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叩则打鸣,小叩则小鸣”这是什么意思?

“大叩则打鸣,小叩则小鸣”“曾母啮指,曾子心痛”这是什么意思?

“大叩则打鸣,小叩则小鸣”意思:


用力敲就会发出大的声音,轻轻地敲就会发出较小的声音 。


《礼记·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以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意思是说,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叩击则钟声较小;重重叩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与此相反。这是中国最早研究答问艺术的专论,它以“撞钟”为喻,既要言不烦,又形象而富有深意,个中三味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和认真借鉴。撞钟须会听音,待问须求会意。撞钟是一门学问。

不少人撞得七零八落,时断时续,首要原因是不会听音,手上自然就掌握不好力度、方位,钟声自然就不能圆润、洪亮、浑厚。待问过程其实也是个倾听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倾听抓准问点,领会问意。要达到“善”的境界,教师必须练好“听功”,听得见、听得清、听得懂。

拓展资料:

说话和考虑问题合乎法度,招求一些贤良人士辅佐自己,那就足可以有小的声誉,但还不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礼贤于德行贤良的人,亲近于才艺广远的人,就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但还不足以教化臣民,成其美俗。处于君位的人如果要教化臣民,成其美俗,这一定要通过学习呀!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会明白儒家至道。所以古代的三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要把兴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兑命》篇中说:“由始至终要经常想着学习先王正典”,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极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其中奥妙。因此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德行不足,教书育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知道自己德行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奋勉。因此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篇中说:教育别人所起到的效果,其中一半就是使自己增长德行学识。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古代设学施教,每一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设有学校叫庠,每一遂设有学校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有大学。新生每年都可入学,隔年考试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离析经文义理和辨别志向所趋的能力;第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敬师长,能否和学友和睦相处;第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广学博览,亲敬师长;第七年考察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和择友的眼光,称之为“小成”。

第九年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触类旁通,知识渊博通达,临事不惑,不违背老师教诲,称之为“大成”。然后就足可以教化臣民,移风易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人心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纲要。《记》中说:“幼蚁时时学习它(幼蚁时时术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犹如学者时时学问,而成大道)。”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22
“大叩则打鸣,小叩则小鸣”意思:
用力敲就会发出大的声音,轻轻地敲就会发出较小的声音 。
《礼记·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以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意思是说,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叩击则钟声较小;重重叩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与此相反。这是中国最早研究答问艺术的专论,它以“撞钟”为喻,既要言不烦,又形象而富有深意,个中三味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和认真借鉴。撞钟须会听音,待问须求会意。撞钟是一门学问。
不少人撞得七零八落,时断时续,首要原因是不会听音,手上自然就掌握不好力度、方位,钟声自然就不能圆润、洪亮、浑厚。待问过程其实也是个倾听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倾听抓准问点,领会问意。要达到“善”的境界,教师必须练好“听功”,听得见、听得清、听得懂。
拓展资料:
说话和考虑问题合乎法度,招求一些贤良人士辅佐自己,那就足可以有小的声誉,但还不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礼贤于德行贤良的人,亲近于才艺广远的人,就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但还不足以教化臣民,成其美俗。处于君位的人如果要教化臣民,成其美俗,这一定要通过学习呀!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会明白儒家至道。所以古代的三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要把兴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兑命》篇中说:“由始至终要经常想着学习先王正典”,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极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其中奥妙。因此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德行不足,教书育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知道自己德行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奋勉。因此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篇中说:教育别人所起到的效果,其中一半就是使自己增长德行学识。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古代设学施教,每一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设有学校叫庠,每一遂设有学校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有大学。新生每年都可入学,隔年考试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离析经文义理和辨别志向所趋的能力;第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敬师长,能否和学友和睦相处;第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广学博览,亲敬师长;第七年考察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和择友的眼光,称之为“小成”。
第九年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触类旁通,知识渊博通达,临事不惑,不违背老师教诲,称之为“大成”。然后就足可以教化臣民,移风易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人心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纲要。《记》中说:“幼蚁时时学习它(幼蚁时时术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犹如学者时时学问,而成大道)。”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推荐于 2019-09-15
查看全部7个回答
精选商品
旧书九成新/这是什么意思?(符号学的75个基本概念) (英国)霍尔
¥123
没想到5G套餐还能这样设置
值得一看的打字法相关信息推荐
加语音,加流量,加视频会员数,只要你想加,通通都能加,现在就升级移动5G套餐!拼音打字法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辽..广告
拼音打字_用户推荐下载

