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康复的康复原则

如题所述

1.稳定性脊柱骨折: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柔韧性,预防肌萎缩、慢性疼痛及消除长期卧床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一)概述
胸腰椎是胸椎和腰椎的移行区, 位于活动度较小、稳定性较强的胸椎与活动度较大、稳定性相对较差的腰椎之间,所产生的应力集中使得胸腰椎很容易发生损伤。
1.损伤机理:常由于间接暴力所致,损伤机制主要有轴向压缩,轴向牵张,轴向旋转和水平剪切力。胸腰椎骨折有的是上述机制单一的作用,有的则是几种机制的复合。实验研究表明椎体不同受压情况直接影响骨折类型,轴向压缩造成爆裂性骨折,而前屈加载产生压缩性骨折。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发现爆裂性骨折的损伤机制与椎弓根、椎体后上方和椎弓根相邻部分应力集中有关。终板软骨形态、厚度、椎体骨小梁密度、排列方向及椎基静脉孔的解剖结构是椎管内骨块产生的组织结构基础。爆裂性骨折形成时所产生椎管内瞬间压力和残留压力是造成脊髓神经组织损伤及阻止神经组织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2. 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三柱分类概念
随着CT技术和致伤机制研究的发展,1983年Dennis提出了脊柱三柱分类概念,认为胸腰椎可分成前、中、后三柱,前柱包括前纵韧带、椎体的前1/2、椎间盘的前部,中柱包括后纵韧带、椎体的后1/2及椎间盘的后部,后柱包括椎弓、黄韧带、椎间小关节和棘间韧带。脊柱的稳定性有赖于中柱的完整。1984年Ferguson进一步完善了Denis的三柱概念,认为后柱包括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关节突和关节囊,中柱包括后1/3的椎体、椎间盘和后纵韧带,前柱包括椎体和椎间盘的前2/3和前纵韧带。根据三柱学说,脊柱稳定的关键是中柱,凡中柱破坏者均为不稳定性骨折。
Denis认为稳定性骨折是指:(1)所有的轻度骨折,例如横突骨折、关节突骨折或棘突骨折。(2)椎体轻或中度压缩性骨折。
不稳定性骨折分为3度;(1)I度:在生理负荷下可能发生脊柱弯曲或成角者属于机械性不稳定,如严重的压缩骨折;(2)II度:未复位的爆裂骨折继发的晚期神经损伤;(3)III度:骨折脱位和严重爆裂骨折合并有神经损伤者。
此外与损伤的部位也有关,胸椎损伤多为稳定性,若同样损伤发生在腰椎,则可属不稳定性。
3.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分类
许多研究者在临床手术及实验解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胸腰椎骨折的多种分类方法,然而,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种胸腰椎骨折分类方法被世界性应用。目前,影响较大、临床应用较广泛的分类方法为Denis分类和McAfee分类。
(1) Denis分类:Denis 在三柱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将胸腰椎骨折分为4大类:
①A类:压缩性骨折;②B 类:爆裂性骨折;③C 类:安全带型骨折;④D 类:骨折脱位。B 类又分为五个亚型:①上下中板型;②上终板型;③下终板型;④爆裂旋转型;⑤爆裂侧屈型。C 类骨折分为骨折线单水平型和双水平型,每型又有骨性损伤和软组织性损伤之分,合为4 型。D 类则有3 型:①屈曲旋转骨折脱位;②剪力性骨折脱位;③屈曲牵张性骨折脱位。
