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满华哪里人

如题所述


陈满华
陈满华,男,1963年出生于湖南安仁,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理论与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曾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现招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也参与培养和指导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致力于语言学理论(主要是构式语法理论)、现代汉语语法和威廉·琼斯等方面的研究。已有60余篇论文刊发在《中国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当代语言学》、《外国语》等刊物上,出版三部专著。也发表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含随笔)、札记。陈满华,男,1963年生于湖南安仁,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理论与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语义功能语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中文名:陈满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省安仁县
出生日期:1963年7月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代表作品:《关于构式的范围和类型》《体词谓语句研究》《大师风范》
婚姻状况:已婚
人物经历
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语言学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先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对外语言文化学院、文学院、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任教。
2010-2013年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副院长。
1996-1998年在印度国际大学(VisvaBharati)任教,
2003-2004年在英国达勒姆(Durham)大学东亚系任教。
上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方言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后转向语言理论(重点是语法理论特别是构式语法理论)及其应用、汉语语法等方面的研究。教学、科研之余也写一些散文,以学术、文化随笔、札记为主。
陈满华早年毕业于湖南郴州师范专科学校(湘南学院前身),19岁开始教师生涯,曾任教于湖南安仁一中、北京市顺义北务中学,担任语文、英语、历史等科目教师,入职人民大学后曾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
1996-1998年在印度国际大学任教,2003-2004年在英国达勒姆(杜伦)大学东亚系工作。
2008年调入文学院语言学教研室,中间短暂担任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主任,但回归语言学教研室以后仍一直参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工作。
分别在人民大学北京本部和苏州校区两地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主讲课程
为进修生开设精读、口语、写作、报刊等课程,为本科生开设《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等。上个世纪末开始参与培养研究生,本世纪初开始招收研究生,先后为研究生开设《普通语言学》、《现代语言学论著选讲》、《现代汉语》、《专业英语》等课程。
主要贡献
陈满华的学术研究领域为语法理论、汉语语法及语言学史,兼及方言学、词汇学和修辞学、汉英对比、翻译等。已在近30家学术刊物(含其他学术出版物的学术性专栏)上发表论文60余篇、学术评论多篇,其中大部分刊发在语言学类核心刊物上,相当一部分发表在《中国语文》、《中国语言学报》、《外语教学与研究》、《当代语言学》、《外国语》等我国语言学类权威核心期刊上,出版三部专著,其中一部已再版(修订版)。先后在印度、英国、奥地利、德国、瑞士、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多个国家长期任教或参访考察、进行学术交流,近年来应邀到维也纳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师大、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高校举办学术讲座。
多年来,陈满华在以下两方面的研究用力甚勤:一,认知语言学,专攻构式语法理论及其应用,在这一领域已发表10多篇论文,达10万字以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同行列为国内构式语法理论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二,早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史,侧重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东方学大师SirWilliamJones及相关课题研究,在该领域也发表了系列成果,近10万字,并已完成并通过一项以琼斯的语言学和东方学为研究重心的教育部哲社后期资助重点课题,形成一部专著成果(稿)。
陈满华教授服膺王力、吕叔湘等语言学大师的“龙虫并雕”治学理念,同时也因其师范出身的背景以及南北两地中学从教经历,对基层语文教育需求有切身体会,因而主张学术研究要接地气,应走出象牙塔,重视与普及工作结合,关注社会需求,并身体力行,发表了大量语言学及语言应用方面的普及性文章,其中近一半发表在发行量达百万份、影响甚广的《演讲与口才》,上个世纪90年代上半叶被该杂志列为核心作者之一,长期跟踪约稿,曾被评为该刊优秀作者,受到嘉奖。
在学术研究之余,陈满华发表了数十篇散文,其中以文化、学术随笔所占比例较重,涉及社会、语言、文化、教育及学术规范等,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社会科学论坛》等报刊、知名网站(2012年以来有一部分转发或直接登载在他本人的博客上)。陈满华的散文、随笔虽然在主题和内容上尚无刻意的选择,但是在讲述身边人、凡人事之外更为关注学界和知识界的人物和动态,注重人文和人性,有较为明显的学者散文(文化散文)、文化(学术)随笔色彩。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叙事散文《母亲的“号”》、《忆赵世开先生》、《痛悼恩师胡明扬教授》、《美国的朝鲜战争纪念馆》等,学术(文化)随笔《大师风范》、《美国的“甲骨文”》、《谈学术著作里的“转引自”标注》、《收获、感受与失望——参观西南联大旧址》、《另一个汉高祖和他的发妻》等。
科研成果
(一)构式语法理论
1.《关于构式的范围和类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构式语法理论对二语教学的启示》,《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4期。
3.《句法语用相融观:以汉语构式“(某某某)他人呢”为例》,《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9月下旬刊。
4.《关于构式语法理论的几个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
5.《从构式“爱谁谁”看句法异质现象》,《澳门语言学刊》2009年第2期。
6.《“X哪儿来的?”与“哪儿来的X?”的构式差异及相关问题》,《汉语学习》2010年第1期。
7.《汉语习语互文及其构式解读》,《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3期。
8.《构式视野下的习语解读》,《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9.《类型学视野下的首词重复构式》,《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0.《西方构式语法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与贾莹合作),《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1期。
11.《我国学者的构式思想与西方构式理论之比较——兼谈中西语言理论建设方式的差异》(与张庆彬合
作),《汉语学习》2014年第2期。
(二)汉语语法
1.《正确使用“是否”》,《语文月刊》1990年第6期。
2.《“是否”与“是不是”》,《普通话》(香港),1990年第1期。
3.《从外国学生的病句看方位词的用法》,《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
