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人之初性本善,对于这句话,有没有反驳意见的

同上

恶 ,人之本性 ,因人性有恶,才有法度 ,天下人生而好利,才有财货土地之争夺,生而贪欲 才有盗贼暴力与杀戮,生而有奢望,才有声色犬马,人性之恶,必以律法而后正,以法治防范恶意,以法治疏导人性,人性才能向善有序。孟夫子空言性本善,将治世之功归于人性之善,将乱世罪孽归于法墨兵三家,无非是要重申仁政,人治与复古之论,回到夏商周三代,此乃纵容恶行,蒙蔽幼稚,真正的大伪之言。
性本恶是自荀子的主张,意思是人天生是本性是恶的,善良的习性是后天学习得来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 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 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2
我赞成人之初性本善,人本性都是善良的。没有生下来就想作恶的。只不过人是生活在现实中学,现实中的人需要吃喝玩乐,这就早就了一部分人为了达到享受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亲人反目,但更多的人还是保持着善良的本性,在利益面前不动贪念,始终保持人之出性本善。
第2个回答  2019-02-12
这句话我个人见解是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善,在圣经中的说法是人之初性本恶,即人出生就是带有罪的,这是东西方的观念不同。道德经更多的带领人们向善,但无为思想有一部分又限制了人的思维解放。人生下来应该就像一张白纸,即没有善也没有恶,是人处于的社会成长经历已经当时状态下的思考等众多因素造成了最终他会走往哪个方向的,所以人之初并没有善恶之分,重要的还是后天教育!
第3个回答  2019-02-12
人之初性本善,这个观点对也不对。所谓善与恶都是有针对性的,不会有人平白无故成为善人,同样也不会有人平白无故成为恶人,必定是你做了某些事,或某些行为,使你成为善人或恶人。
人在出生的时候,所显现的只有生物的本能,没有善恶之分。
第4个回答  2019-02-12
恶,人的本性。
因为人性有恶,才有法律。
天下人天生就喜欢利,才有财产运土地的争夺。
生而有贪婪,才有盗贼暴力与杀戮。
生而有奢望,才有声色犬马。
人性的恶。
一定要用法律之后正。
以法律治理防范坏人想。
以法律治理疏导人性。
人的本性才能向善有序。
……卫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