(2)McAfee分类:McAfee 等通过对100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CT 的表现和中柱受力的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将胸腰椎骨折分为6类:
①单纯性楔形压缩骨折:这是脊柱前柱损伤的结果。暴力来自沿着X轴旋转的力量,使脊柱向前屈曲所致,后方的结构很少受影响,椎体通常成楔形。该型骨折不损伤中柱,脊柱仍保持其稳定性。通常为高空坠落伤,足、臀部着地,身体猛烈屈曲,产生了椎体前半部分压缩。
②稳定性爆裂骨折: 是脊柱前柱和中柱损伤的结果。暴力来自Y轴的轴向压缩。通常亦为高空坠落伤,足臀部着地,脊柱保持正直,胸腰段脊柱的椎体受力最大,因挤压而破碎,由于不存在旋转力量,脊柱的后柱则不受影响,因而仍保留了脊柱的稳定性,但破碎的椎体与椎间盘可以突出于椎管前方,损伤脊髓而产生神经症状。
③不稳定性爆裂骨折: 是前、中、后三柱同时损伤的结果。暴力来自Y轴的轴向压缩以及顺时针的旋转,可能还有沿着Z轴的旋转力量参与,使后柱亦出现断裂,由于脊柱不稳定,会出现创伤后脊柱后突和进行性神经症状。
④Chance 骨折: 常见于乘坐高速汽车腰部系安全带,在撞车的瞬间患者躯体上部急剧向前移动并前屈,以前柱为枢纽,后柱与中柱受到牵张力而破裂张开。即称所谓的Chance骨折。骨折线横行经过伤椎棘突、椎板、椎弓根与椎体,骨折线后方裂开。亦可能是经过韧带结构破裂,即棘上、棘间韧带与黄韧带断裂,关节突分离,椎间盘后部纤维环破裂。该型损伤亦见于高处坠落伤。
⑤屈曲-牵张性损伤: 屈曲轴在前纵韧带的后方,前柱部分因压缩力量而损伤,而中、后柱则因牵拉的张力力量而损伤,中柱部分损伤表现为关节囊破裂,关节突脱位、半脱位或骨折,这种损伤往往还有来自Y轴旋转力量的参与,因此这类损伤往往是潜在性不稳定型骨折,原因是黄韧带,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都有撕裂。   ⑥移位性损伤: 包括Slice骨折、旋转性骨折脱位和单纯脱位。暴力来自Z轴,例如车祸时暴力直接来自背部后方的撞击,或弯腰工作时,重物高空坠落直接打击背部,在强大暴力作用下,椎管的对线对位已经完全破坏,在损伤平面,椎体沿横轴产生移位,通常三个柱均毁于剪力,损伤平面通常通过椎间盘,同时还有旋转力量的参与,因此脱位程度重于骨折,当关节突完全脱位时,下关节突移至下一节椎体上关节突的前方,互相阻挡,称关节突交锁,为极为严重的脊柱损伤,预后较差。另外还有一些单纯性附件骨折如椎板骨折与横突骨折,不会造成脊柱的不稳定,称为稳定性骨折,特别是横突骨折,往往是背部受到撞击后腰部肌肉猛烈收缩而产生的撕脱性骨折。
(二)临床治疗原则
1.单纯性楔形压缩骨折的治疗
此种类型的骨折脊柱稳定性不受影响,且脊髓无受损,采用保守治疗。尽量使受伤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正常,纠正后凸畸形,恢复负重功能,避免创伤性脊柱炎等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临床处理大致有两种方案:
(1)卧硬板床休息,1周后疼痛减轻时开始背肌练习。适用于椎体压缩程度较轻,年老体弱不能耐受复位及固定者;
(2)椎体压缩高度不到1/5者,仰卧于硬板床上,骨折部位垫厚枕,使脊柱过伸,同时嘱伤员3日后开始腰背肌锻炼。3个月后骨折基本愈合,第3个月内可以下地少许活动,但仍以卧床休息为主,3个月后逐渐增加下地活动时间。
(3)椎体压缩高度超过1/5青少年及中年伤者,采用复位、石膏背心固定和腰背肌锻炼。可应用双踝悬吊法或双桌法一次性复位后做石膏背心固定 3-4 个月,石膏干后,鼓励伤员起床活动,固定时间约3个月,在固定期间,坚持每天作背肌锻炼,并逐日增加锻炼时间。
