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深度解剖电影记忆碎片剧情?我没太看懂这部电影。

如题所述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诺兰的这部成本仅500万美元却大获成功的成名作《记忆碎片》,首先先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诺兰结构:利用非线性叙事手法,将一段故事分成好几段不同场合,或是不同时间线的段落来设置悬念。

影片碎片化交错表述的形式,不仅符合失忆情况下事件断片式呈现的状态,而且浓墨渲染出整个影片悬疑、焦虑和压抑的氛围,与本片情节的发展环环相扣,体现出导演对全剧极强的掌控能力和述事能力,而且丝毫不显突兀和卖弄。

这部电影开始主角莱纳德因为被袭击而失去了短时记忆,但他却清楚地记得自己的妻子被人奸杀。立志报仇的莱纳德为了让自己牢记这些事情,将许多信息用照片、纸条和纹身记录。

故事就在莱纳德在一个旅馆房间醒来为开头,分为明显的两条时间线。一条用正常画面呈现,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一段段将故事线向前推移;而另一条则利用黑白色调呈现。

采用的是正常叙事手法,用来表现莱纳德失去记忆之后的状态。两条时间线就像是被两头点燃的绳子,在结尾处黑白色调的画面慢慢变为正常,也意味着两条时间线的融合交汇。

最后,随着谜团逐渐地抽丝剥茧,原来“你只记得你想记得的事”、“你不要真相,你只要自己捏造的事实,替自己制造一个解不开的谜”、“我不是杀手,我只想补救错误”、“你以为我想再去解另一个谜?再去找另一个约翰﹒G?”

“我要相信世界不是我想象出来的,我要相信我所做的事仍然有意义,即使我记不得做了什么。我要相信,即使闭上眼睛,世界仍然存在”……但真相的残酷让人猝不及防,是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6

导演用一种前无古人的倒序方式营造出“支离破碎”氛围,让观众深刻体验到Lenny破碎的生活及内在,我们如Lenny般扮成侦探,在电影里寻找着所谓的真实。而那织在复杂结构中的情感更让人没有办法不被感动。

剧情解析:

1、 确实凶手是有两个,一个当场被主角杀死,一个从后袭击主角后逃了;后来在泰迪(Teddy)协助下主角找到他并报了仇。

2、 泰迪(Teddy)应该确实是警察,他当初给主角的关于凶手的资料是完全的,后来主角为了给自己制造一个解不开的迷而自己撕去了几页,并涂掉了一些关键地方(如Teddy在结尾部分所说)。

3、萨米(Sammy)是主角在受伤前接触过的一个企图骗保的客户,在当时被主角揭穿了。

4、主角的妻子在当时被强奸后存活了下来。

5、萨米(Sammy)没有妻子,被注射过量胰岛素而死的确实应该是主角的妻子,也就是说主角后来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子,发生在萨米身上的后半段故事其实应该是发生在主角身上的,但是主角因为太悲痛不愿接收这个事实,而通过不断的催眠自把这段记忆嫁接到了萨米身上。

6、主角的本性是善良的,体现在当他知道自己其实是被泰迪所利用后,很快决定不再当杀手,证据是:他当时就在车上把枪上的所有六颗子弹都退出来了,留下没有子弹的枪只是为了威慑泰迪;而且他把泰迪作为最后一个约翰·G(John·G),也就是为了除去泰迪,让他不能再利用自己杀人。

7、主角其实相当聪明,比如他刚把杰米(Jimmy)拖到地下室后,发现泰迪到来,他先假装不认识泰迪而观察泰迪的反映,根据泰迪的表现再决定自己对待泰迪的态度。他通过照片知道自己是认识泰迪的,只是不记得泰迪是好是坏;后来他发现泰迪相当狡猾,所以决定拷问泰迪。

 8、泰迪对主角的提防之一体现在主角第一次给他照相的时候,主角在车尾部分想照,他提出要换到车侧,估计是为了避免照到车牌。再比如他不让主角写他的真名。可惜他最后还是受不了主角每次替他杀人后没完没了的质问,而在一时冲动下告诉了主角他的全名。