百度拼音打字集五笔字型,拼音,英语,笔画多种拼音打字为一体,百度拼音打字更多元一键可享免费拼音打字,立即下载免费体验!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广告葫芦岛营养师报考条件
营养师报考条件新政策已发布!_免费提供全面咨询。报名条件:1.四级1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年以上.2具有医学或食品专业中专毕业证书。 3经四级...
572020-06-19
“大叩则打鸣,小叩则小鸣”这是什么意思?
比喻‍扣钟,大扣则大响,小扣则小响 用力敲就会发出大的声音,轻轻地敲就会发出较小的声音 《礼记·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曾子的母亲咬自己的手指,曾子的心马上就痛了
浏览12019-11-21
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是什么意思?
“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的意思是:用力扣(钟)则声音大,轻轻扣(钟)则声音小。 这句话的典故出自于《礼记·学记》,是用扣钟的力度大小来比喻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原文如下: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白话译文】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教学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跟随着老师学习更把功劳归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勤苦而学生收效甚微,学生跟随着老师学习还要埋怨老师教导无方。善于提问题的人,就像木工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纹理较顺的部位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功夫到了,学生就可以轻松地理解。不善于提问题的人恰恰与此相反。 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就如同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弱,用力大,钟声则强,等到尽力撞击时,则发出最为洪亮的一声。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恰巧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呀。 扩展资料: 《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中国的教育经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礼记·学记,百度百科-学记
135 浏览25342018-10-04
大叩则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意思?
比寓扣钟,大扣则大响,小扣则小响 用力敲就会发出大的声音,轻轻地敲就会发出较小的声音 《礼记·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1 浏览2172020-03-30
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的意思
“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的意思是:用力扣(钟)则声音大,轻轻扣(钟)则声音小。 这句话的典故出自于《礼记·学记》 原文(节选):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而教学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跟随着老师学习更把功劳归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勤苦而学生收效甚微,学生跟随着老师学习还要埋怨老师教导无方。 善于提问题的人,就像木工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纹理较顺的部位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功夫到了,学生就可以轻松地理解。不善于提问题的人恰恰与此相反。 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就如同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弱,用力大,钟声则强,等到尽力撞击时,则发出最为洪亮的一声。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恰巧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呀。 自己没有领悟经文义理,只记住一些别人观点,到上课时为学生解说的人,或者学生没有问就给学生谈自己见解的人,没资格做教师。 一定要等到学生问问题之后,再根据学生的问题加以解答。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时,则一定要等到学生非常想明白,怎么想也想不通时,才加以指点;老师指点后学生仍不明白,只好暂时放弃指导,以待将来。 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缝皮衣;高明的弓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编簸箕;刚学驾车的小马都先拴在车后,让小马在车后跟着走。君子懂得了这三个例子反映的道理,就可以立定求学的志向了。 扩展资料 《学记》,是古代汉民族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汉民族的教育经验。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记
7 浏览65102019-07-03
蒙先生曾表示对学问者一向是“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 善于学习的人,(教他的)老师通常比较安闲,而且取得的效果是双倍的。(而这些成果)又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他的老师)勤奋却没什么效果,而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老师(提问时) 就象要伐下坚硬的树木,先从容易的开始,然后再伐它的坚硬的枝节,等到一定的时候,(树木)就会迎刃而解。不善于提问的老师与此相反。(老师)善于回答提问的人)就好象撞钟一样,(你)用小力气叩击钟,那么就给你小的鸣响,(你)用大的力气叩击钟,那么就会有大的鸣响。从容地叩击钟,它也会给你从容的鸣响之声。不善于回答(提问的人)与此相反。这些都是进学的方法。”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8
“大叩则打鸣,小叩则小鸣”意思:
用力敲就会发出大的声音,轻轻地敲就会发出较小的声音 。
《礼记·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以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意思是说,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叩击则钟声较小;重重叩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与此相反。这是中国最早研究答问艺术的专论,它以“撞钟”为喻,既要言不烦,又形象而富有深意,个中三味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和认真借鉴。撞钟须会听音,待问须求会意。撞钟是一门学问。不少人撞得七零八落,时断时续,首要原因是不会听音,手上自然就掌握不好力度、方位,钟声自然就不能圆润、洪亮、浑厚。待问过程其实也是个倾听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倾听抓准问点,领会问意。要达到“善”的境界,教师必须练好“听功”,听得见、听得清、听得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5-14
“大叩则打鸣,小叩则小鸣”意思:

