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中的"假借"?

高中语文,在荆轲刺秦王里,"愿大王少假借之"中的假借是宽恕原谅的意思,"假"有宽容的意思我可以理解,可是这个"借"要怎么理解啊?

在古汉语里面,【假】和【借】其实是同一个意思。这点你可以查一下古汉语的字典类工具书籍(就好比我们现在查字使用的新华字典)比如:
《说文》里对【借】的释义就是:借,假也。

《广韵》里对【借】的释义也是:借,假借也。

所以,如果你能理解【假】有宽容的意思,那么对【借】也一样。
中国古人经常把相同含义的文字连用组成一个词汇,比如【经常】【惊愕】【飒爽】【迅速】等等,数量太多,无法一一举例。这里的【假借】这个词汇,也是一样用法,两个字在此处都是表达“宽容”的含义。当然,在其他地方它还有不同的意思,一词多义也是正常。
在文言文里,【假借】表示“宽容”的地方有很多。比如你所例举的《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
《三国志·蜀志·魏延传》:“ 延 ……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

(魏延一直心高气傲,所有人都会避着他一点,只有杨仪对魏延的态度是不宽容、不低头)
《新唐书·田悦传》:“ 德宗立,不假借方镇。”
唐德宗新立为皇帝,对地方藩镇势力不再宽容)追问

是不是"假借"就是同义复用?

追答

没错,就是“同义复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15
假借在此处为同义词连用,就翻译成宽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