第2个回答  2019-06-26

故事的情节大致可以概括为:兰尼的妻子在自家的浴室中遭到歹徒的奸杀,兰尼救援时被一个歹徒击伤脑部,患上短期失忆症。事实上歹徒并没有将兰尼的妻子杀死,而是因为妻子最终受不了兰尼的短期失忆症,利用他的病将自己注射过量胰岛素致死。

但是自从浴室中被击昏后,患短期失忆的兰尼一直认为妻子在浴室中被杀死,一定要找出杀人凶手。一天,兰尼在一家旅馆突然惊醒,故事由此开始。在警察泰迪的诱骗下,兰尼杀死了一名毒贩。为了报仇,毒贩的女友再次利用兰尼的短期失忆症一步步骗兰尼杀死谋害男友的主谋警察泰迪。

《记忆碎片》是很好的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悬疑电影,少有的值得看两遍和中英字幕一起看的电影,彩色和黑白两条主线交错叙述相当有趣。

在解析剧情之前,一定要有个认识:那就是,主角确实没有记忆新东西的能力,他只能记住几分钟内的事情,但是,主角并不是彻彻底底地丧失了记忆能力,他可以通过反复的惯性刺激(在影片中屡次提到)来形成条件反射。

比如最关键的一点,他每次失忆时,都知道自己患有失忆症,都知道自己刚才失忆了!严格来讲,如果他完全没有记忆能力,那他应该连自己失忆都不知道,但是他每次都清楚的知道自己失忆了,这就是惯性的结果。还有,他习惯性的看兜里的照片和字条,看身上的纹身,都是来自这种习惯养成的条件反射!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实验电影,《记忆碎片》几乎涵括了后现代电影中的所有叙事策略。具体分析电影,导演用严密的逻辑将一个故事分解成一个个小块,按照不同时序清晰地讲述出来。

第3个回答  2020-02-07

《记忆碎片》是一部优秀的悬念影片。

主角没有记忆新东西的能力,他只能记住几分钟内的事情,但是,主角并不是彻彻底底地丧失了记忆能力,他可以通过反复的惯性刺激(在影片中屡次提到)来形成条件反射。比如最关键的一点,他每次失忆时,都知道自己患有失忆症,都知道自己刚才失忆了!

严格来讲,如果他完全没有记忆能力,那他应该连自己失忆都不知道,但是他每次都清楚的知道自己失忆了,这就是惯性的结果。还有,他习惯性的看兜里的照片和字条,看身上的纹身,都是来自这种习惯养成的条件反射!

 蒙面人确实有两个,但他们都不是凶手!其中一个被Leonard当场击毙,另一个袭击了Leonard,从而造成Leonard失忆。

但是妻子被强奸后并没有死,证据就是,有一个镜头Leonard和妻子被袭击后都倒在地下,妻子突然自己掀开塑料布。而且,teddy在与Leonard争执中也透露出妻子当时并没有死,再次证实。


扩展资料:

角色介绍:

1、莱昂纳多·谢尔比

原是一个保险公司的调查员,他的工作是阻止那些弄虚作假、骗取保险金的骗术得逞。新婚爱妻被杀,他也受到重创,得了一种奇怪的“短期记忆丧失症”。为了报仇拼命搜集记忆碎片。

2、娜塔莉娅

粗俗的酒吧女招待,她似乎知道一些莱昂纳多感兴趣的事。

3、泰迪

泰迪自称是莱昂纳多以前的好朋友,但是他看上去鬼鬼祟祟的,好象不怀好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0-03

说起仅仅通过独特的叙事技巧就能完成整部电影的悬疑与烧脑,影迷朋友们恐怕一下子就会想起《无姓之人》《禁闭岛》等电影。

但今天要讲的这部电影,在叙事技巧和悬疑烧脑程度上,恐怕比起上面提到的两部更有过之,那就是《记忆碎片》



2000 年, 一部 《记忆 碎 片 》 将 克 里 斯 托弗·诺兰推向了事业巅峰。他所执导的双线条叙事电影 《记忆碎片》,一经推出就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甚至在 2002 年的奥斯卡上还获得了诸项提名。他独特的叙事技巧使得他获得了诸多国际大奖。

