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战时城市人口疏散有几种方案?

如题所述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城市人口疏散的步骤与方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开始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引发了军事领域的一场革命。由于信息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大量应用,大大提高了情报侦察、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利用和精确打击、远程打击的能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武器装备已大量应用于战场,制信息权的争夺已开始上升到主导地位,信息武器装备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电磁环境复杂多变,电子斗争更加激烈。从近期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几场世界局部战争来看,美军运用最先进的信息化武器装备、信息化指挥手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作战理论和作战方法,显现了现代高技术战争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特征。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如何组织好城市人口疏散掩蔽,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减轻国家财产损失,不仅是当前各级人防部门共同研究的问题,而且是一项现实而又紧迫的战略性任务。
  一、制定疏散方案,适应信息化防空需要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和现代信息化战争的形态和作战样式不断更新,若仍按照过去的理论组织城市人口疏散,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城市防空的需要。为此,城市人口疏散防护的重点必须从全面应付核化条件下的大规模空袭向应付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精确打击转变。为了减少损失,避免战时人员混乱,预先制定周密完善的人口疏散方案显得尤为必要。制定方案前,要综合分析敌情、我情,对敌空袭作战的能力、样式和特点要预先了解。在此基础上,要搞清城市与人口疏散相关的情况,主要包括城市的战略地位,政治、经济、通信 、交通、电力、燃气、供水、化工等重要目标的位置以及周围人口的分布状况;预先评估敌方对我重要目标空袭的先后次序、强度以及产生危险区的范围;搞好疏散地域建设规划,提高疏散人口的安置能力。制定方案时,要根据敌情、上级赋予的防空袭斗争任务和指示,本级防空袭决心,本地区的战略地位和人防工程建设等情况,在对敌空袭情况做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根据可能遭到的空袭样式,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疏散方案。同时,还应明确疏散人员的具体行动方法,以提高执行的可操作性。制定方案后,经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防部门批准后,要抓好疏散方案的落实,并进行必要的演练,以检验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修订疏散方案提供实践经验。检验方案的方法,除了结合城市防空演习组织群众疏散演练外,还可以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来评估疏散方案的可行性,以适应城市防空袭人口疏散的要求。
  二、选建疏散地域,减少战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疏散地域的选择要做到“四便于”。一是便于掩蔽伪装。最大限度地避免敌信息化侦察,要有能够充分容纳疏散人员和设备的地幅,要有一定数量的掩蔽人员的地下防空设施,要有较好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条件。二是便于机动输送。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敌作战飞机突航能力强、作战半径大、隐形效果好,各种巡航导弹发射时间短、命中精度高、破坏力强。为此,战时要有较好的道路交通条件,确保疏散人口能够“走得快、散得开、隐蔽好”,缩短疏散时间。三是便于防护。疏散中要尽量避开核电设施和大型水利设施的下游及大型油库、天然汽库,输油、汽管道等容易产生空袭次生危害地区,避开主要空袭方向,交通枢纽和军事设施,避开重要经济目标。四是便于生存。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敌空袭一般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杀伤破坏力强。为此,我方除了要有做好长期掩蔽的思想准备,还要有粮食、水、药品、医疗设备等一定的生活保障和物资储备。
  (二)疏散地域的建设要达到“三能”。一是能组织生产生活。建设的疏散地域需要有较强的生产保障条件,如电力、供水等,能够保证一些重要生产设施转移到疏散地域后仍能继续生产;需要有一定的生活保障设施物资储备,能够保证疏散人口的正常生活。二是能开展文化教育。要有能够开展文化教育的场所和必要的设施,如能够容纳疏散学生学习的教室、教员和教具等,确保战时疏散地域的文化教育不间断。三是能保障疏散人口运输、接收和物资储备。城市疏散单位和乡村接收安置单位要建立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制定有力措施,做好疏散中的人员、物资和设备进驻疏散地域的保障,确保进驻顺利、及时。同时,要有接收和储备疏散人员、物资和设备的场所,确保疏散得开。
  三、制定疏散计划,确保疏散行动高效有序
  战时城市人口疏散需要协调的内容繁多、涉及的部门广,为了确保在预定时间内完成疏散行动,必须及早科学制定疏散计划。疏散计划由各级人防部门会同有关单位在平时制定,其内容主要包括:疏散时机、疏散人员、机动序列、时间、方式、路线及有关保障措施等,并根据情况变化定期进行修改,力求制定的疏散计划切实可行。
  (一)科学确定疏散时机。各城市疏散预案一般都按照前期疏散、临战疏散和紧急疏散进行疏散规划。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城市人口疏散的时机应以临战疏散为主,以早期疏散和紧急疏散为辅。
  (二)合理选择疏散人员和疏散规范。疏散人员以城市重要目标附近及次灾害波及圈内的人员为主;疏散规模上,对于短期、小规模的空袭,以就近就地疏散为主,对于长时期中等以上规模的空袭,可组织大部人员转移。
  (三)全面做好疏散中的各种保障。一是空情观察报知保障。主要包括疏散道路沿线和集结地域防空观察哨的建立,传递警报信号,采取防护措施等。二是通信保障。包括指挥机构与疏散单位、接收单位、主要集结地域、疏散运输车队、服务站的通信联络及通信工具器材的配备等。三是运输保障。主要内容是疏散人员所需交通工具的数量、编队、调配、使用、修理,建立转运站、服务站、收容站,管理和抢修道路等。四是生活医疗保障。包括疏散人员吃、穿、用、医疗和商品物资、医疗器械的储备与供应。五是教育保障。主要是学生的学习与其他教育工作的安排与实施。六是治安保障。主要是维护疏散中的秩序,管制疏散地域的灯火,防止偷盗现象的发生。
  四、建立登计报告制度,组织好疏散人员的接收和安置
  疏散人员到达安置地区后,安置地区的领导机构负责疏散人员的接收安置工作,并在安置地区内设立若干接收点。当疏散人员到达各接收点后,由各接收点的工作人员对疏散人员进行登记统计,然后分配到预定的安置地区;疏散人员到达自己的安置处所后,由当地的乡(镇)和村委会安排食宿,一方面组织疏散人员参加构筑或加固防护工事等工作,另一方面协调部分疏散人员参加建立安置地区的食品、能源、生活必需品补给工作,维持安置区内正常生活秩序。每一批疏散人员到达安置地区后,要及时向市、区的疏散指挥部报告疏散人员到达的数量及安置工作进展情况。同时,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向广大市民宣传战争的正义性,揭露敌人的罪恶目的,防止敌特分子利用人口疏散转移时机,进行破坏活动。此外,各安置地区要积极开展防空知识和防护技能的应急教育,使被疏散群众了解组织人口疏散转移的意义,掌握疏散的要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29

