1961年,粮食总产和播种亩产比1956年下降51.06%和38.93%。但由于全县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革耕作制度和耕作方法,推广科学种田,加速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进程,加强作物和畜禽病虫害防治,农牧副渔各方面都得到发展。1965年粮食总产、播种亩产分别比1961年增长87.70%和2.50%。“文化大革命”初期,撂下生产打派仗,尤其是搞“政治工分”,粮食总产和播种亩产分别比1965年下降3.75%和14.75%。以后,“抓革命,促生产”,批派性,搞联合,生产形势好转。1976年与1969年相比,粮食总产、播种亩产增长51.50%和62.6%,生猪年末存栏增加20.23万头,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78.39万千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多种生产责任制,纠正了平均主义,尤其是农副产品的商品化,再次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农业生产全面兴旺。1989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总产、播种亩产净增19.34%和38.55%,家禽年末存栏增加50余万只,大中小型拖拉机增加6369台,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14.87万千瓦。
2009年,长安区农林渔牧业总产值可比完成303000万元,增长6.8%。其中农业产值180892万元,增长7.9%;林业产值1779万元,减少4.7%;牧业产值94541万元,增长4.7%;渔业产值2048元,增长6.9%;农林渔牧服务业产值23740万元,增长7.8%。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81364公顷,比上年增加575.2公顷,增长0.7%;2009年粮食总产量415756吨,比上年增加15008吨,增长3.7%;截至2009年,长安区耕地面积46502公顷,灌溉面积27092公顷。 从区内出土文物看,长安地区西周时已使用青铜制品。汉代,冶铁、丝织、漆器、竹器、制陶、砖瓦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冶铁已使用淬火术。唐代,丝织业、印染业、酿酒业已相当进步,丝织品远销西亚及欧洲。民国时期,长安尚无现代工业,只有造纸、草条编织等30余行传统手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5年兴办国营工业。1956年完成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县组成公私合营企业4家、铁木业生产合作社13家、合作小组37家。1958年在“土法上马、大办工业”的号召下,盲目兴办一批工厂。1961年关停并转60余个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后,县办工业企业,尤其是集体企业逐年发展。1989年属全民企业26个、集体企业313个。1949年,长安县工业总产值62万元,人均1.55万元。195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724万元,比1949年增长27.81倍。1978年,长安县工业总产值16549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4.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企业内部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努力适应市场需要。1985年,工业总产值达4485.5万元,实现利润349.3万元。1989年,工业总产值达49924万元,(原)长安县人均607.6元,企业总产值和长安县人均产值比1949年增长805.23倍和392倍。
2009年,长安区实现工业增加值88.12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9家,实现增加值72.31亿元,同比增长24.5%;规模以下工业企业1209家,实现增加值15.81亿元,同比增长-0.3%。
2009年,长安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5.83亿元,现价增长28.95%;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75.94亿元,其中高新完成225.82亿元,占总产值的81.8%,区属完成25.51亿元,占总产值的9.3%,航天基地完成24.61亿元,占总产值的8.9%。 解放前,长安商业的渠道是集市交易和私营个体商号摊点。中华民国37年(1948年),(原)长安县共有商业字号586户,流动摊贩85个,兼营商业者172人,月营业额133.6万元(金元券)集市交易物资多半为土特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集市贸易活跃,私营个体商业兴旺,国营、供销商业大力发展,(原)长安县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形式的商业网络,商业流通扩大,商品供应正常。1959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主要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国内纯购进总值、国内纯销售总值、年末库存等与1950年相比,分别增加6.09倍、14.3倍、12.49倍、26.15倍和16.74倍。
1960年初至“文化大革命”期间,集贸市场取缔,物资交流大会禁止,商业网点减少,商品的购、销、存总值增长缓慢。1959~1968年,长安县主要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国内纯购进总值、年末库存等,年平均增长速度与1950~1958年相比,分别下降15.72个百分点、35.93个百分点、46.9个百分点、35.77个百分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市贸易全面放开,全县8个乡镇分别建起集贸大厅,个体、联户、私营、集体、国营、供销、事企业单位劳动服务公司等一起进入流通领域,各显神通,激烈竞争,市场繁荣,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只是由于负担沉重,体制呆板,国营商业和供销商业出现利润下降现象。1989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国内纯购进总值、国内纯销售总值、年末库存等比1978年分别增加2.55倍、2倍、1.78倍、1.52倍。
2009年,长安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5亿元,同比增长20.7%,按可比价增长21.3%。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72.02亿元,比上年增加13.2亿元,同比增长22.4%,占长安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8.3%;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01亿元,比上年增加1.34亿元,同比增长20.1%,占长安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83%;其他消费品零售额1.47亿元,比上年减少0.54亿元,占长安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8%。商业企业规模逐步扩大,截止2009年底,长安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15个,住宿餐饮企业25个,其中星级饭店3个,客房836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