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香港围村的特点

需要一个3层脑图,以围村做中心,介绍它的特点,比如建筑物,地点,香港五大姓氏等等(以上例子不能涉及)

香港大多数围村都设在新界多集中於元朗(包括屏山、厦村、十八乡及新田等)锦田(包括锦田及八乡)、粉岭上水(包括大埔、粉岭、上水、沙头角及打鼓岭等)及沿海谷地(包括沙田、荃湾及屯门)曾为「新界五大族」──邓氏、侯氏、彭氏、廖氏和文氏的聚居地。现在市区只有黄大仙的衙前围村保存完好。 香港的围村多在新界元朗一带,那里保留了地道的围村文化。明朝时沿海寇患频繁,居民为求自保,于房屋周围建矮石墙,用以抗盗,是为围村的初期;清朝初年沦为寇穴,后康熙八年(1669年)复界后,居民获准迁回旧地,于重建家园时,在四周加建高墙,更有挖掘护河,安装铁闸门,藉以自保,此等筑有高墙围绕的村庄,便是今日香港的“围村”。 不少住在元朗的人都不知道元朗旧墟的存在,其实元朗旧墟有三条主要街道包括长盛街(大街)、酒街及利益街。主要可参观三大重点古迹,包括晋源押、大王古庙及玄关二帝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04
位于九龙城区的衙前围村,是本港一处历史悠久的名胜,起源可以追溯至南宋末年,有700多年历史。该村是市区其中一条最古老的村落,亦是唯一一条能够保存其围村风貌不变(即拥有完整的村屋、祖堂及天后庙)的传统中国式围村。
3宗族随宋帝昺逃亡
据记载,该村的祖先(吴氏、陈氏、李氏)于1278年左右(南宋末年)追随宋帝昺逃亡至九龙定居。他们于1352年左右(元朝末期)兴建了一所天后庙,并于1724年左右(清朝雍正二年)建筑了一条围村(俗称立围)。该村称为衙前围村,意思是指「衙门(中国的官府)前面的围村」。衙前围村亦有另一名称「庆有余」,意思是「满溢的繁荣及兴旺」。
该村占地约0.4公顷,村内的布局为长方形,近百间的村屋被纵横交错的3条窄道及6条横巷分隔开。
传村口牌匾宋帝御笔
围村入口之上有一块花岗岩牌匾,上面刻有「庆有余」3字,据说是宋帝的手笔。位于村后的「吴氏宗祠」,是现时在市区难得一见的祠堂(除事先获得有关村民的同意外,该祠堂是不让公众人士进入的)。此外,村内亦有一座「天后宫」以供奉天后。
据传闻记载,该村曾建有了望台、护城河及吊桥等。护城河在日本占领香港时被填平,作运送建筑材料修建机场之用。吊桥则只在动荡的时代存在过。村内曾装有2尊大炮,以保卫围村,后来被埋藏于村口附近。
每10年一次太平清醮
衙前围村每10年(通常是在农历十月底)便会庆祝盛大的太平清醮(亦称打醮)。村民在这几天会酬谢天后,多谢他驱魔除妖,使围村享有太平及福荫。首次打醮庆典始于1726年,最近一次则于1996年举行。庆祝活动通常持续数天,期间村民会酬谢天后,各参与者亦会欣赏到木偶表演及戏曲演出。此外,围村在这几天亦会有斋菜供应。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