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如何让数学冲刺120分以上?

如题所述

不知不觉,很快就来临春节假期了,大部分高中的放假时间应该是一月24日左右。

那么很快就迎来高考倒计100天。怎么冲刺呢?

如何让数学冲刺120分以上,洪老师邀请我们的数学老师给大家带来最后复习冲刺五大提醒

考生们到复习的最后阶段总会有一种心慌慌的感觉,做什么事都不能静下心来,踏实下来。有这种感觉也很正常,复习了那么久终于等到最后时刻,同学们一定很难按耐住自己的心情。但是越是这样,同学们越应该尽量静下心来,就像平时复习一样,或者像迎接模拟考试那样。千万不要因为马上就要高考了就突然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觉得一切都要结束了。

五大必须牢记

(一)最后冲刺要靠做“存题”

(二)错题重做

(三)回归课本

(四)适当“读题”

(五)基础训练

那有什么办法让数学冲刺120分以上呢?

洪老师的高考必备资料库已开通了[高中数学全系统冲刺复习课堂]——高效复习,快速提升,琐碎学习!

177节提升成绩微课,让高考数学成绩更高分!

私信回复303,立即参与课程学习,又或者点头像——点【洪粉必看】菜单按钮

该课程自开课以来,学员好评如潮。里面主要有两大体系学习!

1、学习高考数学的解题技巧!

2、全系统复习各类知识点的题型学习和解题思维培养!

目前,有多节免费试听课。

如需学习的,请私信回复303,又或者点【洪粉必看】菜单按钮即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19
不同分数阶段的学生在冲刺阶段的复习方案也要有所差异,不能千篇一律的去复习规划。在这里按数学水平分为“基础型”(分数60~90)、“提高型”(分数90~120)、“拔尖型”(分数120~140)三类进行。
一、基础型学生
很多同学都处在这个阶段,都抱怨自己为什么学习能力如此之差,分数总是提升不上去。其实不然,越是这个阶段的学生越要重视基础部分知识的掌握。很多同学觉得自己比高分段学生差的分数分数来自于难题,往往复习的重点又多偏离,导致了基础部分知识匮乏,反倒得不了高分。建议这部分同学考前可以做这两件事,一是“记忆”,二是“练习”。
记忆方面重点是在数学的公式,下面北京新东方中小学1对1老师整理了一些需要着重复习的知识版块。
(1)三角模块:包括正弦余弦和差;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解三角形公式;
(2)函数模块:函数定义域和值域;单调、奇偶、周期、对称性;指数、对数、幂函数;
(3)数列:数列概念与分类;等差、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与性质;数列求和求通项方法;
(4)向量:向量概念与加减运算;向量坐标表示;向量数量积;向量与解三角形;
(5)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含参数不等式;均值不等式应用;线性规划
(6)空间几何:三视图;空间几何体表面积与体积;平行于垂直证明;空间线面角、二面角与空间坐标系建议;(7)直线与圆:直线与方程;圆的方程;直线与圆位置关系;
(8)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线与圆锥曲线关系;
(9)导数:导数运算与几何意义;导数分类讨论思想;导数与积分;
(10)极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程序框图、复数;统计与概率;
建议小题取舍为先。在记忆向量、函数、不等式、积分、极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基础上进行小题练习,每天1套。
二、提高型学生
这类学生其实基础部分的知识点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所以更要确保会做的题目一定要把分数全部拿到,要避免失误导致的丢分。建议在空间几何、圆锥曲线、倒数等模块要特别的注意。导数类的题目,求导问题中要保证求导公式的正确,递增递减问题考虑导数正负;含参数问题考虑分离参数法;零点问题数形结合思想。这些基础上在第二问中尽可能做一些条件的翻译,写出来,即使最后无法全部做出来,也可以拿到5~7分的,而不是第一问的分值。
在圆锥曲线大题中,首先保证大题第一问做出来且保证做对,在第二问中,一般学生有大概率事件做不出来,我当时高三时候数学能够考到140+,遇见圆锥曲线大题也有一定概率无法做出,因此可以努力的目标是第二问中写出联立方程求韦达定理模块,如果能够把圆锥曲线条件进行转化,就可以拿到7~9分。最后计算模块,可以考虑计算的可行性,考虑是放弃还是坚持。
三、拔尖型学生
这类型的学生基础知识与一些难题几乎都可以自己搞定,但是就怕考场上发生发挥不稳定的情况出现。
推荐在考前结合自身的情况做一些模拟类的套卷,要挑选适合自己的模拟题来进行练习。刷题也不能盲目的去刷,要挑重点。比如挑选自己长出错的题型或者平时难以攻克的题型去下手。如果盲目的整套题目都去做,只会影响学习效率。
除此之外要及时的去整理错题集。比如常出错的导数、圆锥、函数、空间几何等等模块,这些错题一定要好好利用,要对得起自己的日常积累的知识点,反复查阅关键时刻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在保证一般出容易题的章节没有问题之后,考生应重点了解几类最主要的命题线索,把一些知识串起来,构成网络,也就是在常说的知识的交汇处下下功夫,这样把握命题者的考查重点,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让难题不再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