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鹦鹉能传染上什么病?

如题所述

1. 会有人鸟共患疾病的危害。其中,“鹦鹉热”是一种人禽共患病,虽然主要在鸟类中流行,但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也有可能被感染。
2. 接触带有病原体或生病的鹦鹉、其他鸟类或家禽,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环境、羽毛和宰杀病禽均可能被感染。我国关于“鹦鹉热”的报道较少,以散发病例为主。
3. 2015年,吉林省对吉林市和长春市肉鸽与信鸽中“鹦鹉热”衣原体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吉林市和长春市“鹦鹉热”衣原体的感染率分别为9.40%和3.19%;两市的肉鸽感染率为7.49%,而信鸽的感染率为0。
4. 这说明在宰杀或食用肉鸽时,有可能接触到“鹦鹉热禅正”衣原体,导致感染风险。
5. “鹦鹉热”的临床表现既像伤寒又像肺炎。潜伏期一般为5-15天,最长可达4周。患者起病缓慢,以发热、头痛伴明显肌痛(背颈部尤甚),体温逐渐升高,3-4天后达40℃以上,伴相对缓脉,犹如伤寒。
6. 一周左右出现咳嗽,干咳或咳少量粘痰或血性痰,呼吸困难等肺炎的表现。少数患者还可发生肝脏、心脏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肝功能异常、黄疸、心肌炎,甚至出现嗜睡、谵妄、木僵、抽搐等精神症状。
7.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无抗菌药物治疗的时代,“鹦鹉热”的病死率高达20%至40%。抗菌药物出现后,病死率明显降低,近年来“鹦鹉热”的病死率约1%至2%。
8. 许多抗菌药物都对“鹦鹉热”有效,如四环素、多西环素、氯霉素、红霉素和新氟喹诺酮等。合理用药的话,一般两天后体温即可下降。
9. 但肺部病灶吸收较慢,平均痊愈需6周,长者可达20周。另外,“鹦鹉热”治疗后的复发率高达21%,因此抗菌药物的疗程应不少于10天,以减少复发。
10. “鹦鹉热”的预防与禽流感相似,就是避免接触患病的鸟类,尤其是野生鸟类。如果发现鸽子、家禽和鸟类动物突然死亡,应向防疫部门报告,不要私自宰杀。
11. 接触鸟类后出现发热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向医生报告与鸟类动物的接触史,以便医生及时进行与“鹦鹉热”相关的血液检查,早期对疾病做出诊断。
12. 由于“鹦鹉热”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患者应注意隔离,家人注意防护。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养鹦鹉竟生了重病住进ICU?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