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苣主要病害如何防治?

如题所述

莴苣主要病害为霜霉病、褐斑病、灰霉病等。

莴苣霜霉病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降低田间湿度。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25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2%霜霉可湿性粉剂700倍液,隔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莴苣褐斑病防治方法

注意田间卫生,清沟排渍,避免偏施氮肥,喷施植宝素等,以增强抵抗力。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7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霜霉可湿性粉剂700倍液,隔10~15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莴苣灰霉病防治方法

收获后及时处理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及时深翻,减少菌源;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抗病力。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5

茎用莴笋的主要病害有霜霉病、病毒病。

(1)霜霉病1)症状:幼苗、成株均可发病,以成株受害重,主要为害叶片。病叶由植株下部向上蔓延,最初叶上生淡黄色近圆形或多角形病斑,潮湿时,叶背病斑长出白霉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后期病斑枯死变为黄褐色并连接成片,致全叶干枯。

2)病原菌、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病原菌为莴苣盘梗真菌。在南方气温高的地区,无明显越冬现象。在北方,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以菌丝体在秋播莴苣或菊科杂草上越冬,或在种子上越冬,翌年产生孢子囊,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从植株的气孔和表皮侵入。孢子囊萌发的适温为6~10℃,侵染适温为15~17℃。在多雨、气温低、过度密植、浇水过多、土壤及空气湿度过大,或排水不良的地块易发病。

3)防治方法: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凡根、茎、叶带紫红或深绿色的表现抗病,如南京紫皮香、南京青皮臭、成都尖叶子等较抗病。二是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注意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收获后清洁田园,实行2~3年轮作。三是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8%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天喷防一次,连续防治2~3次。为减少蔬菜中农药残留量及延缓害虫对农药的抗性,每种农药在当季蔬菜中只使用一次。

(2)病毒病1)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出苗后半个月即可显示症状。第一片真叶染病时,出现淡绿或黄白色不规则斑驳,叶缘不整齐,出现缺刻。二、三片真叶染病,初现明脉,逐渐发现黄绿相间的斑驳或不太明显的褐色坏死斑点及花叶。成株染病症状有的与苗期相似,有的细脉变褐,出现褐色坏死斑点,叶片皱缩,叶缘下卷成筒状,植株矮化。采种株染病,病株抽薹后,新生叶呈花叶状或出现浓淡相间绿色斑驳,叶片皱缩变小,叶脉变褐或产生褐色坏死斑,致病株生长衰弱,花序减少,结实率下降。

2)病原、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国内已知有3种,即莴苣花叶病毒、蒲公英黄化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毒源来自田间越冬的带毒的莴笋、生菜或种子。播带毒的种子,苗期发病,在田间通过蚜虫或汁液接触传染。该病发生和流行与气温有关,日均温18℃以上,病毒扩散迅速。

3)防治方法:一是选用抗病品种,采用无毒种子。紫叶型莴苣种子的带毒率比绿叶型低。二是适期播种,播前、播后及时铲除田间杂草。三是及早防治蚜虫,减少传毒。有条件的可采用银灰色防虫网,防蚜危害。四是发病初期喷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抗菌剂1号水剂300倍液,或83增抗剂100倍液,隔10天左右一次,连喷3~4次。

详情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