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知识点。请写出高一1、2的化学知识,尽量详细点,我们高三复习,我基础差,因为老师讲的听不懂。

如题所述

化学(必修一)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 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 基本程序: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分离的物质 应用实例
过滤 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净化食盐水
分液 分离不相溶的液体 分离油和水
蒸发 从溶液中分离已溶解的溶质 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蒸馏 分离可溶物与液剂 从海水中得到纯水
萃取 提取溶液中的溶质 溴水中溴和水
萃取的步骤:1.检漏 2.加入萃取剂 3.振荡 4.静止 5.分液
萃取的条件:1.与原溶剂互不相容 2.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较大 3.溶剂与萃取剂不发生反应

SO 的检验:①先加入稀盐酸(稀硝酸)溶液,可排除CO ②加入BaCl2的溶液,若溶液里有白色沉淀物,即有SO
Na2SO4+BaCl2 =BaSO4↓+2NaCl Na2CO3+BaCl2=BaCO3↓+2NaCl
BaSO 是唯一的不溶于水不溶于酸的百色钡盐;AgCl是唯一的不溶于水不溶于酸的银盐
Cl 的检验:①先加入稀硝酸溶液酸化,排除干扰离子 ②加入AgNO3的溶液,若溶液里有白色沉淀物,即有Cl
MgCl2+2NaOH=Mg(OH)2+2NaCl CaCl2+Na2CO3 =CaCO3↓+2NaCl
CO 的检验:加入过量CaCl2溶液,若溶液里有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物,即有碳酸根离子
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物有:AgCl,CaCO3,BaSO4,BaCO3,Mg(OH)2
注意:冷凝器的使用是下方的口是入水口,上面的口是出水口 ,冷却用的是逆流原理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 物质的量n(mol)= N/N(A)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n,单位名称摩(尔),单位符号mol
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 ,常用6.02*10 mol 表示
1mol任何粒子集合体都含有6.02*10 个粒子
注意:1.摩尔概念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适用于宏观物体 2.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离子的种类是原子,分子,离子
3.物质的量是一个整体,不同于物质的质量
2. 物质的量n(mol)= m/M
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g为单位时,数值上=其相对原子或分子质量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M,单位g/mol
如:Mg的摩尔质量是24g/mol
注意:摩尔质量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无关
3. 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注意: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温度和压强(外因)
物质体积的大小取决于物质的粒子数目,粒子的大小,粒子间的距离这三个因素(内因)
在相同温度,相同压强时,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的粒子数相同或说每mol任何气体体积相同
在0℃和101kPa(标准状况)的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
在25℃和101kPa的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4.5L/mol;
4. 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 V
一般取用溶液时并不是称量它的质量,而是量取它的体积
使用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称为B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CB
试剂配制步骤:1.计算 2.称(固)量(液) 3.溶解 4.移液(要用玻棒) 5.洗涤 6.定容 7 摇匀 8. 装瓶贴签
注意:移液(注入)玻棒要伸入瓶内,低于刻度线
定容时快接近要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最低处刻度线相切
稀释公式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n浓=n稀
C混=C1V1+C2V2/V1+V2 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w=m(溶质)/m(溶液)*100%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金属&非金属,酸性&碱性
分散系 粒子的大小 主要特征 实例
浊液 大于100nm 不稳定,不可以通过滤纸 泥水
胶体 1~100nm 介稳体系,可通过滤纸,不可通过半透膜 豆浆
溶液 小于1nm 稳定,可通过滤纸和半透膜 糖水
稳定性:溶液>胶体>浊液
溶液可以透射(分散粒子太小) 胶体可以散射(丁达尔效应) 浊液可以反射(分散粒子太大)
气溶胶:烟、云、雾(分散剂为气体)液溶胶:脱脂牛奶(分散剂为液体)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制备Fe(OH)3胶体:将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水中逐滴加入1~2ml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实验原理:FeCl3+3H2O=Fe(OH)3+3HCl Fe(OH)3不写“↓”,因为没有沉淀,它是胶体
2. 胶体性质: 胶体粒子可透过滤纸,不可透过半透膜,胶体粒子带有电荷(介稳定的原因,破坏介稳定的途径)
① 丁达尔现象(区分胶体与溶液的物理方法)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有光路
② 聚沉 如豆腐、肉冻、果冻
③ 电泳 由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做定向运动
④ 布朗运动 小颗粒在作不停地、无秩序地运动
3. 胶体提纯:渗析 -用半透膜分离
胶体凝聚的方法:⑴加入电解质 ⑵加热 ⑶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