4.《“机构名词+里/上”结构刍议》,《汉语学习》1995年第3期。
5.《“VO的N”转化为同义粘合式偏正短语的规则》,《汉语学习》,1997年2期。
6.《关于体词谓语句》,《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一辑),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60年来的体词谓语句研究述评》,《汉语学习》,2006年第2期。
8.《北京话“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考察》,《汉语学习》,2007年第4期。
9.《〈纳氏文法〉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汉语学习》2008年第3期。
10.《构型性:语言共性研究的另一个视角--汉语主宾语不对称现象的构型性解释》,《外国语》2009年第3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9年第9期转载。
11.《由背景化触发的非反指零形主语小句》,《中国语文》2010年第5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0年第12期转载。
12.《体词谓语句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
13.《现代汉语动词大词典》(合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琼斯、语言学史研究
1.《威廉·琼斯的汉语研究》,《语言研究》,2007年第1期。
2.《威廉·琼斯学汉语的经历及其对中国经典的解读》,《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3期。又载陈强、孙宜学主编《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论丛·2012》(中外学者同济大学演讲录),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
3.《威廉·琼斯与历史比较语言学》,《当代语言学》2008年第4期。
4.《威廉·琼斯的音标研究及其影响》,《语言科学》2010年第1期。
5.《白钢的语言传奇与威廉·琼斯的语言奇迹及其他》,“新语丝”网2011年8月7日。
6.《威廉·琼斯:生平、业绩和影响》,《中国语言学报》第十五期,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7.《威廉·琼斯的印欧语假说及相关问题》,人大国际学院讲座文集·语言文化卷《语言文学发展与跨文化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
8.《威廉·琼斯研究在中国》,《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9.《威廉·琼斯与博物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27日B01版,学术批评网2013年7月12日转发。
10.《惠特尼和叶斯柏森的语言经济思想——兼谈语言经济原则的产生及其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11.《1920-1921:作为罗素译员的赵元任》,《中华读书报》2013年11月6日。
方言研究
1.《湖南安仁方言的句段关联助词》,《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
2.《湖南安仁方言词汇(一)—(四》,《方言》1995年第2-4期,1996年第1期。
3.《<汉语方言比较语法研究>评介》,《国外语言学》1996年第1期。
4.《安仁方言的结构助词和动态助词》,《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
5.《有关安仁方言的几个问题》,《汉语事实的描写和考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
另发于学术批评网,2011年3月15日。
6.《有关安仁方言的句段关联助词的讨论》,载《汉语事实的描写和考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
7.《答张伟然教授<“行内习惯”:方言研究的规范还是遁词?>》,学术批评网,2011年3月28日。安仁信息港论坛2011年3月28日转载。
8.《现代汉语方言儿媳称谓考察》,《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5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3年第3期转载。
9.《安仁方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
词汇研究
1.《也说“朱门酒肉臭”》,《光明日报》1993年3月4日。
2.《史书、方言中所见的称谓“越级”现象》,《文史知识》1995年
3.《词的语用意义初探》,《中国语言与文化论集》,香港亚太教育书局1993年5月。
4.《词义之间的关系与同义词反义词的构成》,《汉语学习》1994年第2期。
5.《关于“敬业乐群”的释义》,《语文建设》1994年11期。
6.《“七月流火”的借用及其他》,《北京日报》1994年10月5日。
7.《把父母称做“哥、姐”小考》,《书趣、文趣、理趣——学人书话》(李乔主编),同心出版社,2001年8月。
8.《体词谓语句形式的熟语考察》,《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2期。
9.《是误用,也是翻新》,《语文学习》1995年第9期。
10.《说“东”道“西”》,《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6月。
修辞、语用研究
1.《俞敏语言学论著的语言风格》,《修辞学习》1995年第4期。
2.《〈古书疑义举例〉中有关修辞的论述》,《修辞学习》2006年第3期。
3.《〈纳氏文法〉的修辞论及其对唐钺〈修辞格〉的影响》,《修辞学习》2008年第1期。
4.《花园幽径句的形成机制及其修辞效果》,《修辞学习》2009年第4期。
5.《小商品名称中的成功修辞》,《当代修辞学》2011年第6期。
6.《网络语体有其社会基础》(与贾莹合作),《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3月10日,A07版。
翻译、对比研究
1.《“东”“西”与“east”“west”》,《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4期。
2.《小议双关修辞——兼谈英汉双关辞格的异同》,《大学英语》2002增刊。
3.《“Sadhu”是什么?--兼谈“holyman”的汉译》,《中国翻译》,2003年2期。
4.《汉英双宾语动词比较研究》,《庆祝胡明扬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语感”怎么译?》,《英语知识》2006年第10期。
6.《“语感”的英译》,《辞书研究》,2007年第2期。
7.《乔姆斯基<句法结构>若干概念、术语的翻译问题》(与贾莹合作),《当代语言学》2014年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
1.《有关汉语水平考试的几点意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2期。
2.《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规范问题》,《语文建设》1993年10期。
3.《小议初级班教学的幽默语言策略》,《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2期。
4.《汉语基础》(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5.《发展汉语--初级汉语(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二作者兼语法部分中译英译者)。
其他
1.《<献疑>读后之献疑》,《语文建设》1992年第10期。
2.《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研讨会纪要》(执笔),《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3.《评<中国语言学大词典>》,《中国语文》1996年第4期。
4.《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语言文字部分(参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3月。
5.《中国话语下的西方语言学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26日总第493期“书品”版。
6.《汉语事实的描写和考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修订本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
7.ConfucianThought:PhilosophyRatherThanReligion,TheStatesman,Jan1.1998,Calcutta,India.