用力敲就会发出大的声音,轻轻地敲就会发出较小的声音 。

《礼记·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以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意思是说,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叩击则钟声较小;重重叩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与此相反。这是中国最早研究答问艺术的专论,它以“撞钟”为喻,既要言不烦,又形象而富有深意,个中三味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和认真借鉴。撞钟须会听音,待问须求会意。撞钟是一门学问。

不少人撞得七零八落,时断时续,首要原因是不会听音,手上自然就掌握不好力度、方位,钟声自然就不能圆润、洪亮、浑厚。待问过程其实也是个倾听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倾听抓准问点,领会问意。要达到“善”的境界,教师必须练好“听功”,听得见、听得清、听得懂。

拓展资料:

说话和考虑问题合乎法度,招求一些贤良人士辅佐自己,那就足可以有小的声誉,但还不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礼贤于德行贤良的人,亲近于才艺广远的人,就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但还不足以教化臣民,成其美俗。处于君位的人如果要教化臣民,成其美俗,这一定要通过学习呀!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会明白儒家至道。所以古代的三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要把兴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兑命》篇中说:“由始至终要经常想着学习先王正典”,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极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其中奥妙。因此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德行不足,教书育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知道自己德行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奋勉。因此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篇中说:教育别人所起到的效果,其中一半就是使自己增长德行学识。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古代设学施教,每一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设有学校叫庠,每一遂设有学校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有大学。新生每年都可入学,隔年考试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离析经文义理和辨别志向所趋的能力;第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敬师长,能否和学友和睦相处;第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广学博览,亲敬师长;第七年考察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和择友的眼光,称之为“小成”。

第九年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触类旁通,知识渊博通达,临事不惑,不违背老师教诲,称之为“大成”。然后就足可以教化臣民,移风易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人心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纲要。《记》中说:“幼蚁时时学习它(幼蚁时时术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犹如学者时时学问,而成大道)。”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第4个回答  2021-03-06
“大叩则打鸣,小叩则小鸣”意思:
用力敲就会发出大的声音,轻轻地敲就会发出较小的声音 。
《礼记·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以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意思是说,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叩击则钟声较小;重重叩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与此相反。这是中国最早研究答问艺术的专论,它以“撞钟”为喻,既要言不烦,又形象而富有深意,个中三味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和认真借鉴。撞钟须会听音,待问须求会意。撞钟是一门学问。
不少人撞得七零八落,时断时续,首要原因是不会听音,手上自然就掌握不好力度、方位,钟声自然就不能圆润、洪亮、浑厚。待问过程其实也是个倾听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倾听抓准问点,领会问意。要达到“善”的境界,教师必须练好“听功”,听得见、听得清、听得懂。
拓展资料:
说话和考虑问题合乎法度,招求一些贤良人士辅佐自己,那就足可以有小的声誉,但还不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礼贤于德行贤良的人,亲近于才艺广远的人,就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但还不足以教化臣民,成其美俗。处于君位的人如果要教化臣民,成其美俗,这一定要通过学习呀!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会明白儒家至道。所以古代的三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要把兴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兑命》篇中说:“由始至终要经常想着学习先王正典”,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极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其中奥妙。因此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德行不足,教书育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知道自己德行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奋勉。因此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篇中说:教育别人所起到的效果,其中一半就是使自己增长德行学识。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古代设学施教,每一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设有学校叫庠,每一遂设有学校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有大学。新生每年都可入学,隔年考试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离析经文义理和辨别志向所趋的能力;第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敬师长,能否和学友和睦相处;第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广学博览,亲敬师长;第七年考察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和择友的眼光,称之为“小成”。
第九年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触类旁通,知识渊博通达,临事不惑,不违背老师教诲,称之为“大成”。然后就足可以教化臣民,移风易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人心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纲要。《记》中说:“幼蚁时时学习它(幼蚁时时术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犹如学者时时学问,而成大道)。”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