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何时开始有杏的栽培记载?现在栽培状况如何?

如题所述

杏树原产我国,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我国最早的一部指导农业生产的历书《夏小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已有“正月,梅杏施桃则华;四月,囿有见杏”的叙述,表明当时在我国中原一带杏已由野生变为人工栽培。《管子》(公元前685年)中说:“五沃之土,其土宜杏”;《山海经》(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250年)中说:“灵山之下,其木多杏”(灵山指今陕西秦岭一带);汉代《汜胜之书》中记有“杏始荣,则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表明当时已知用杏的开花物候期来指导农事活动。贾思勰在《齐民要术》(533—544)中则更详细地描述了杏的栽培技术,表明至北魏时期,杏树栽培管理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对用嫁接方法繁殖杏树的记载始见于《群芳谱》(1630),该书中说:“桃树接杏,结果红而且大,又耐久不枯”,表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懂得可以用不同砧木嫁接杏树来改进杏果品质。杏在古代与桃、李、栗、枣共称“五果”,足见其在当时果树生产中的地位。
由于杏树适应性强,在我国栽培分布范围广泛,但主体来讲主要分布于华北和西北地区。由于过去杏一直被视为小杂果类果树,所以尽管杏原产我国并具有丰富的资源,但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造成一部分珍稀品种绝迹。比如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20世纪60年代在北京市房山区北车营村调查时,仅该村就有杏品种30余个,其中有一个果大、丰产、早熟、品质口味较好的“硬枝香白”品种,在后来的杏资源收集调查时已不复存在。1977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杏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和利用”课题组,并从北京市门头沟区收集到面临绝迹的,仅剩4株老树的农家品种骆驼黄,后经区域试验,现已被我国华北、西北、东北的许多省(直辖市、自治区)引种栽培,成为目前我国最早熟优良鲜食杏品种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各杏产区相继开始收集和开展杏资源研究工作,特别是1983年全国杏李资源利用协作组的成立,促进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对本地区杏资源的重视和研究。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相继报道了一批本地优良品种。在此期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从国内外引种和本地的300余资源中,筛选出10余个优良鲜食、加工和仁用杏品种用于生产。
从目前杏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看,仁用杏的主栽品种为龙王帽,在河北张家口、承德两地区,北京市的远郊诸县,辽宁省朝阳地区,山西省的吕梁地区,内蒙古的赤峰地区,陕西省的陕北地区(主要是延安地区),河南洛阳地区以及甘肃、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均有较快发展。据作者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上述地区的发展总面积至少可达20万公顷,发展目标将超过26.7万公顷,可谓发展迅猛。鲜食和加工杏品种发展速度虽然慢于仁用杏,但在距大城市较近的地区也有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河北中南部、北京郊区。山西省运城地区及河南、山东、甘肃、宁夏、新疆、辽宁、陕西湖南等省、自治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