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审计程序主要有哪些

如题所述

获取或编制固定资产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结合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报表数核对是否相符。
过程:a、新客户:审计人员向客户获取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底稿见ZO002),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将该表与报表、总账数、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b、老客户则取得上年底稿,将今年新增固定资产按上年底稿要素进行填写,填写完成后与明细账、总账及报表进度核对是否相符。
编制、核对本表时,常见的问题有:a、企业的账面没有按照明细表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b、企业在分类时没有按一贯性原则处理,即同类资产上年与本年分类标准不一致;
提示:a、提请企业在账面按明细表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每个类别核算的资产是固定的,没有说上一年在房屋建筑物核算,本年度变成机器设备);b、提请企业按一贯性原则处理,即将本年的固定资产各类明细表与上一年的期末数进行比较,如果存在差异,提请客户说明原因或进行调整。
实施固定资产监盘程序:
(1)在本期新增的固定资产中,选择适量的项目,实地观察和检查固定资产(如为首次接受委托,应针对期初固定资产实施相应程序),确定其是否存在,记录当前实际使用情况;
(2)观察是否存在已报废但仍未核销的固定资产;
(3)观察是否存在封存或闲置的固定资产;
(4)检查是否存在尚未入帐的固定资产。
过程:a、从客户设备管理部门取得固定资产台账,与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明细清单核对相符,如果不相符则核实过错方并提请该方进行相应的调整;b、会同客户财务人员和设备管理人员,对照台账上固定资产的名称、数量、规格和存放地点对实物进行盘点核对(从账到实物,确认真实性),并抽查部分实物,将其与台账进行核对(从实物到账,确认完整性),做好盘点核对记录;c、汇总盘点记录,统计盘点结果,形成盘点小结。
提示:a、客户设备管理部门的台账上一般包括固定资产编号,固定资产名称、数量、规格,存放地点,责任保管人等,在初次审计时,将台账与固定资产账核对十分必要,但不是每个都进行抽查,需结合重要性和各公司的特殊性进行盘点;b、核对时可能出现两账不对应的情况,主要是名称、分类等,如果差异较小,尽量找出原因,核对相符,如差异较大,无法核对,应以财务记录为准,并与实物核对,核对出现差异,则需全部记录;c、如果参与了客户的期末盘点,固定资产盘点检查表应是审计人员现场抽查记录,如是客户盘点日后抽盘,固定资产盘点检查表应是审计人员抽盘记录,无论哪种情况,都应获取客户的盘点表,并在盘点小结中记录相关信息,但是不必复印客户所有的盘点表;d、如果是常年审计客户,固定资产盘点抽查核对应主要是新增固定资产;e、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情况一般不会经常出现,如盘点中存在盘盈、盘亏情况,应查明原因,形成追查记录,可采用通用底稿,一般应记录盘盈、盘亏的原因、应如何调整及调整分录,并获取相关证据。
注意事项:a、如果财务与设备管理部分两个部门的固定资产明细表不一致,则说明客户的管理存在漏洞,可能存在账外资产的情况,需额外关注;b、如果固定资产明细表与实物对应不相符,则需当场记录,并让所有在场人员签字,待盘点结束后再查明原因,并进行相应调整,防止扯皮。
检查固定资产的所有权或控制权,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并关注是否存在“他项权”:
(1)对外购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审核采购发票、采购合同等;
(2)对于房地产类固定资产,查阅有关的合同、产权证明、财产税单、抵押借款的还款凭据、保险单等书面文件;
(3)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检查有关融资租赁合同;
(4)对汽车等运输设备,检查有关运营证件等;
(5)结合银行借款等有关负债项目的检查,了解固定资产是否存在抵押等担保情况。
过程:a、获取固定资产明细表中资产权证明文件,如房产证、土地证、车辆行驶证、车辆登记证;b、检查权证上权利人名称是否与被审计单位名称一致;c、检查产权证上所记录的资产相关明细信息与账面记录是否相符;d、关注有无抵押、质押、担保、查封、冻结等权利受限制事项;如果抵押或质押等,则在相关权证上会有所体现,或直接向客户获取他项权利证书,或直接上当地房产局或交通局等政府公开平台查询相关资产权利状况(一般审计不主动查询,专项或特殊情况才会去查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4
审计,一般指注册会计师审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受托经济责任制度的兴起而逐渐发展壮大。因其独立、客观、公正的属性特点,承担着过滤会计信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任。

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评价经营效率和成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执行的单位内部政策及程序。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执行的有效性是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前必须考虑的问题,会极大地影响审计成本的高低及审计意见的正确性。内部控制设计不合理或者未得到有效执行,会造成较大的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就必须执行更多的审计程序,以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低水平。

审计对内部控制的促进在于内部控制不仅提供合理的财务报表保证,同时具有经济评价职能,能帮助企业改善经营模式、提高经济效益、巩固经济责任制。注册会计师在对内部控制作出评价建议时,有利于被审计单位改正自身错误,优化管理结构,更好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内部控制作为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同时,内部控制也是注册会计师用以确定审计程序的重要依据,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与信赖,加速了现代审计方法的变革,缩小了审计范围,节约了审计时间和审计费用,完善了审计的职能。因此,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否实现,决定着经营风险的大小。与此同时,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制度和程序,可以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错误与舞弊的发生,减少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提高审计的重要性水平。

内部控制既是被审计单位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重要工具,也是注册会计师用以确定审计程序的重要依据。 现代审计和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发展的过程中,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与信赖,加速了现代审计方法的变革,缩小了审计范围,节约了审计时间和审计费用,完善了审计的职能。在确定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时,我们应当明确: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业务时,不论被审计单位规模的大小,都应当对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充分的了解。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其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确定是否进行符合性测试以及将要执行的符合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和符合性测试,并非会计报表审计工作的全部内容。内部控制良好的单位,注册会计师可能评估其控制风险较低,从而减少实质性测试程序,但绝不能完全取消实质性测试程序。

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减少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的错报风险。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为注册会计师在各关键环节作出职业判断提供重要基础,如确定重要性水平,考虑会计政策的选择运用是否恰当,确定实施分析程序时所使用的预期值等。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健全性评价认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完善的,就可对其进行符合性测试和评价;否则即执行全面的实质性测试。如果符合性评价认为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执行是有效的,就可汇总以上评价的结果,据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和方法,然后进行有限的实质性测试;否则即执行全面的实质性测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