2.爆裂型骨折的治疗
(1)对没有神经症状的稳定性爆裂型骨折,经CT证实没有骨块挤入椎管内者,可以采用双踝悬吊法复位,因其纵向牵引力较大,比较安全,但需小心谨慎;
(2)对有神经症状和有骨折块挤入椎管内的不稳定性爆裂骨折,不宜复位,对此类伤员宜行手术治疗,经侧前方途径去除突出椎管内的骨折片以及椎间盘组织,然后施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必要时还可置入前路内固定物,后柱有损伤者必要时还需作后路内固定术。
3.Chance骨折、屈曲-牵张型损伤和移位性损伤均为不稳定骨折,需作经前或后路复位及内固定置入术,恢复脊柱正常排列和稳定性,为神经组织恢复提供理想的环境,减少并发症和增加损伤恢复率。
(三)胸腰椎骨折脱位的康复治疗
1.稳定性胸腰椎骨折
康复治疗的目的是防止躯干肌萎缩,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柔韧性,防止下腰痛。
(1)第1阶段:指伤后1周内。不做复位及固定的稳定性骨折,应卧床休息至局部疼痛减轻时开始腰背肌及腹肌的练习;石膏背心固定时,石膏干燥后开始做卧位腰背肌练习。此期以无痛的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为主,通过腰背肌的等长收缩增加脊柱周围力量,稳定脊柱;同时增加前纵韧带及椎间盘前部纤维环的张力,促使压缩的椎体前缘逐渐张开。同时可辅以四肢的主动运动。训练强度及时间应逐渐增加,并避免局部明显疼痛,训练中避免脊柱前屈和旋转。
(2)第2阶段:伤后 2-3 周,此时疼痛基本消失,开始做躯干肌的等张收缩练习和翻身练习。通过增加躯干肌力改善脊柱稳定性,减少组织纤维化或粘连,防止骨质疏松、腰背肌废用性萎缩和后遗慢性腰背疼痛。
腰背肌的等张练习自仰卧位挺胸动作开始,逐渐增加至桥式运动;有石膏者可在石膏内做仰卧抬头、抬腿、挺起臀部等练习。翻身时,腰部应维持伸展位,肩与骨盆成一条直线做轴式翻身,翻身后可做俯卧位腰部过伸练习,从俯卧抬头动作起,可逐渐增加俯卧抬腿练习,至无痛时增加俯卧“燕飞”练习。
①仰卧位挺胸动作:仰卧位,双腿自然伸直,双手置于体侧,以头、双肩、双足为支撑点,吸气同时挺胸,尽量将腰背部抬离床面,呼气同时放下;
②桥式动作:仰卧位,双腿屈曲,足置于床面上,双手置于体侧,以头、双肘、双足为支撑点,将腰背部抬离床面,坚持6秒钟,放下。注意不能憋气,待呼吸均匀后,进行下一拍。如该动作可轻松完成,可将双手置于腹部,以头、双足支撑做桥式动作;或将一侧下肢置于另一侧之上做单桥运动以增加难度;
③俯卧“燕飞”动作:轴式翻身至俯卧位,以腹部为支撑点,将头、上胸部、双上肢及双腿尽量抬起,坚持6秒钟放下。如该动作不能完成,可进行分解动作,如进行俯卧抬头动作或俯卧抬腿动作。
另外,腹肌在保持脊柱的稳定和运动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腹肌无力可使生理前凸增加,骨盆倾斜造成下腰椎不稳,因此增强腹肌的力量非常重要。在运动训练中,为了避免腹肌锻炼增加脊柱负荷引起疼痛,可以进行以下动作:腹肌锻炼时仰卧屈膝、屈髋姿势下抬起头及肩部或仰卧位腰下垫高的姿势时抬起头及肩部至水平位。
(3)第3阶段:约为伤后4-5周后。此时如做卧位练习时无痛,可在石膏或支具保护下起床站立行走。由卧位起立时,先在床沿上俯卧,一腿先下地,然后撑起上身,再放下另一腿撑起上身成站立位,中间不经过坐位,以免腰部屈曲。由站立位卧下时按相反顺序进行。站立时间可逐渐增加。骨折基本愈合后可取坐位,仍需保持腰椎前凸,避免弯腰驼背的坐姿。
(4)第4阶段:约伤后8-12周。此时骨折基本愈合,石膏去除后可进一步增加腰背肌及腹肌练习的强度,并增加腰椎柔韧性练习。腰背肌练习应与腹肌练习结合进行,以保持屈、伸肌平衡,改善腰椎的稳定性。骨折部遗留成角畸形时,愈合牢固后更应着重加强腹肌,以控制腰椎前凸弧度,防止下腰痛。腰椎活动度的训练主要为屈曲、后伸、侧屈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可适当增加旋转动作的训练,胸腰椎骨折后还需终身注意各种相关动作时腰背部所持的正确姿势。