在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很多作品中都含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导演的叙事技巧,他善于打破叙事常规方法,对于时间和空间进行多重打破和糅合,展示故事情节的多样性,有着非常高深的造诣。

剧情解读

《记忆碎片》这部拍摄于20年前的电影,通过后现代表现手法,将一个单线故事,通过两个不同的时间演变线索相互交错穿插。

故事大体上可以概括如下:

和莱瑞刚刚结婚的美貌妻子在浴室里被事先潜入的恶徒残忍地奸杀,莱瑞在赶去施救的时候杀死了其中的一名罪犯,却被另外一名恶徒用棍棒击中了后脑,莱瑞也因此而患上了罕见的短期失忆症---只能记住之前十分钟内发生的事情。



而这些仅仅只是莱瑞脑中所存在的 “事实”,真正的情况是:

莱瑞的妻子没有被那两个恶徒杀死,而是莱瑞的妻子因不堪忍受莱瑞只拥有十分钟记忆,通过医生所说,莱瑞的病情可能会好转,莱瑞妻子想以自己为代价设计让莱瑞恢复记忆,却不料因莱瑞对其注入了过多的胰岛素而引发了死亡。

莱瑞无法接受自己亲手杀死妻子的事实,让自己活在自己营造的虚幻中,他对警察对这个 “强奸杀人案”的不作为,表示不满,认为真正的罪犯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想靠自己杀死所有 “杀害”他妻子的罪人。

经办这个案件的警察泰迪知道莱瑞的病情,因此谋划了一个计划---利用莱瑞杀死一名毒贩。这名毒贩的女友---娜丽萨知道这件事情后,就一步一步地诱导莱瑞,又最终杀害了这名警察。



由于莱瑞患有短期失忆症,他无法记住太长时间的东西,只拥有十分钟的记忆,所以他只能用快速照相和文身的方法来记忆一些事情。

莱瑞每做一件事情都会用快速照相机拍下当时的场景,并在照片上批注一些内容,以此来提醒自己,若有一些特别重要的线索就会用文身的方式,将其文在显眼的位置。

通过这些线索,完成了莱瑞心中一个又一个计划,但是他却不知道,他是被其他人所利用和引导的。

独特经典的叙事技巧

任何一部电影都会有其特有的讲述故事的技巧和方法。

《记忆碎片》的编剧和导演想方设法地构建戏中的每一个细节,设置逻辑推导剧情发展,使得这个故事的完整情节毫无遗漏地展现给大众。

电影相对于小说而言,可以直观地为观众呈现出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既可以表现得很生活,又可以充满着艺术的气息。



蒙太奇手法是电影导演经常使用的方法。

为了表达出梦幻的感觉,诸如回忆、想象、梦境等很多只能凭借人类脑袋里想象出来的画面,都能够借助蒙太奇的表现形式来展现。

而 《记忆碎片》正是将这一手法展现得淋漓尽致,男主人公的记忆只能保留十分钟左右,导演正是结合这一特性,无数次使用蒙太奇镜头切换语言,凸显出男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 “复仇”的决心。

这部电影有很精湛的叙事技巧。

影片有两条叙事主线,分为正叙和倒叙,这两条主线,黑白胶片和彩色胶片分别代表着两条不同的叙事线索。

导演这样编排故事发展是为了通过 “时光逆转”的方法将倒叙和正叙两条叙事线索结合在一起。

在影片的最后,当莱瑞杀死了基米后,黑白画面慢慢地转变成彩色画面,这才使得两者真正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



