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支持体验式教育方式吗?

4月24日,湖北咸宁,当事人叶先生称,孩子11岁在叛逆期不肯读书,就烈日当头时候带她河里去挖藕尖,让她体验她父亲和爷爷的日常劳作,足足晒了4个小时,脸都晒脱皮了。叶先生表示心疼也要忍住,不吃读书的苦就必须吃生活的苦。

我支持体验式教育方式,因为:体验式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培训和教育形式。

“体验式”教育是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个体经历创设相关的情景,让未成年人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通过反思体验和体验内化形成个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在反复的体验中积淀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未成年人在各种体验中主宰自我,修正自己,在与人交往中,在日常行为中去体验、去感悟、去构建社会与时代所希望他们拥有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集体意识。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更是发展的主体、体验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将德育内化为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师所创设的氛围是供学生体验的,学生又正好在体验中学到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行为。
(2)活动性原则。德育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在体验式教学中,要让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活动和其它实践活动。这是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长时期的不断参与活动,获得大量的知识和经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将活动的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融合起来,寓德育于活动之中,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道德水平。
(3)探究性原则。引导学生探究是实践体验理论的有效形式,“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提倡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课程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个人研究等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认识能力、参与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
(4)生活化原则。《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课程要从脱离儿童生活的状况中转变过来,成为面向儿童生活的课程,无论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都应当向儿童的生活回归,这是“体验式教育”应该强调的原则。新课程要从过去的理想化、政治化、模式化的框架中走向生活化,让少年儿童在生活中深刻认识社会和自我,从切身的体验中学会识别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并在生活交往中学会做人。大胆让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元道德价值观念,不回避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种种矛盾,放手让学生在多变的社会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去通过分析、比较做出正确而合理的选择。坚持"生理--心理--情感--个体经验"等体验经历的融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28

以往我们的教育模式大多都是灌输式教学,这种模式在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不足为奇。许多家长甚至学校都默认将重点放在成绩上,忽视了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的体验式教学方法。

当孩子们背不下一首古诗时,死记硬背的方法已经默认的成为了首选。邻居家的孩子一年前朗朗上口的《咏柳》,一年后再让他表现一下时,背的已经是磕磕巴巴了。

斯宾塞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

可见死记硬背的记忆时效是短暂的并且知识是没有被真正消化的。简单的一首五言律诗孩子们可以背诵记忆一月一年,但是《离骚》这样的长篇古体诗,只怕依靠死记硬背是不得章法。

大学生外出求学,父母租房在学校附近为其洗衣做饭这种新闻也是屡见不鲜了。高分低能儿的存在让人思考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真的合理吗,孩子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和吸收能力,生活独立能力也没有得到培养。

想要改善这种现状,让孩子快乐学习并且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家长可以转变教学模式,采用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氛围和多样活动真正让孩子从情感和行为经历丰富的体验,切实的体会到学习过程。孩子们能自主感受学习乐趣,激发学习动力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在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同时,同样具备其他很多的优点。

1、理论联系实际,并非纸上谈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体验式教学让孩子在学习中不再扮演相对被动的知识接收者的角色,而是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进击者。在体验实践中学会去验证去反思自己学到的知识,知识再回归生活,不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2、激发孩子学习兴趣,自主提升学习效率

体验式教学的特有环境氛围影响下,孩子自主的体验感受更加深刻且更容易引起共鸣。

举例而言,当音乐鉴赏中,教学仅是通过家长或教师自身的讲述,形式单一且枯燥,忽略了孩子体验,此时融入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采取趣味角色扮演教学,就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并且让学习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3、父母行当示范,与孩子共同进步

体验式教学基于日常生活,很多家长应该都会有所发现,孩子是热爱模仿的。所以家长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时,更加规范自身行为,行当示范,逐渐的和孩子一起共同进步,亲子感情也会更加和睦。

体验式教学改善了孩子学习没有动力的问题,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学习成长。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在体验中取得学习进步。那么家长们如何对孩子开展锦上添花的体验式学习呢?

首先,融入环境,有时候语言教育的力度远不如让孩子融入到现实情境中。

当家长想告诉孩子要懂得珍惜粮食,可以采用带领孩子们去果蔬大棚亲自采摘,丰收季节带孩子去田间观察农民伯伯辛勤劳作等的方法,运用环境体验将孩子带入情境中,告诉孩子粒粒皆辛苦。从而建立孩子珍惜粮食的思维构架。

让孩子在实际体验中,多看看不同色彩的风景,丰富自己对各种事物的了解,不断纠正原先错误的认知。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们发散思维。对于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给予支持。

其次,在体验式教学中,要引导孩子去发现问题,去思考现象,培养其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和探索欲。学习自然而然有了很大的动力

就像心学大家王阳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知识依靠学习,行为依托实践。在体验中学习,用知识更好体验,二者相辅相成。

