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如题所述

中职生的生源决定了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同时也决定了中职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对中职生的管理,最基本的管理单位就是班级,班级学生管理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如何开展好学生管理工作,引导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作为直接教育者,所具有的德育理念和教育策略尤为重要。
一、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
(一)教学内容抽象空洞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由于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

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必须与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所有的德育教材基本上都是国家大政方针的合集。德育课教材过于注重思想内容而忽视给学生提供可以产生真实感受和体验的材料。抽象空洞的理论内容学生提不起兴趣,不愿投入精力学习,德育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二)教师的强制性灌输使学生逆反
德育课的内容是固定的,很多教师仍然注重灌输式教学,照本宣科。课堂教学基本上只有单向灌输一种模式,缺少交流和讨论,即使有讨论,也是为了得出既定的道德结论,使学生根本不愿意参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在教师的强制性灌输下,本来就没有兴趣的学生更是觉得枯燥乏味,于是,不是“玩手机”,就是:“睡大觉”。
(三)课堂地位不平等使学生排斥德育课
现代新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课堂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然而事实上,在德育课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根本没有学生表情达意的渠道。传统的教育模式只重视教师有没有把知识讲解到,没有把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严重缺乏人文关怀。传统的德育模式往往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整齐划一,将它们赶进事先设计好的框子中去,而未能注重学生的个体特征,未能深入学生的灵魂深处,无法触动心灵的琴弦,课堂地位的严重不平等使学生身在教室心已飞,甚至有少数学生见到德育课就逃。
二、正视生源差距,重塑积极的德育理念
(一)修正认知,对中职生的认识要“脱俗”
“脱俗”就是要脱离一贯对中职生的认识,用欣赏的眼光去关注他们。提到中职生时,总是觉得他们很叛逆、有恶习、爱打架、不好管等。而这样的“帽子”扣在中职生的头上,更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摘掉帽子给他们更多的尊重,才是开展德育的首要任务。明确一点“学习成绩低,不代表素质低”,中职生是中考的落榜生,但不是人生的“落榜生”,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也是人生新的开始。他们可能一时不愿意读书,但不代表他们不想追求新知。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特长,动手能力也强,其实他们也还怀揣梦想,希望练就一身技能回报家庭。对中职生认识的“脱俗”就是要重新认识他们,就是要给学生人格的认同,发自内心地去理解他们,帮助他们,教育他们。
(二)主动施教,教师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利
有的班主任经常讲“如果我们班没有这个学生,这个班会是个好班”。或者找到学校职能部门请求“能不能把这个学生转走,实在是没法管”。听到这些话,我想真正需要反思的应该是教师。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他们进行教育,进行雕琢。教育不是把所谓的好学生顺利培养成才,而是正确规范和引导学生行为,提升学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作为班主任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体现教师的能力,贵在“因材施教”。班主任应该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不一样的教育策略,使学生能够守住道德、规矩、法律的底线,逐步培养良好习惯,尤其是对于中职生,这就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因此,教师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利,但有选择如何教的权利。
(三)潜移默化,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
教师的责任在于言传身教。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教师的思想、情绪、行为等都对学生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整天面对一位经常抱怨、批判的教师或者一位整天面无表情的教师,学生的思想里也将会变得有批判性、变得消极,学生也会一副冷冰冰的样子。在这种负能量的影响下,学生又怎么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呢?
教师应该是充满阳光、充满正能量的。尤其是整天面对学生的班主任,即使心情不好,当面对学生,也应该是微笑的。教师要时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用充满阳光的心灵启迪学生。
(四)追根溯源,搭建师生的通心桥
教育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学生是最好的教育。可是当班主任努力去关心、关爱学生的时候,班主任是否考虑过,学生能体会到对他们的关心吗?能接受对您的爱吗?曾有一个调查,问教师是否爱自己的学生,90%的教师都回答“爱学生”,而问到爱学生的教师所教的学生“老师是否爱你们”时,只有10%的人回答“爱!”可以看出,老师的爱没有传递到学生,老师的爱没有走进学生心灵。
三、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德育课堂教学实效
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德育课教师必须把自己看作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尽可能给学生自由和开放的空间。把学生看作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的个体,给学生机会向老师质疑问题,给学生空间打破常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