一、周密制定人口疏散方案

二、加强指挥队伍的建设

三、建立灵敏可靠的预警报知系统

四、常态化组织人口疏散演练

具体说下常态化组织人口疏散演练

人口疏散演练是和平时期实现人口快速疏散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人口快速疏散能力的重要一环。平时有备,战时才能无患。

平常应尽可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科学预设战时背景,反复组织不同规模、不同形式、不同人员参加的疏散演练,增强指挥机关、保障单位、疏散对象的协作能力,使参演人员从思想上、作风上接受近似实战的训练。演练的内容可以多样化,既让参演人员在预先警报发放时按照预定路线、地点和方法实施疏散隐蔽。

同时模拟遭敌空袭时,正前往隐蔽场所途中或来不及进行疏散的一部分人员利用附近有利地形进行隐蔽,以此来提高市民在情况危急时躲避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把演练集研究、检验、示范为一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演练明确职责任务。

近年来,警报试鸣活动,每年在一个区组织群众进行防空袭紧急疏散演练,疏散演练的对象重点是重要目标附近、高危区和辖区人口高度密集区的居民和在校学生,以此来提高人口疏散的快速反应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自我防护能力。

长期坚持进行疏散演练,一是能够提高领导、机关的组织指挥、谋划、协调能力,二是能够使群众熟悉疏散时机、内容、程序,掌握对战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急情况处置的方法,提高主动性,避免紧急情况的无序和忙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