当家长教孩子骑自行车的时候,就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可以保持平衡不摔倒呢,轮胎为什么是圆的呢?让孩子有思考的惯性,学习的热情。当然也可以让孩子对家长提问,从小培养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再者,在处于体验式教学环境和氛围时,运用情境培养自身动手操作能力同样可以让孩子事半功倍的达到学习目标。

例如户外体验式教育,放风筝,游泳学习,在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同时,让孩子切实地感受风的作用力,水的压力等等知识。家长们不要吝啬你们的夸奖,"你真棒","你真勇敢"等赞扬在体验式教育中都会潜在的激发孩子学习新事物的兴趣。

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感受学习给予的乐趣就从体验式教育中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了。

当然,在体验式教育中,家长同样要注意合理的引导。对于孩子困惑的问题不经意间给出提示,引导孩子们从生活日常的体验达到自我内化。

同样要注意加强环境与孩子的互动性,并且针对孩子对于环境的需求,灵活调整与孩子适应性匹配的环境,增加孩子的体验感

体验式教学给予孩子的不止是知识的增长,同时还有思维模式的提高。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发现自身不足之处,主动地去改正去提升自我。在往后的人生旅途中,能够更快地适应现实环境的变更,从容不迫去应对挫折。

第2个回答  2022-04-28

答:我支持体验式教育方式。首先,体验式教育方式可以让孩子更早、更加容易认识到父母的不容易,从而唤起孩子的斗志。其次,体验式教育方式,可以拉进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改善亲子关系。再者,体验式教育方式可以让孩子学会珍惜和节约的生活习惯。

首先,体验式教育方式可以更早、更容易认识到父母的不容易。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让孩子亲自参与实践,可以加深孩子对于生活的理解,更加直观的明白父母的不容易。孩子在尝试过父母工作的辛苦以后,会想着摆脱这类工作,在结合父母合理的引导,就可以使得孩子在学习上更加用心,进而使得孩子为自己的未来去奋斗,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 所以我支持体验式教育方式。

其次,体验式教育方式可以拉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因为在劳动的过程中,往往家长与孩子有必不可少的交流,这种交流往往可以起到拉进孩子与父母关系的作用。缓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体验式教育方式可以让亲子活动拉进亲子关系。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出发,我支持体验式教育方式。

再者,体验式教育方式可以让孩子学会珍惜和节约,同时锻炼孩子的独立意识。因为体验式教育方式可以使得孩子亲自动手去参与活动,这种活动可以使得孩子感觉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学会珍惜和尊重劳动成果。同时因为孩子需要亲自参与,必须要独立去从事一些工作,这些工作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换句话来说就是孩子的独立能力。所以从锻炼孩子的独立性来说,我支持体验式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更好。

综上所述,我支持体验式教育方式,因为它可以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还可以让孩子感觉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也可以拉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虽然体验式教育方式有很多好处,但是父母也需要对体验式教育活动进行筛选,选择适合孩子的,不能因为简单的追求效果,忽略孩子自己的体验感,所以体验式教育方式也需要对孩子有一些心理上和思维的引导,这样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第3个回答  2022-04-28

一件事只有当自己去做了,才会知道里面的辛酸苦辣,所以我支持体验式教育。以前总是会觉得,年轻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学生,但是如今和身边一些年轻的朋友谈及学生的教育问题时,发现其实年轻家长在教育上,观念反而更加新颖。

笔者也总能在年轻家长那里获得很多新的启迪,一对90后家长在网上分享了一则视频,其中体现出的教育方式,获得众多网友点赞。山东7岁小孩负气出走,90后家长开展“体验式教育”,网友:拿捏了山东济南一个7岁的小男孩因为和家长产生一些矛盾,便和家长闹脾气准备离家出走,本想着可以吓唬吓唬家长,没想到现在的90后家长“太难带”,完全不吃这一套。

家长不仅没有制止学生离家出走的举动,反而是开车跟在学生的后边,时不时给学生打打气,加加油,甚至还鼓励学生跑起来。小男孩刚开始还一边跑一边笑,但跑了几公里之后,小男孩直接累得气喘吁吁,摔倒在地,家长才让他上车,上车之后,家长问还敢不敢再离家出走时,学生也认知到了自己的错误,表示再也不会这样了。

事后家长也表示,这样做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有这样的一个体验,有时候跟他说了很多道理可能都不会懂,但是你放手让他去做,去体验,自己走累了,摔倒了,就明白这样做是不是对的了。90后家长这样的教育方式,获得了很多网友的点赞,不少家长觉得,适当地给学生一点挫折教育真的挺好的,保护得太好,反而容易一受到点挫折就无法承受。

这样的教育方式,又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又能让学生真正地体验一下离家出走的感觉,网友直言,这届90后家长真难带,直接就给孩子拿捏住了。

第4个回答  2022-04-28

我支持体验式教育方式

所谓"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体验式教育"就是让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明理,进行设身处地的体验。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需要亲身经历,亲自验证,才能获得科学知识,养成道德品质,掌握技能。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真正地去做事,孩子才能明理、懂事,也才会知道怎么正确地做。

2."体验式教育"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好处?

