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分析一个人的好坏?

烦恼

一、看其相,是观察,是评判人品的初步维度。
看相,顾名思义,看的是长相、面貌。长相是天生的,是父母给的,是自己不能选择的。凭借先天、自己不能选择的面相,对人品头论足,常常有所偏颇。

讲我自己的一个经历。

我是从一所初中考上另一所高中的。初中时,是班里第二名(第一名一直是我们的女班长)。一开始上高中时,自我感觉还不错。一周下来,有点吃力,大部分同学都是本校直升的。于是,开始下力气学——主要就是“三习”,即“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就这么坚持着,第一学期进入前十名,高一结束时考到班里(快班)第一名。之后,基本没竞争对手,理科班第一一直保持到高中毕业。

期间,与一些同学更熟悉起来,有些现在还有联系,有一位就是班里一位男生。大概在高三时,一个偶然机会,我俩聊天,他偶然说到,‘第一眼见到你时,感觉不好,认为你是不怎地的一个人。因为初中一位同学长的跟你挺像,人品有瑕疵’。他如果不说,我一直不知道还有这么一段故事呢!

你看,看(观察)人品,往往是不准的。得交往、得过事儿(北京地方话,就是打交道、一起经历过事情),在多次、反复交往中识人、相人、品人的人品,才更靠得住!

年轻时,人不能对自己的面相负责,这是对的。随着岁月流逝,经历人事往事,都会通过影响心情、影响身体而逐渐累积、反映在面貌上。所以,西方有哲人讲,‘30岁后,你就要对自己额头上的皱纹负责’,就是这个意思。

二、听其言,是佐证,是评判人品的重要维度。
倾听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本领。

我们多少都经历过“说大话、使小钱儿”的事情,也多少经历过“酒后吐真言或失言”的场景。

举几个场面例子。

一是愿意说自己认识某某名人,非官既贵……姑妄听之。下次若有机会再见,看看他/她是不是继续说与名人会面闲文轶事,看看他有多少重复之语,你大概率会听到一半以上。其实,即便见过名人,也可能是一面之交或有共同朋友,深交是需要时间和过事儿的。对方未必对他有什么印象……

二是愿意显示自己的学识见识。我自己不成熟的一个评论,其中一半学识大概是最近获取的或者参加某个活动听到的,某人换一个场合兜售或显摆一下。

一个人讲话有水平,大致要有点有面,有宏观、有具体,有观点、有依据(或者数据),有逻辑、有层次,有经典语、有新见解…… 底色是日常的积累、沉淀和思考所致。是不是有些苛求?

不胜枚举了。

我的建议是,说话审慎一点儿为好,听者中鱼龙混杂,万一高手在场,岂不露怯。高手听的是“话里有话、弦外之音”……

三、观其行,是依据,是评判人品的核心维度。
这是更重要、更作数的评判人品的依据。

观对三件事的态度,对金钱、对朋友、对配偶(家人)。

(一)如何对待金钱,是察人利益观的一个要项。

我主张量入为出。

我这代三个孩子,是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的。哥哥姐姐穿过的衣服,我接着穿,还是打了补丁穿。那时候,大家都这样,谁也不笑话谁。大学毕业后,上班了,挣钱了,第一个月工资拿出一部分给父母买了些好吃的,他们挺开心的,还说不要买吗。

更重要、更敏感的是借钱。

朋友间借钱,要不要借?要不要打借条?要考量,我是吃过亏的。一个学车时认识几个月的人,长我10多岁,说家里有用、临时短钱,借一些。我好面子,没让他打借条。过不多久,又借了一些,这次让他打了条。后来,这哥们儿玩儿失踪,只有他父母家一个电话,住哪里还不知道。通过关系找到他住处,就两个老人、一个小孩,身体都不太好。老人对他们儿子很失望,一顿抱怨,说儿子好长时间不回家了,回来就要钱……没办法,认倒霉,起诉找不到人,也没什么用的……所以,借钱前,要想好,万一不还怎么办?你能承受的起、你看重这个朋友(熟人),你就借,否则最好拒绝。