2.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脱位
不稳定或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胸腰椎骨折脱位需要手术治疗。由于脊柱外科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的脊柱外科手术思路与手术方式与 10 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能够做到彻底的减压与足够的稳定,术后一般无需再用石膏固定。
康复治疗的分期与神经受损及恢复的速度、程度有关。
(1)不伴有神经损伤,或仅伴有局部的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 1 周为第1阶段,进行腹背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以及四肢的主动运动;术后 2-3 周疼痛已基本消失,进入第2阶段,可进行小幅度的腹背部肌肉等张练习,但仍禁止做主动翻身动作,这个动作将引起脊柱的旋转,影响内固定的稳定性;术后4周以后进入第3阶段,可在支具保护下开始逐渐下床活动,下床动作与前述保守治疗相同,并增加腹背肌肉的主动等张收缩。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在术后 3 月以内,脊柱活动度的练习仍宜控制在小范围内,并且仍然禁止做主动与被动的脊柱旋转动作。待骨折愈合后方可开始较大幅度的脊柱活动度训练与旋转活动练习。
(2)伴有脊髓损伤的不稳定骨折,术后 1-2 周为第1阶段,术后 3-12 周为第2阶段,12 周以后为第3阶段。骨折愈合后可在支具或其他器械的保护与帮助下下床活动。其余康复训练原则在脊髓损伤中将详细论述。 颈椎骨折脱位系指因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的颈椎骨、关节及相关韧带的损伤,并常伴有脊髓和脊神经根损伤,多属非稳定性骨折,是脊柱损伤中较严重的一种。常见于下颈椎(C3-C7)。
(一)概述
1.损伤机制:可由垂直压缩、屈曲、牵张、旋转或剪切力引起,屈曲性暴力是造成颈椎骨折脱位的主要原因。骨折脱位引起颈椎管局限性狭窄,极易损伤脊髓,尤其在颈5~7的颈膨大处的骨折脱位,更易合并脊髓损伤。在正常解剖时,颈3~7的椎管矢状径约为14mm,如果在12mm或12mm以下,脊髓就会受到压迫。因此,骨折脱位时椎体前移达椎体矢状径的1/3-1/2,脊髓受压就很难幸免。
2.颈椎骨折脱位的分类
颈椎骨折脱位的分类共有7型:
(1)泪滴样型:如C5压缩性骨折合并椎体上角有泪滴样撕裂的骨折块,属前柱稳定性骨折;严重者,如在枢椎椎体呈撕脱性骨折,脊髓受压,为不稳定骨折;
(2)不完全性压缩性骨折型:如C5椎体前缘粉碎性骨折,骨折处通过椎体上终板及部份下终板,一般累及椎管较少,属中前柱稳定性骨折;
(3)完全性压缩性骨折型:如C5骨折处通过椎体上下终板,椎体后方骨皮质未断裂,椎管内硬脊膜受压,属中前柱不稳定性骨折;
(4)椎体爆裂性骨折型:椎体呈粉碎性骨折,向椎体前后突出,上下终板、椎间盘破坏,椎管内硬脊膜明显受压,可导致为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属中前柱不稳定性骨折;
(5)屈曲型:是前柱压缩、后柱牵张损伤的结果,前、中、后三柱受累,若能复位及内固定,属稳定性骨折;
(6)伸展型,由伸展与轴性载负荷力量的损伤导致,伴多节段椎板骨折,属三柱不稳定性骨折;
