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对我们现在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如题所述

1.首先体现在认知观方面。
认知是指通过心理活动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道德经》提供了大量的朴素的辩证认知方式与内容,例如《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义称“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意义上可以说任何东西不能阻碍认知的宽阔性。如“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辩,辩言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道德经》可以以究其意义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些思考。至于《道德经》中以辩证方式说明处世认知也很多,例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贵富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等。《道德经》所提供的认知方式不仅在形式上有益,而且内容都关联于人生社会,的确应值得大学生们思考与借鉴。
2.其次体现在价值观方面。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经》上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今天社会对个人利益的强调与关注,固有其合理之处,但自私心会不会因此而助长,实在难以预料。大学生应该根据其意义调节自己。“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也寓意了人至高的善就是利大众而不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就是告诫世人要保持本色;不谋私利,就可以万事无忧“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适可而止,就能避免灾难。道德经在涉及人生价值提出了无私、简朴、知足等等多种观念应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
3.再次体现在人际观方面。
人际是人一生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又称为为人处世。而这个能力的获得恰恰不取决于你不喜欢的、不舒服的,喜欢和舒服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验你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能力才是人际关系能力的根本。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方面的知识,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识再渊博,从“道”的角度上看,也是极大的迷惑。所以重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是人生极其重要的。《道德经》上讲“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要做一个成功人,首要的要学会爱别人,学会关注别人身上的优点,而少看别人的缺点。你学会了爱人,你也就能得到了更多的人的爱,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就会变得无限宽阔。“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所谓圣人,以无为来处理一切事情,以身体上好的德行来教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自认为不错,这是不明智的。自以为是的实际是糊涂,过分关注自我的人是愚蠢的。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让自己的注意力离开别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就是《道德经》教导我们的处世关键之所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