再有就是切记,“救急不救穷”。

(二) 如何对待朋友,是察人价值取向的必要内容。

我也借过朋友、同学的钱。

有人主动提出让我打条,有的不提。不管对方提不提,我都主动打条(发短信,写明借钱数量、时间等关键信息),事后参考借款时间和银行利率给对方一份利息,不在多少(人家要是理财或者干点儿什么,收益一般比存款高),是个心意。这是对自己的一个要求。可能有人说交情到了没必要,可能有朋友碍着面子不好意思让你打条。将心比心,看似多此一举,实际是“有规矩”。我认为大多数朋友都会、都能理解。

上面讲到如何对待(向)朋友借钱。

此外,还是要多交几个真友、诤友,少交、不交酒肉朋友。真友、诤友,天性或许有趣或许不那么有趣,但敢于直言,说真心话,特别是你不爱听的真心话,是很可贵的。朋友间少些利益往来,轻轻松松,多些爱好(雅好不是大众的菜),小聚时除了喝茶小酌,还能聊聊社会、人生和爱好,是不可或缺、也是不易得的趣味。

(三)如何对待配偶(家人),是完整察人的一个要素。

我们大多数人,好脾气留给了朋友、领导和同事们,坏脾气(真性情)给了家人。其实,这多少有些不合适、有点儿可悲。

家人往往也是有工作的。他/她每天也要面对领导、同事、客户,上下班途中还难免碰见或亲身经历不那么愉快的人或事、或者糟糕天气,难免着急上火、心情不那么平静。几句话呛呛起来,就或许闹得两人和其他家人不悦,做饭心情低落、吃饭也少了话语,闷闷的,对健康不利、对消化也不好。

即便家人全职在家照顾家事,也是要尽量体谅。体谅是互相的、双向的。在家的,要体谅上班的辛苦;上班的,要知晓家务日复一日的琐碎。要是有个小孩子或者老人要照顾,那就要更费心费力了。

不少名人都是有点儿“怕”老婆的。但我们看他们,大多生活的幸福,或者在平均数以上。知道什么时候“怕”、什么事情“怕”、什么事儿“不怕”,是家人间相处的艺术,是茶米油盐酱醋间的磨合,是一举一动一眼神的默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6
世间什么人都有,有句俗话说得好就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判断一个人不能看他说什么,而要看他做什么,尤其是一些小事,就能看出一个人品的高低,如果身边的人你无法判断出他的好坏,与他相处的时候,要听其言,观其行,更要看他的做事的细节,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人品,与人品好的人相处,自已也会越来越好,与人品差的人相处就会很累,或许自已还要因此吃亏。

我的身边就有很多人品好的,观察他是怎样对待自已的亲人,能够把好的情绪都留给最亲的人,至少说明是个很懂感恩的人。

谈谈我身边的故事,是我的朋友,小时候家里很穷,从小就励志长大要打工找钱扶持家庭,过上好日子。家庭条件好了又接婚了,婚后又添了孩子,一个人打工也不容易,经济出现危机,妻子常常因为他给了老的钱,为此老人,妻子之间非常苦脑,老人,妻子,谁都放不下,痛苦思绪后,决定从其他渠道给老人看病和零用钱,又让家闹平息,家庭和谐至到老人西去,才放下个人烦优,在单位同事们和家乡人却只知道他非常孝顺,谁知小小家庭孝顺人背后多少泪,

所以人品最重要的是,他能把好心情留给最亲的亲人,他的好人品受到了很多人欢迎。

所以说通过一个人对待事情的态度,我们就能够判断一个人的人品,同时自身也要律已来端正自已的态度,把自已的人品端正了,我们也能够和人品好的人相处,才会让我们的人生越来越好。

