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地区最大的山脉,拥有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流传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真实的历史典故,下面给大家分享太行山景点以及详细的介绍。
五龙口深处在中国版图上,位于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地理板块之间,太行山自北向南绵延千余公里,形同架起在文明沃土上的一道天梯,呈现“飞龙在天”之象。
若以中条山为跳板,连缀起向西方延伸的秦岭山脉,数条山脊则构成巨大的S型曲线,形同中国文化中的最经典符号——太极图。
那么,中国历史上的前期重要古都长安,以及后期重要古都北京,则是嵌在“太极”旋翼两端对应的动力原点。
就在这条S曲线旁,还分布有洛阳、安阳、开封、郑州等著名古都,以及夏商周王朝不断迁徙的其它王都,还有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诸侯国都,星罗棋布……
它们要不分布在东侧的华北平原,要不分布在西侧的关中盆地和黄土高原。这个旋翼若再加上黄河在这一带的来去走向,则整体构成了四页涡轮,共同驱动着中华文明向前的进程,生生不息。
华夏民族的早期先民,最初多集中在易于开垦的黄土高原上。随着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先后到来,华夏族不断扩展到了广袤的华北平原,扩展到了南方的山地和丘陵,通过与各地原住民的相融,汇成今天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汉族。
那么,太行山就是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分水岭,铜筋铁骨一般,将几个早期的文明板块有机地连缀了起来。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文明的血脉,那么太行山绝对称得上中华文明的脊梁。
河口村一带,沁河上的水库单从地理上看,太行山是中国的第二台阶与第三台阶的天然分界线,他的形成源于持续了数亿年的沧海桑田、地质变迁。
数亿年前,雄浑壮丽的太行山和坦荡如砥的华北平原一道,都沉睡在当时规模最大的地中海深处。
受六千五百万年前兴起的喜马拉雅运动剧烈冲击,黄土高原快速隆起、抬升,导至华北平原大规模断裂、塌陷,余下一遍残余的海洋。
这时,华夏文明的另一个主角黄河开始登场了;在源源不断的冲积泥沙填充下,深海变成浅滩,最终塑造出广袤的黄淮海平原,与南方连绵不断的丘陵和高山,以及西方的高原和流沙一道,为中华文明的演变,以及文明气质的塑造,提供了独特的地理条件。
华北平原、黄淮平原,甚至关中盆和黄土高原,均被纳入到广义上的中原概念之中。有了这肥沃的息壤,先人们扎根于此,万代耕耘,在这块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抒写出悠久的文明史。
济水之源~济渎庙内八月,本人有幸参加了海南省社科联组织到济源的一个学习班,期间数次深入太行山,穿越黄河两岸,加深了对这一带地理的认知,以及该地理环境在中华文明史上打下的深刻烙印。
济源以济水之源而得名,济水则为古代江河淮济“四渎”之一,曾三隐三现而东流入海,与黄河有了过多的交织;因为黄河霸道,济水最终沦为黄河的一个支流。
但是,济水之源因为山与水的交融,黄河又在此告别山地奔涌进广阔的平原,济水之清与黄河之浊在此有太多纠缠……一切,让这块土地充满灵气,有了大量的文明堆积。
如早期的三皇五帝,以及夏商周王朝,都曾有在此建都,或存留重要的遗迹。这说明,复杂而灵动的地理,便于文明的冲突和交融,推动历史的车轮如黄河一般滚滚向前。
五龙口一带,狝猴活跃济源所在的太行山区为南太行,大致呈东西走向,受到的挤压力似乎来得更剧烈一些。如我们走进的河口村、五龙口,看到的山形在高耸绵延之外,又呈现出一种宏面上的破碎,形成更多的独立山头。
但它们的根基却是相连的,浑然一体又各自昂首独立,象征一种力量和精神。因为南太行呈东西走向,分布在这里的峡谷正好吞吐着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这里便要比东太行来得更湿润,绿草丛生,绿树成荫,在相对干燥的北方山地呈现出难有的盎然绿意。
因为环境和气候适宜,这一带活跃着大量的猕猴,在沟谷山岭之间欢快地跳跃,幸福地繁衍……这一带,成为地球上纬度最靠北方的一块猕猴栖息地。
在济源,我们第一天的现场教学是在王屋山展开,它位于太行山的末端,与中条山相连,更是太行山区一个独立山体的代表。
远远看去,王屋山势异常险峻,尖锐的峰顶直插云霄。这样的山形,更容易催生神话,“愚公移山”就在这里应景而生;据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等,也均与王屋山相关联。
有人在王屋山顶极目四望,推断这里就是伏羲演绎八卦和周文王演绎六十四卦的地方;再由此推断,有着相当重量的神话名山——昆仑山,应该就位于中华文明的腹地,很可能就是王屋山了。
如果广义上的“中原”在文明的早期独成天下,这里正好就属于“天地之中”。
河口村一带王屋山,王者之屋,沐浴着东方文明的曙光,一个个昆仑体系的民族神话在此破壳而出,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无尽的养分。
我们走进的南太行数个豁口,均有绿水悠悠流出。这些来自黄土高原的河流,对巍巍太行山经历过数亿年的切割、雕琢,形成了深壑沟谷,深藏着更多的伟美和神奇。
得益于这些河流的切割,太行山内外才有了道路的连通,高原和平原得以融合。从高原流向平原的八条主要河流,切割出“太行八陉”,也就是太行山区的八条主要交通线。
从山西流经济源的沁河,切割出的交通要道属于“太行八陉”中的太行陉,也是八大河流中唯一的黄河支流,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济源子民,
“太行八陉”以及山区其它道路都异常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汇聚了中国历史上大量的著名要塞和关口。千百年来,在太行山区上演过多少的冲突,兴衰过多少的王朝。
早期的先民为了拓展生存空间,由此走出黄土高原,方才有了三皇五帝在中原的一系列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及其分裂出来的韩魏赵诸侯国,与强秦等邻国在太行山区也有过太多太惨烈的烽烟战场。
再后来的南北朝各少数民族政权,也多是通过太行山南下中原;还有大唐的高祖太宗,以及后唐、后晋、后汉等等王朝的兴起,都是以太行山为依托而夺得江山……当然,少不了后来的抗日战争。
济渎庙大门太行山为国共两军都起到了重要的屏障作用,在太行山区发生的重要战役就有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中条山战役,当然也有八路军的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
抗战中,太行山区的民间抗日力量也极是可歌可泣;这次学习班的带班领导李星良博士的故居就位于太行山深处,他在故乡搜集整理的几个猎人为报家国之仇。
伏击歼灭四十五六名日军的真实故事,就在济源的蛋窝岭一带展开。这些曾经长期湮没无闻的民间英雄的真实事迹,更让人触摸到一种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
太行山,横亘在东方文明沃土上的一座文化名山,将无可辨驳地上升为中华民族的圣山,应该引起炎黄子孙的广泛关注,在中华文明史上赋予其应有的神圣地位。
2017年8月中旬
五龙口一带济渎庙
载于2017年9月《现代青年》“海岸人文地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