书籍著作
1.《避而不答,效果更佳》,《演讲与口才》1991年1期。
2.《怎样与外国人攀谈》,《现代交际》1991年第4期。
3.《请勿滥用“外交辞令”》,《公共关系》1992年1期。
4.《谈谈“祝福语”及其应用》,《演讲与口才》1992年3期。
5.《方言与交际》,《现代交际》1992年5期。
6.《注意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现代交际》1992年8期。
7.《言语新巧助推销》,《现代交际》1992年第12期。
8.《说好恋爱的开场白》,《演讲与口才》1992年第9期。
9.《恋爱中的“甜言”和“醋语”》,《演讲与口才》1992年10期。
10.《恋爱中的敏感话题》,《演讲与口才》1992年第11期。
11.《避免误用“外交辞令”》,《普通话》(香港)1993年第1期。
12.《恋爱时拜见对方父母如何交谈》,《演讲与口才》1993年第1期。
13.《谈言语中的措辞与受话人的心理》,《演讲与口才》1993年4期。
14.《不伤面子的索赔索还技巧》,《演讲与口才》1993年7期。
15.《一个婚礼主持人的“口彩”》,《演讲与口才》1993年第12期。
16.《制作广告要注意语言规范》,《写作》1994年2期(2月15日)。
17.《求人还需巧开口》,《演讲与口才》1994年第3期。
18.《精彩的谎言》,《现代交际》1994年第9期。
19.《精彩的“喉稿”》,《现代交际》1995年5期。
论文期刊
1.《想念你,家乡的分社节》,《中国人民大学》(校报)1987年6月5日。
2.《丹江在唱一首歌》,《中国人民大学》(校报)1987年9月5日。
3.《母亲的“号”》,《生活周刊》(上海,笔名“京民”),1992年2月16日。
4.《你尽管往美里穿》,《北京日报》1992年8月12日。
5.《大虾先生》,《中国电力报》,1992年10月10日。
6.《波罗的海三国风情掠影》,《现代交际》1992年第3期。《读者文摘》1992年第8期部分转载。
7.《高等学府里的洋学生》,《中国电力报》,1993年2月16日。
8.《大师风范》,《人民日报》,1998年10月16日。
9.《印度风俗拾遗》,《世界博览》1999年6期。
10.《淘尽黄沙始见金——读梅尔维尔的〈漂亮水手〉》《中国书报刊博览》,2003年7月12日。
11.《美国的“甲骨文”?》,《北京晚报》2006年4月10日。
12.《忆赵世开先生》,学术批评网2011年5月1日;《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9期。
13.《痛悼恩师胡明扬教授》,学术批评网2011年6月27日;《人大江南报》2011年9
月6日,总第16期。收入《烛照学林——胡明扬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13年6月。
14.《三答张伟然教授》,学术批评网,2011年4月2日。
15.《驳“学界黑社会化现象”说》,学术批评网,2012年2月9日。
16.《从“转引自”标注问题谈学术规范与学术写作》,学术批评网,2012年11月2日。
17.《收获、感受与失望——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12期。
18.《我的母亲欧阳发英》,学术批评网,2013年2月15日。
19.《另一个汉高祖和他的发妻》,《中华读书报》2013年2月20日第15版。
20.《漫议印度的征婚广告》,《中华读书报》2013年4月24日第19版。
21.《译著应标注译者和“三原”信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5日第484期“评论”版。(本文的扩展版《译者的署名与译著的“三原”信息》发布于学术批评网,2013年8月13日。)
22.也说族谱的存史、资治及教化功能——以湖南安仁港头(新渡)陈氏十二修族谱为例,《湘南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