电解质:①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溶-水,熔-高温,都是液体 ②能导电 ③化合物(纯净物中的氧化物,酸,碱,盐
强电解质(能完全电离):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如HCl,HNO3,H2SO4,HI,KOH,Ba(OH)2 ,NaOH,
弱电解质(只能部分电离):弱酸、弱碱、水等。如CH3COOH,H2CO3,H2SO3,H2S,NH3+H2O,Cu(OH)2
电离物质熔融或溶解时,产生了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其过程不消耗电,通过导电可验证是否有移动离子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的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离子反应:存在离子或生成物存在离子(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①生成沉淀 ②生成难电离物(弱碱、弱酸、水)③生成挥发性物质(气体)
复分解反应一定是离子反应,其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3.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 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 拆:强酸,强碱,可溶性盐、金属要拆,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以化学式形式出现。
下列情况不拆:弱酸、弱碱、不溶性盐、难溶物CaCO3,Mg(OH)2、难电离物质HF、H3PO4、
单质,气体、水、氧化物、HCO3-、微溶物(若是反应物就拆,生成物不拆)Cu(OH)2、CaSO4、MgCO3
③ 删: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符号删去。
④ 查:是否符合反应实际情况,检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原子个数是否相同、是否有配平。
化学方程式如下:Na2SO4+BaCl2=2NaCl+BaSO4↓
其电离方程式如下:Na2SO4=2Na +SO ;BaCl2=Ba +2Cl →Ba +SO =BaSO4↓
4. 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问题:下列离子不能共存在同一溶液中:
① 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如Ba2+与SO42-;Ag+与Cl-等
② 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质:如H+与CO32-、HCO3-、SO32-、S2-等;OH-与NH4+等。
③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
④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MnO4-与I-;H+、NO3-与Fe2+等
如:NaOH+HCl=NaCl+H2O KOH+HCl=K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2KOH+H2SO4=K2SO4+2H2O 的化学方程式
都是得到一样的离子方程式::H +OH =H2O
离子共存(离子间不发生反应):
①H+与OH-会反应,不能共存
②H+和弱酸根离子会反应,生成酸,不能共存 CH3COO +H =CH3COOH
③OH-和弱碱根离子(弱碱的金属离子和铵根离子)会反应,不能共存 NH +OH =NH3 H2O
④形成难溶盐的阴阳离子会反应 HCO3 +H =H2O+CO2↑ HCO3 +OH =H2O+CO
⑤酸式弱酸根离子与OH-反应生成弱酸根离子,不能共存 NaHCO3+NaOH=H2O+Na2CO3
有色离子有:铜离子、铁离子、亚铁离子、高锰酸根离子
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一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Cl-、Br-、I-离子鉴别:
1. 分别滴加AgNO3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l-;产生浅黄色沉淀的为Br-;产生黄色沉淀的为I-
2. 分别滴加氯水,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
下层溶液为无色的是Cl-;下层溶液为橙红色的为Br-;下层溶液为紫红色的为I-
氧化还原反应 实质:电子的得失(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升降 规律:得电子总数=是电子总数,升价总数=降价总数
元素化合价升高,表明元素的原子失去(偏离)电子,元素化合价降低,表明元素的原子获得(偏向)电子
其强弱比较:①根据相似反应比较(反应难易、升降价程度) ②强的置换弱的
1. (某元素)降价——得到电子——被还原——作氧化剂——产物为还原产物
2. (某元素)升价——失去电子——被氧化——作还原剂——产物为氧化产物
3.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常用氧化剂的物质:O2、Cl2、KMnO4、FeCl3、所有酸都是,浓硫酸,HNO3是强氧化剂
常用还原剂的物质:活泼金属单质Al、Zn、Fe、及C、H2、CO、H2S、HI、HBr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我是自己归纳的有不足的地方,请多多指教啊!

参考资料:化学人教版的教科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