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音乐(8):音乐会中,指挥到底在比划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嗯,看来,你对这个题目感兴趣了。

-1-

那么,先来问你一个问题吧:

在音乐会中,你对指挥的印象如何?

给你几个答案,如果没有提到的,欢迎来补充:

1 台上唯一一个除了鞠躬以外,只让我看背影的人。

2 拿个棒子乱比划。

3 莫名high,刚刚竟然还蹦!起!来!了!

4 一会儿上场,一会儿下场,不知道在忙什么。

5 胳膊晃得看起来好陶醉。

以上是坐在观众席的列位通常对指挥的第一印象。

但是,作为一名资深的乐团演奏者,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我们眼里能看到的指挥还有很多你注意不到的信息。譬如:

1 哎呀,指挥刚才瞪了我一眼。对不住,我冒泡了,回去又得挨批,宝宝心里苦。

2 准备!准备!该我们声部进了!指挥已经手指我们半天了,这地方排练的时候就老进错,这回得小心。

3 哟,这迅猛的手势!这是要比排练的时候速度还快啊。一起疯!预备,起!

4 嘿呦呵,指挥又high了,我也不能拖后腿啊。赶紧摇头晃脑,走起来!

5 恩,指挥在扭脸的时候给了我一个迷人的微笑。说明刚才的solo表现得不错,心里美!我得意地笑。

6 指挥手心向上,邀请我谢幕呢,麻利儿站起来鞠躬。表面示意:谢谢大家。内心弹幕:又给我来突然袭击,讨厌,人家害羞嘛。

嗯,差不多就这些吧。严肃地说完了,么么哒。

-2-

讲真,当你踏进音乐厅去欣赏乐团现场演奏的时候,一定渴望知道,指挥到底在比划些什么?

想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下,指挥对于一个乐团的意义。

如果把乐团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毫无疑问,指挥便是大脑。

从技术层面来讲,指挥决定了乐团的演奏如何开头、怎样收尾,以及各个声部的有序穿插与对位等等基础问题。

从更高阶的表演层面来讲,指挥定义了一个乐团的演奏质感和风格。

而指挥的一切指令,都是通过手势、借助指挥棒来传递给演奏者的。

那么,从技术到表演的层次递进,指挥从“比划”中所透露出的信号,通常包含了如下几层信息:

第一,给出速度、力度的指示。

速度和力度是一个乐团演奏的基础技术参数,也是指挥手势的最基准信息。这两个信息的指示可以分成两类来细说。

一是一段旋律的开头,通常指挥会以预备拍来进行示意。

也就是在正式抬手开始之前,会以极其微弱的手势或指挥棒的动作来打预备拍,类似我们平时的“1、2、3、起”的口号。此时,打预备拍的速度和力度就是指挥对这段乐曲的技术参数指示。

二是旋律进行中,速度、力度的转换,也就是专业术语中的“渐快/慢”和“渐强/弱”。

那么,速度的信息会通过指挥动作的幅度来体现。譬如指挥的动作愈发舒展和打开,则是渐慢的意思,而动作越来越紧凑则意味着要渐快。

而力度的信息除了与速度同步的之外,常常也会用左手来示意。譬如用左手手心向下按或往回收就意味着要渐弱,甚至有时指挥的身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蜷缩,而左手手心向上抬则意味着要渐强。

第二,给出各声部的进、出指示,统一音乐中的穿插、衔接与对位。

一个乐团,可以分成若干个大的声部。而每一个大的声部,还会再细分成很多个子声部。每一首乐曲中,不是所有声部都会从头一直演奏到尾的,中间往往会有休息。

那么,当你休息结束,重新开始演奏的时候,就涉及到与其他声部的对位。此时,你可以通过默数节拍、小节的方式来确定演奏时点。而其中,重要的声部进出时,指挥一定会以手势来进行示意,甚至有时,指挥会提前就给出示意准备。

所以说,乐团演奏和独奏相比,最重要的区别就是要学会看指挥。尤其是像打击乐这样的声部,某些特殊乐器常常一休息就是半首曲子,然后突然要敲关键的几下,如果不看指挥,又数错小节的话,冒泡就是铁铁的了。

第三,给出感情基调。

一段旋律,激动或低落,喜悦或难过是作曲家通过乐谱来记录的。但是,激动到几分,难过到哪种程度则可以根据指挥在现场的示意来决定。当然,通常情况下,是因为观众热情而更加激动。

但是,一些关键位置的情感基调,则是由指挥来决定。譬如音乐段落中间的休止,悲伤时,留白多久才合适,这就取决于指挥的现场拿捏。还有最后的结尾,长音要把情绪推向最高潮,那么要演奏多久收尾则同样由指挥来定夺。

每一次,都可能会不一样,而这也是音乐现场欣赏的重要魅力之一。

第四,耍酷和起范儿。

这其实就是不同指挥的表演风格。有的沉稳、有的活跃。就好像同样是热烈的音乐,有的就身体轻轻晃一晃,点到为止;有的要踮起脚尖来,长袖曼舞;有的竟会跳起来,张牙舞爪。

不论是指挥还是演奏者,其实现场的表现力都是决定演出质量至关重要的一点。不可否认,现场表现力越强,就越吸引人。

-3-

最后,再谈谈大家看不懂的指挥上下场。

通常来说,音乐会开始,指挥上场了,曲目之间是不会下台的。但是,几种情况例外:

1 下一首是协奏曲,有独奏演员上台。此时为了表示尊敬,指挥会下台,和协奏演员一起上场,以示邀请和欢迎。

2 下一首曲目在乐团编制上有较大变化,譬如从全团演奏到小乐队。此时,现场布台会有较大调整,于是指挥下场,下一首曲目无关的声部也会下场。

3 有些音乐会会设置主持人,例如普及性质的。乐曲之间会有大段的介绍,此时,指挥也可能下台。

4 音乐会中场休息或结束。

5 正式演奏的最后一首曲目结束后,和返场的曲目结束之前,指挥会频繁上下场。

这意味着音乐会本来是结束了,但是现场观众反响太热烈,掌声不断,强烈要求返场,于是指挥接二连三地返场演奏。因为每一首曲目都可能是整场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所以,每一首结束后,指挥都会下台,然后再上台返场或正式谢幕。

没错,要的就是这点欲拒还迎的意味,非得台下的观众一请再请,台上的才肯半推半就。所以,谢谢配合啦。

一场音乐会中,指挥绝对是不可忽视的一大看点。

绝大多数的音乐厅,舞台都是只有三面有观众席。假如你想近距离观察指挥的动作或表情,可能只有侧面的座位才能将将擦个边。

但是,不排除也有像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那样,四面都有座位的舞台。

所以,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对指挥的比划产生了一点兴趣。下一次再进音乐厅的时候,不妨尝试购买舞台背面的座位。

这样,在欣赏乐团演奏音乐的同时,也可以看看指挥的表情和动作。说不定,你也会发现一些以前没注意过的小秘密哟。

我是芊芊,一枚立志用接地气儿的语言说音乐的女纸。我举手保证,所有内容皆取材自真实生活经历,绝不百度。

如喜欢,欢迎围观我的专题“ 漫谈音乐 ”,来看更多有趣、有料的音乐事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