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李嘉诚吗开始创业的开的塑料厂,美国定了五万的货那个年代,已经打包好了

如题所述

1950年夏,李嘉诚以自己的积蓄和向亲友筹借的五万港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创办“长江塑胶厂”,生产塑胶玩具和简单日用品。由此起步,他开始了叱咤风云的创业之路。
  开办之初,李嘉诚仅仅“统率”两个衣衫褴褛的手下,在一条小溪边的几间破旧房子里,昏暗的灯光下,侍弄几台老掉牙的压塑机,夜以继日地运转他的工厂。这时的李厂长身兼数职,每天工作十六小时。清早出门联系业务,也就是香港人的“碰早”。为了省钱,他不坐公共汽车,两只脚东奔西走,集采购、推销工作于一身。回厂后,一天的紧张工作才算开始,他既是埋头操作的工人,也是传授技术的师傅,还是一厂之长。
  晚上,李嘉诚又一头埋在书桌前搞设计,以便第二天能照图加工。到了深夜,则是自修各门功课的时间,这时的李嘉诚又成了一名勤奋的学生。
  由于工厂设备简陋,人手不足,产品订单过多,影响了产品质量,加上塑胶市场需求变化,工厂在第二年就面临破产。李嘉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一方面抓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让利销售,工厂经过几年的“熬”,终于摆脱了困境。
  一天深夜,李嘉诚阅读英文版《塑胶》杂志,一页边角刊登的一则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一家意大利公司利用塑胶原料设计制造塑胶花,即将销往欧美市场。和平时期,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一定保障后,必定有美化生活的要求,塑胶花就符合这种要求。想到这里,李嘉诚兴奋了。1957年春季的一天,李嘉诚踏上了飞往意大利学习塑胶花制作技术的征途。回港后,李嘉诚说服银行贷上款扩建了厂房,接着引进制花设备,招聘技术人员,工厂“转轨”生产起了塑胶花产品。
  工厂生产塑胶花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好事多磨。一次竞争对手派人到李嘉诚工厂拍照搞反宣传,扬言要整垮“长江塑料厂”。李嘉诚制止了自己工厂工人的激愤,让他们拍照调查。随后照片果然在报上发表,展现出破旧的“长江塑料厂”和似乎无所作为的厂长。李嘉诚拿上这份报纸,将计就计背着自己的产品,走访了全香港上百家代理商。李嘉诚诚恳地告诉他们:“你们看,长江塑料厂在创业阶段的厂房是够破的,我这个厂长也是够憔悴且衣冠不整。但是请看看我们的塑胶花,还有这几款我们自己设计连欧美市场都没有的品种,我相信质量可以证明一切,欢迎你们到我们厂里参观订购。”让人一步的李嘉诚,利用这场报刊风波带来的反作用,为“长江塑料厂”作了一次相当实惠的广告宣传。订单很快愈来愈多,由于他的产品价格合理,有些经销商甚至主动提出愿意先付百分之五十的订金。
  从此,李嘉诚开始了企业打造的黄金时代。
  工厂经过稳健发展,产品除行销香港本地外,绝大部分销往欧美市场。他终于成了香港的“塑胶花大王”。
  香港出了个“超人”李嘉诚一生经历过许多磨难,每次磨难都能挺住“熬”过来,而且往往能化困难为机遇,从中获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着眼于长远,对生活充满信心,不怕吃眼前亏,善于吃亏,从而为企业高速发展开了一路“绿灯”。
  60年代中期,大陆的“文化大革命”波及香港,人心惶惶,投资骤减。1967年5月爆发的反英抗暴事件,更加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首当其冲是房地产价猛跌,一些商人不断抛售地皮和物业,以备应急。这种房地产大危机一直持续到1969年。在这期间,李嘉诚却将所有资产投入到房地产中去,大量买进地皮和旧楼,并且光买不卖。很多人劝他不要做傻事,李嘉诚听后,只笑了笑。就这样,不急功近利的李嘉诚从1958年拥有楼宇12万平米,发展到拥有楼宇630万平米。到了70年代,香港地价回升,房价不断上涨,他从中获得巨额利润。1979年,李嘉诚从汇丰手中购入“和记黄埔”有限公司22.4%的股权,他成了香港入主英资财团的华人总裁第一人。整个香港沸腾了,股市急剧上升。香港人终于知道,香港出了一个“超人”,一个大长中国人志气的商界英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15
说的什么东西,小学毕业就别来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