( 一) 影片的正叙---黑白胶片

黑白胶片所呈现的画面是在一间旅馆房间中,男主人公莱瑞都是待在这间屋子里和某个人通话,似乎在向某个人诉说着什么,这条线索是随着时间逐渐往后推的,是正叙。

导演将黑白胶片切割成 22 个部分,观众只有把 22 个片段全部联系起来看,才会看得出正叙手法所描绘的事件。

( 二) 影片的倒叙---彩色胶片

彩色胶片展现给观众的是众多的场景,所包含的时间线索也变得多了,包括在旅馆里、在娜丽萨的屋子里和破屋内等,这个时间顺序是由后往前移的,是倒叙。

同样,导演将彩色胶片分成了 23 个部分,这也是需要观众用心观察并将之串联起来,就可以看出叙事主体了。

( 三) 真相还原---插叙

插叙通常是为了更好地介绍故事情节的发展。

插叙不受时间线索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地插入正在发展的故事里面去。



本片的插叙可谓是神来之笔,它被嵌入在黑白影像里,插叙的画面是:

莱瑞在电话里讲述着在他担任保险调查人员时办过的案子---一个短期失忆症患者,病人的妻子一直忍受着病人这种病症的折磨,她最后利用了病患的病症,让病人给其注射了过量的胰岛素而亡。

这个插叙看似和本故事无关,却是道出了整个故事的真相。

莱瑞无法接受自己害死了自己妻子的事实,就将这个故事想象成自己所经办的一个案子,从而达到逃避的目的,并且延续了仇恨。

由浅入深的矛盾推动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没有矛盾,就无法形成一个 “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完整结构的故事,所以矛盾才是故事延续发展的真实推动力。

而在 《记忆碎片》中,主要矛盾是在莱瑞心中妻子是受害身亡的,复仇成为其活下去的动力,整个故事就是根据莱瑞的复仇欲望来推动的。



( 一) 浅层次的矛盾

莱瑞碎片式的记忆和他所遇到的为妻子报仇的阻挠是一组相关矛盾,这个矛盾对情节发展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每一个所进行状态下的时间段,总会显得模模糊糊的。当莱瑞去往某个地方,或者是从其他某个地方醒过来,都会丢失对过去的记忆,正是因为丢失记忆,所以他才会要调查每一个人及其所说的话是否真的可信。

就这样,每一条分岔路口都会有选择,而选择之后还会有下一道分岔路口,一步一步被推着向前。

( 二) 深层次的矛盾

在结尾部分,莱瑞的心理变化展现了影片深层次的矛盾。

当正叙和倒叙两条线索结合的时候,莱瑞知道自己被泰迪所利用而杀死了毒贩基米,也知道基米并不是害死他妻子的真正凶手。



影片进展到莱瑞在泰迪照片上写下 “千万不要相信这个人”的时候,莱瑞心中的挣扎和矛盾全部浮现在他的脸上。

他一直是以为妻子报仇为活下去的唯一信念,失去了这一信念,他活着也将变得毫无意义。在其碎片般的记忆里,仅仅记住了复仇。

在电影末尾,旁白提示道: “闭上眼睛,世界原来还是存在的。”道出了莱瑞内心的纠结:

选择掩盖事实真相,继续存活在自己复仇的一次又一次轮回之中,还是睁开 “眼睛”,接受自己害死妻子的事实?

这种选择的矛盾,直接预示了故事情节的后续发展,为彩色胶片展现的倒叙主线奠定了基础。

( 三) 内心矛盾

莱瑞内心的矛盾选择,是整个故事的中心。

莱瑞为了复仇孤身寻找罪犯的档案,完成了复仇目标后就会将其照片一张张烧掉,将泰迪列为接下来行动的目标,是莱瑞故意选择的。

他之所以选择这样做是为了逃避自己害死妻子的事实,用这些 “目标”来弥补自己所犯下过错,也是为了降低莱瑞心中的愧疚,为自己树立一个又一个活下去的目标。



就像电影末尾旁白所说一样,“相信世界不是我们想象出来的,相信我们所做的事都是有意义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记忆去确定自己的身份”.

这种自我认同的价值观,是影片赋予每一个观众的。

影片也为观众带来几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生存的真实价值在哪里? 做出怎样的选择、如何选择才能称得上没有荒废生活?

