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有一个怪现象,为什么有十二座无字碑?

如题所述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天寿山旁。公元707年,在230年的时间里,这里修建了13座帝王陵墓。此外,还有23位皇后、两位王子、30多名妃子葬在这里,十三陵是世界上最大的皇陵建筑群。在明十三陵中,除了四陵外,其他墓中都有一块没有任何文字的空白石碑,称为无文字碑。

众所周知,在古代,无论皇帝的实绩是好是坏,他的墓前都会留下一块石碑来赞美他的实绩。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没有受过教育,不喜欢文人的浮夸辞令,他们认为刻在石碑上的赞美是不必要的。到了洪武二年(1542年),翰林院刚写好皇帝墓上的铭文,他就把它丢弃了。从那时起,后世皇帝在皇陵上题字就成了一种风俗。

直到仁宗统治时期,陵墓前都没有建立墓碑。在此之前,长、献、景、裕、茂、泰、康碑文的撰写任务就落在了仁宗皇帝身上。碑文之所以不容易写,首先是因为它写起来实在是太难了。仁宗为明成祖写的墓志铭有三千余字,可以说是赞不绝口。新的碑文需要有创造性,与以前的碑文不同。然而,仁宗皇帝却很难写出不同风格的七段碑文,也很难在文字和意义上与仁宗的碑文不一样。

此外,碑文的书写需要对墓主有详细而生动的了解,但世宗和他的前任相隔太久。了解他们生活的唯一途径是通过皇帝的编年史。作为一个国家的皇帝,他怎么会有时间每天都读记录呢,每个皇帝的成就都大不相同。仁宗与宣宗都在其统治时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很容易赞美他们,但很难给像英宗这样没有政治成就的皇帝题字。世宗遇到的困难使他放弃了写碑文。由于七座墓的石碑都是无字的,永、昭、定、庆、德五墓也遵循这一制度,建造了无字碑。13座陵中有12座是没有字。还有一种说法是,皇帝的功德太大了,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所以他干脆不写一个字,留给后人去评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05
因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的文化和学识都不是很好,而且他本人非常讨厌文人做派的矫情做作,他认为他的好坏应该由后人来评判,而不是通过碑文来歌颂和赞扬,所以才形成了12座无字碑。
第2个回答  2021-11-05
因为另一座消失了,那座碑没有制作好,被人为的损坏了,所以才没有第13座碑。
第3个回答  2021-11-05
因为在撰写碑文的时候,需要了解墓主人的情况,他们当时是不了解的,索性就没有写。
第4个回答  2021-11-05
可能是为了纪念先祖,还可能是为了写一些文字,也可能是用来避邪镇灾的,所以才会在这里放12座无字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