·提高孩子的信息接收量,发展学习能力

·在体验中强化社会角色,让孩子有担当、有责任感

·让孩子积累经验,去反思、去总结

"体验式教育"不是简单的玩乐,而是在亲自验证中,客观地认识自我和世界。

死板的灌输是伤害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在学校花了很大的努力,背诵下了知识点,但是到实际运用时,却不知道怎么下手。有时还忘记得特别快、特别多。家长和孩子都很苦恼,感觉"背书真不管用"。

中国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知识点背诵得很多,但是灵活运用到实际中的能力却很差。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这一现象,与许多家长和学校喜欢用的"灌输式教育"密不可分。

"体验式教育"让孩子深入生活中去,亲身感受,丰富阅历,才能见多识广。

为什么"体验式教育"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

所有的努力不只是要培养一个只会背书、听道理的孩子,而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在实践中取得成绩的人才。

1.在真实情况中感受生活

无论课本上的知识点有多么细致,无论家长和老师说的故事有多绘声绘色,都不如孩子

真实的境遇中看到的一点一滴。

家长经常会教训孩子:"不能浪费食物"、"每天都要刷牙"、"自己要将房间打扫干净",但即便道理说了千百遍,孩子依旧"死性不改"。

而直到孩子因为乱丢弃食物而饿肚子、没有刷牙所以蛀牙、房间不干净惹蚂蚁咬之后,他才会听得进这些训诫。

"体验式教育"自古就有,从孔子携弟子周游各国,到柏拉图在林荫之地建造学园,再到亚里士多德一边讲课一边带着学生漫步花园……老师们带着学生亲历某事,获得真切的感受。

有句话说得好,"让孩子体验生活的不容易,胜过千言万语。"

尽管孩子被灌输了无数的道理,但是在亲身经历了生活的艰辛、体会到了做事的后果之后,才能真正理解。

2.真实的体验让孩子的印象更加深刻

"体验式教育"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孩子的身心感知,给孩子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举个例子,近期我国的垃圾分类是全民热点,很多学校都会教育孩子如何垃圾分类,家长的教导也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家长按照课本和网络知识照本宣科,死板地讲垃圾分类的技巧,及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孩子一般都会一边听,一边打哈欠,不感兴趣。

但是,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类家里的垃圾,还可以带孩子出户外,亲眼看见不同分类的垃圾桶,教育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3."体验式教育"能激发孩子兴趣,挖掘孩子潜能

前几日,与一位朋友闲聊,谈到她的女儿是个"运动小天才",游泳、跑步、网球、羽毛球等可谓是样样精通,成绩也很好。

其实,她女儿小时候并不喜欢体育,甚至会在学校逃避做广播体操、不去参加校运会。

虽然夫妇俩从小的教育女儿要锻炼身体,可是她却不听。然而,从有一次带着孩子去游泳开始,孩子渐渐地开始改变——从不乐意到热爱,现在已经形成了很好的锻炼习惯。

朋友说起来,也很欣慰:"如果不是那一次带她去体验一下、尝试一下,女儿就很可能与体育无缘了。"

亲身体验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进一步挖掘孩子的潜能。给孩子一个体验的机会,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近年来,从"养"到"教"的理念转向,成为了"亲子节目"火爆的一个因素。

芒果台的《爸爸去哪儿》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这节目大火的原因,除了可爱有趣的小朋友和明星加盟,还有其中的游戏、比赛和户外运动,这都是我们缺少的体验式家庭教育和亲子培养方式。

"寓教于乐,学习乐不思蜀",这是"体验式教育"的精粹所在。

如何做到"体验式教育"?

1.舍得放手,把体验机会还给孩子

有时候,孩子缺少体验、实践机会,并不是因为他的好奇心太薄弱,而是家长们没有给孩子动手的机会。

"吃得乱七八糟的,还不如妈妈喂。"

"别自己出去,省的爸爸到处找你。"

"让我来吧,让你自己做只会越叠越乱。"

……

家长的心软、不舍得只会让孩子停滞不前,剥夺了孩子的体验机会。唠叨半天,不如让孩子尝试着做,家长可以指导,但是不要包揽工作。

2.让孩子承受挫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孩子能经受住挫折,才会提高抗挫能力。让孩子吃点苦头,可以给孩子提醒,让他保持谦逊的姿态,别心安理得、沉溺安逸。

但同时,我们也要警醒自己,让孩子承受挫折并不是要可以增加孩子的困难,逆着孩子的意愿做事,还有不夸奖、不鼓励孩子。

相反,我们应该要去理解孩子、肯定孩子的进步,让他顺其自然地发展。

3."亲子游"锻炼孩子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工作忙碌的父母常常没有时间去让做"体验式教育"。对此,我们也可以尝试组织一次亲子游。

绿树、青山、碧水、动物……这些未知的一切,都吸引着求知欲旺盛的孩子们。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和新奇丰富的异国文化,都刺激着孩子的感受,锻炼着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

在户外,孩子亲身体验大自然、社会景观,对知识的接收也更加轻松自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