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镇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农业的先驱后稷·弃在武功镇这块土地上教授农耕技术,培育五谷,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过渡,为我国农耕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武功镇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农业和农业科技文明史。据《史记·周本记》记载,这里曾是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我国农耕文明的历史由此开启。至今,后稷教稼台,作为关中四台之首,依然屹立在武功镇东门外,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古老与现代。


武功镇作为武功县的行政中心,始于南北朝时期武帝建德三年,即公元621年,废除武功郡,另立武功县于中亭川,即现在的武功镇。武功镇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曾是邰国的领地,自“宇文造周,易治中亭”以来,已有超过一千四百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其中以“武功八景”为代表的古文化在三秦地区享有盛名。古城格局历经变迁,北周建德三年起,这里开始土筑城,经过元末、明朝、清朝的多次修筑和扩建,城门、护城沟以及城墙上都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进入近代,民国时期,城墙多次受到破坏和重建,如杨虎城将军在1921年对城墙进行加固和扩建,还新建了太白城。然而,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进程,古城墙逐渐被农民拆除,以供农业利用。1958年武功县并入兴平县后,武功镇成为新的行政中心,直到1961年恢复武功县建制,县机关迁往他处,古城墙的遗迹也愈发珍贵。


武功镇的古街巷至今仍存,如大北街、小北街、学前街等九条主要街道,以及草场巷、三鉴巷等十八条特色巷道,这些见证了历史的痕迹,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扩展资料

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是武功县老县城。在1961年县城搬迁到普集,形成现在的武功镇,武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武功镇为关中名镇,历史悠久,文物荟萃,曾孕育了许多华夏民族的英模。古代有炎黄子孙的圣母姜塬和农业始祖后稷;汉代有名垂青史的苏武;唐代有一代明君李世民;宋代有龙图阁大学士游师雄;明代有全国闻名的状元康海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