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牛郎织女故事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几乎发展完备,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天帝似乎是一个严厉的家长,这大概是汉魏时期家族生活、伦理规范的反映。

我国文学的特点主要是以诗文见长,早期神话传说的流传也多以诗词为载体,诗人墨客们伤怀吟哦那相思时的期待,相会时的缱绻,相离后的惆怅,而诗文的优点是可以无限浪漫缥缈,却难以有实质性的内容,所以,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这一传说情节并无太多的进展。

后来话本志怪小说戏剧的兴盛繁荣,才使得牵牛织女的传说真正拉开了讲故事的架势,包括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等,眉目清晰,详细完整。

干宝《搜神记》卷一的《董永之妻》便是这个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最早的版本,也是后来《天仙配》的蓝本。董永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天帝派织女下凡与他结为夫妇,助他偿债。

另一篇《毛衣女》则讲了一位下凡的羽衣仙女,与豫章新喻县一名男子结为夫妇的故事。

后来所出现的《天仙配》,可能是把二者加上古老的牵牛织女的传说糅合起来,最后形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牛郎和织女故事,开始与七夕节俗相互融合,七夕节成为普遍的节日,其活动也日益丰富,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

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这充分反映了民间女子在七夕穿针引线、祭星乞巧的情景。通过观看蜘蛛结网的情状来占卜自己在针线织作方面的天赋,也是一种女性们在乞巧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

南朝时的做法是将蜘蛛放在瓜上,让它在瓜上结蛛网,然后根据蛛网的密与疏来推测自己是否得巧,为它所附着的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故事得到广泛传播,这个时期,七夕原有的禁忌意义在此时已经完全消失,农历七月初七成为了欣赏天庭欢聚、乞求人间幸福的吉日。

因此在这一时期,七夕节不仅继承发展了已有的“乞巧”习俗,还添加了乞求富贵、乞求长寿、乞求生子的习俗。

同时,由于人们对牛郎和织女之间坚贞的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七夕节成为人们的情感依托。而汉代的登楼晒衣习俗到魏晋时演变成为晒书习俗。

《世说新语》记载:

郝隆七月七日见邻人皆晒衣服,隆乃仰,出腹卧,云“晒书”。

另有阮咸先生看见邻里在七夕晒衣,而他家徒四壁却也翻出自己的粗布破裤晾出来。这显示出七夕习俗在民间的影响极大。

这其中,乞巧爱情与求子都与女性的生活及精神密切相关,封建社会对于子嗣的重视也直接决定了女性的地位,所以求子也是当时女性的重要活动,而对于爱情的祈求则是封建女性难以实现的愿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