电影的编剧、导演选择将莱瑞内心选择的纠结放在故事的结尾有两个用意。

其一是为了保持故事的叙事结构完整,将观众期待的结果放在了最后,让观众在影片结束的时候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满足感,迎合观众的需求;

其二是表明编剧创作这部作品的主体要义,推动大众对于存活于世的哲学问题的思考,让大众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之中。

交错更迭的代入视角

《记忆碎片》这部电影带给观众两个叙事视角,即 “局中人视角” “旁观者视角”

在 “局中人视角”下,观众的思维是被导演和编剧所控制的,正常情况下,大多数观众都能够接受正常的讲述故事的手法,捎带一些倒叙和插叙情节也能够被人们所理解。



这部影片却破除了这一常规方法,将整个故事倒着讲给观众,观众的 “局中人视角”就会显得没有主动权,被人牵着走。

观众无法通过一个个小片段来考虑整个故事情节,只能根据莱瑞的视角走。

这样所出现的结果就是观众无法掌握更多的线索,期待莱瑞的表现带领他们走出故事迷雾。

作为电影,它会赋予观众一定的代入机制,让观众自己以主角的视觉去看待故事情节的发展,他们成为这部影片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叙事影片所需要面对的必定会发生的情形。

就如 《记忆碎片》这部电影,观众将自己代入成为一个又一个 “莱瑞”,想象着自己患有短暂性失忆,想象自己需要做什么,想象自己该如何寻找到害死自己“妻子”的罪犯和未来即将会发生哪些状况,等等,体会着莱瑞的痛苦和混乱。

但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完全不是。

探长企图利用他杀掉毒贩子吞掉赃款,毒贩子的老婆利用他杀掉仇家,还有更多的约翰·G 死在了主人公的枪下。

当主人公知道约翰·G 早已死去,知道爱妻其实并非死于罪犯的奸杀,他选择了遗忘,注意,是选择

因为活着必须有理由,活着必须有意义。



他将一些莫名的细节刻在身上,成为关于嫌疑犯约翰·G 的另一些 “真相”,开始了新一轮的寻凶与复仇,而这新一轮的复仇就是影片讲给我们的故事。

虽然影片只讲述了一个杀死约翰·G的故事,却让我们能够想见到在这之前很久和这之后很久很多个杀死约翰·G 的故事,大概这就叫作电影的张力。

很难确切的给 “张力”这个词下定义。说哲学意味恐怕还更直白些,那就是:

人生或许就是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周而复始,为了活着,我们拒绝真相,我们不得不进行自我欺骗,为自己制造一个又一个目标,一个又一个意义……

观众的第二个视角就是其本来的身份---“旁观者视角”。他们是来欣赏影片的,是导演讲述故事的接受者。

他们用他们自有的想法来欣赏这部影片,观赏莱瑞的角色表演,同时又审视整个迷雾一般的故事情节,绞尽脑汁地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白正反立场,抓住一些小细节来推断剧中角色所展现的真实与虚假。

这样一来,观众在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理解故事的发展。可以很容易地引起观众的情绪波动,从而带动其内心变化,进而推动剧情发展。

《记忆碎片》充分运用了蒙太奇的电影手法,加以剪辑的镜头语言,还有黑白画面和彩色画面相互交错带给了影片观赏者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和视觉体验。



当然,还有奇特的故事和由此引发的对存活于世的哲学层面的深度思考。

在叙事结构上来说,正叙和倒叙两种叙事手法的结合,联系了 45 段记忆碎片,并让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在之前看起来不是很容易被大众所理解,但也不能阻挡大众去欣赏、去感悟这个故事所带来的深度思考。

从故事矛盾冲突来说,编剧将浅层次矛盾、深层次矛盾和主角内心矛盾充分展现,而且做到主次有序,次要矛盾也绽放光芒,却不影响主要矛盾---莱瑞的内心纠结和恐慌铺陈开来。

再从叙事视角层面引申开去,导演给了影片观赏者双重身份,即 “局中人视角”和 “旁观者视角”,让影片欣赏者在两者之间徘徊,体验自身情愫的变化,从而达到故事的深角度挖掘。



就是这样,不但电影本身获得了2002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电影剪辑的双提名,更是将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事业推上了顶峰,而影片中无尽烧脑过后所渗透出来人生哲学,至今仍为人所思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