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在临床上划分为几个阶段?

如题所述

慢性肾功能衰竭(又称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衰)是各种肾脏疾病终末期的表现,临床上划分为以下阶段,我们这就一起来看一看。

第一期,慢性肾功能衰竭代偿期。肾脏轻度受损,但能够清除蛋白质代谢后的垃圾,作为评价肾脏功能的生化指标—血清肌酐为1.6~2.0mg/dL(133~177mol/L),血清电解质稳定,血红蛋白在男性患者不低于110g/L,在女性患者不低于100g/L。临床上常无明显症状。

第二期,氮质血症期。肾脏已不能完全清除蛋白质代谢后的垃圾,有害代谢物质开始蓄积,从而产生一系列中毒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贫血等。血清肌酐为2.1~5.0mg/dL(186~442mol/L),临床如未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者贫血会进行性加重,血红蛋白可在60~90g/L,血清电解质、尿酸等均异常。

第三期,尿毒症前期。肾脏清除体内垃圾及排水的能力明显下降,临床症状显著加重。此阶段血清肌酐为5.1~7.9mg/dL(450~707mol/L)。

第四期,尿毒症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此时肾功能基本丧失,临床上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的症状都较重,全身各器官均可受累。血清肌酐大于8mg/dL(707mol/L)。临床上应积极进行透析准备,如动静脉造瘘、纠正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失衡等。

上面介绍的评价肾脏功能的方法主要依靠血清肌酐水平,

然而,血清肌酐水平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准确反应肾脏功能,比如当患者存在明显的营养不良,或者长期食素、伴有各种骨骼肌病变、因为瘫痪长期卧床、重度肥胖或者身材极为矮小等,此时,需要借助“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来确定肾功能的受损程度。

慢性肾病的患者通过监测血清肌酐及肌酐清除率这两项肾功能评价指标,及时了解自身的变化趋势,方能明明白白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疾患会直接威胁肾脏的健康,如果身染此类疾病,也该定期检查血清肌酐及肌酐清除率,了解肾脏功能的变化,防微杜渐,及时进行保护。

慢性肾功能衰竭并不是人们所谓的“肾亏”。肾亏、肾虚的说法属于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范畴。中医的肾脏观是功能观,中医所言肾脏是西医解剖学肾实体与肾脏各种生理功能状态的总称。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是五脏六腑之根,藏精气,生髓通脑,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来源,同时也是脏腑功能及生命活动的根本。祖国医学对肾脏的认识有机而辩证,在一定程度上为西医肾脏病学研究提供了佐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