(7)小关节脱位交锁型:是由颈椎后方向前的力量作用于上位椎体上所致,小关节囊破裂,关节突跳跃而致小关节交锁。
(二)临床治疗原则
1.稳定性颈椎骨折:采用复位、固定及功能锻炼。一经诊断后不可将颈椎伸展,以防颈脊髓损伤,宜应用枕颌带牵引或颅骨牵引,牵引的方向使颈椎略屈曲位,牵引重量以2~3kg开始,在密切观察下逐渐加重。一经复位,将颈椎维持在生理位,3周后用头颈胸石膏或支具固定,为期3个月,石膏干硬后可起床活动。牵引过程中如果出现神经刺激或压迫症状应调整牵引重量和方向。症状不消失或有加重倾向应立即中止牵引,不能为求得复位而损伤脊髓。压缩骨折明显的和有双侧椎间关节脱位的可以采用持续颅骨牵引复位,及时摄X线片复查,如已复位,可于牵引2-3周后用头颈胸石膏固定,固定时间约3个月。有脊髓损伤症状及牵引失败者须行手术复位,必要时可切去交锁的关节突以获得良好的复位。
2.不稳定性颈椎骨折脱位:应早期手术,手术的目的在于重新获得颈椎的稳定性,并恢复或扩大损伤节段的椎管,解除骨折块及椎间盘碎片对脊髓的压迫,减轻脊髓水肿,降低脊髓内部压力,改善脊髓的血液循环,避免和减轻脊髓的继发性损伤,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1)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原则上应该早期手术治疗,通常采用经前路手术,切除碎骨片,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手术,但该类病例大部病情严重,有严重并发伤,必要时需待情况稳定后手术。
(2)伸展型损伤:系不稳定骨折,应早期手术治疗。经后路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三)颈椎骨折脱位的康复治疗
1.稳定性颈椎骨折
一般采取牵引复位+固定+功能锻炼的保守治疗。康复治疗应在不影响颈部稳定性的前提下尽早开始。
(1)第1阶段:伤后3周内,此时患者一般卧床行颈椎牵引,可行四肢的主被动运动,保持关节活动度,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预防卧床并发症;
(2)第2阶段:3周至伤后3月。此期患者颈椎复位成功,已行石膏或支具固定,可逐渐在外固定保护下地活动,以四肢的主动运动恢复肌力和耐力为主,同时逐渐增加颈肩部肌群的等长收缩训练;伤后2月左右较轻的颈椎骨折可每日定时取下外固定行卧位减重颈部肌群等张训练;
(3)第3阶段:伤后3月后,此期患者颈椎外固定已去除,可以增加颈部肌群的等张收缩练习,练习强度逐渐增加;同时开始做颈部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性训练,主要为颈椎前屈、后伸及侧屈练习,适当进行旋转运动,以恢复头颈部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2.不稳定性颈椎骨折脱位
此型颈椎骨折应尽早手术治疗,恢复颈椎的稳定性,解除脊髓压迫。其康复治疗应以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与重建作为重点。
(1)卧床期:支具保护颈椎,正确的体位摆放,预防卧床并发症;呼吸训练维持肺部功能;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保持瘫痪肢体的关节活动能力;在不影响
颈椎稳定的条件下做主动活动以保持和增强残留肌力;可行颈部肌群等长肌力训练;
(2)恢复期:此期颈椎基本恢复稳定性,去除支具后逐渐开始颈部肌群等张肌力训练及颈椎柔韧性和活动度训练;肢体的康复训练根据脊髓损伤程度不同康复计划和重点不同,详见脊髓损伤康复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