一个人真正的魅力,不是他长得有多帅,多美,家里多有钱,最重要的,是他她身上所呈现的人品,好人品耐得住考验,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不是用嘴说出来,你的言行举止会在不经意间将你的为人展现的淋漓尽致。通过身边事,也看清了人,所以好的人品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财富!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感叹识人难,感叹“知人知面不知心”,感叹得一知己更难,从而得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叹息,这是生活中的两句俗语,生活中关于识人交友的的俗语还有很多,这从一个侧面看出了人们对朋友的渴望。因此,很多人感到困惑和苦恼。

做什么事情,不是找不到方向,而是没有找到方法,人们常说,解决问题方法总比问题多。一个人不能只在死胡同里转,这是找不到出路的,更不要在一个死胡同里想着撞开一个口子,就算你撞开了这个口子,可后面还有一个个更大障碍,可以说这条路是完全行不通的,然而就有一些人,就是不信这个邪,非要撞得头破血流还不知道回头。

其实,解决问题只要找对了方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就如文章开头的两句,不是“知面不知心”也不是一个知己也找不到,而是没找到方法而已。我们看看老子《道德经》,能否从里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里讲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就是这两句经典,搞清它,你的问题可以说就有答案了,而且方法并不复杂,归纳起来就两个字:一个“静”和一个“躁”。有人可能会不信,这么复杂的问题,这么多人为此苦恼的问题,两个字能解决,说笑吧?不信,接着往下看。

老子说的一个“静”和一个“躁”这两个字并不神奇,只是人们没有真正认识而已,到了这里可能还有人在怀疑,静和躁能解决识人的问题吗?这两个字谁都懂得它的意思。“静”,就是停止不动,是停留在一个位置上,并保持一个相对不变的形态;“躁”也不是内涵很深,就是不急不烦,做到心里平和。我们看看是怎么通过“静”和“躁”这两个字检验一个人的好坏的。现在,我们还是要从老子“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这两句经典入手,来解决人们的困惑。

老子告诉人们,重是轻的根本,轻由重所决定,结合人的思想行为,也就是稳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老子说的轻就是轻浮,是指人心灵的全部感情,理性和意志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动荡不安的矛盾与冲突中,基于这种关系,我们就可以窥见一个人的真实内心。老子这里用的隐喻的手法,他告诉人们,如果是一个心地善良,正直,无私的人,他显现的是一种“静”,他是不会轻举妄动,也不会轻易出现轻率和焦躁的,只有无私无欲,才能行得正,坐得直,才可以做到坦然、豁达,才能泰然自若,他的内心才是平静的,反之,一个心怀鬼胎,心里肮脏,自私自利的人,从他显现的“躁”中,就会告诉人们,这个人不可靠,这个人心里不正,这个人时时处处都在算计他人。因此,从一个“静”和一个“躁”字就能识别出一个人的好坏。

我们找到了答案,再进一步来分析,为什么会“躁”,为什么有人是“静”,答案就是有道的人,是心里没有私心杂念的人,这样的人心里装着他人,装着世界,所以才“静”。而“躁”的人私字在前,和心术不正,这就必定显现出“躁”。人的一切行为源自内心,对于一个行为躁的人,哪怕他想伪装,可只要用心去观察,同样能看出他的真实面目。

从“静”和“躁”的道理中,可以得出另一个启示,那就是越是复杂的事情,问题解决越简单,这也是老子的哲学思想之一,就如“静”和“躁”,简简单单两个字,平平淡淡的两个字,就能解决人们心中的大问题。“静”和“躁”是一个识别人的镜子,它就在你身边,很多人没有发现它的作用,通过学习老子《道德经》中的“静”和“躁”这两个字,是不是能识别一个人的好坏,是不是可以用它来检验什么人可以深交,什么人要当心?这个识别人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第2个回答  2020-09-16
这,很难说。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一样,或许那个人在你眼里是好人,但是在别人眼里他是一个不好的人
第3个回答  2020-09-16
不用分析。
和TA呆在一起觉得舒服,就是好;让你不舒服的,就是不好。
第4个回答  2020-09-2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