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渊博的唐宋八大家,为何没有一人中状元?

唐宋八大家,是文坛史上的传奇,他们知识广播,为何他们没有一个是状元出生?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我们都明白,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哪怕他们被后人一起关注,一起相提并论。有关于他们和“状元”之间的故事,我们还是逐个逐个来分析。

    韩愈,柳宗元。

把他们两个的故事一起写,因为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韩愈和柳宗元,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韩愈的科举之路是很曲折的,但是他越战越勇,一度经历了好几次的科举之考,可惜最优秀的名次最后停留在“进士第”。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后面经过贵人的举荐,仍然谋得一官半职。我们现在来看他的科举之路,韩愈的文章是写的非常好的。这点从他“七岁读书,言出成文,十三岁就能写文章”可以看出他日后文学成就的一些影子。至于始终没有博得功名,我觉得这个与他自身的综合能力有关。简言之,他偏科。而古代的科举,并非单纯的写文章了得就可以金榜题名,很多时候,走到最厉害的头三名,势必要对当时的整体社会环境有所决策,以及自身的整体能力也得是优秀以上。最后,官场上的是非也是一大关键。毕竟,任何时期,都会出现一些人为的因素去进行一些不可为人所乐道的“交易”。

柳宗元,同样是停留在“进士第”的名次上,但他和韩愈的科举之路是不同的。他并没有纠结于科举上的名次。最重要的原因是柳宗元的父亲是当官的,而韩愈家境贫穷。柳宗元在得到进士第的名次后不久,就已然谋得一官半职,走上了仕途之路。因而,他和状元的故事也并非完全有联系。至少,主动权一直都在他的手上。


2.苏洵、苏轼、苏辙,这一父两子,合称“三苏”。

苏洵的科举之路就显得很简单了,考试,不中,再考,还是不中。

苏轼和苏辙是他在失意之时,特意请老师教他们读书,大有为父完成志向的心思之举。而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这个也算是了却了他的心愿。


3.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任满后,王安石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为鄞县知县。

王安石的志向很明显是走仕途之路,我们能看到的是,他放弃了继续往上考的机会,而选择了实践中出真知。

嘉祐二年(1058年),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

曾巩则因为家里的缘故,在博取功名的路上有所取舍,也选择了弃笔从军。这个和他自身的家庭因素是分不开的。

4.欧阳修是唯一一个最有可能得到“状元”的人。

殿试放榜后,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但是他年轻气盛,锋芒过甚,于是被上位者特意批了功名。

一路看下来,八大文学家的文学造诣都是比较深的。这个状元的得与不得,真心是有当时的环境因素,各种原因相加,使得他们没有机会拿下功名。不过,世事无绝对,这个和他们日后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最终结局。还是那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06
我觉得即便是唐宋八大家,也会和现在很多人一样,出现“偏科”的症状,不一定所有科目都很优秀,所谓状元就是得样样都精通,所以很难吧。
第2个回答  2019-08-06
我认为唐宋八大家没有人高中状元主要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才能非常的有自信,而且他们追求的是自己的自由和心灵的舒适,不屑于参与朝廷的斗争。
第3个回答  2019-08-06
唐宋八大家知识渊博,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气,有些人不爱权政,而有些人却因为偏科中不了举,所以没有一个人中状元。
第4个回答  2019-08-09
知识渊博的唐宋八大家,是人才都有他们各自的性格和脾气,再加上当时的官场,也是有内幕的,很多官宦子弟或者有钱子弟,他们早就疏通好了关系,内地的一些名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