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知识与智力的区别和联系

如题所述

  知识多久意味着智力高?知识与智力究竟有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简述知识与智力的区别和联系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简述知识与智力的区别和联系

  知识与智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属性及其联系的认识,以知觉、表象、概念等心理形式存在。 知识是可以通过书籍或其他人造物独立于个体之外的。知识按照内容分,可分为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按照人对知识的反映程度分,可分为反映事物外部属性、外部联系的感性知识,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内在联系的理性知识;按知识的来源分,可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直接知识是人类从社会实践中直接获得的,间接知识是人通过书本学习或其他途径获得的,但从其总体说,都来源于实践。知识的学习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的一生也只能掌握其中极其有限的部分。

  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是大脑的功能,是使人能够顺利从事多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基本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一般认为,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它保证人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所以智力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环境的多种能力的总和。

  由于智力包括几种不同的能力,因此人在某一方面有特殊能力或专长并不能等同于高智力。例如有的人记忆特别好,但逻辑思维差;有的人语言表达能力好,但实践能力差等等,这只能说某人在某方面发展得不错,不等于智力发展的一定好。

  知识与智力的关系

  知识与智力不能等同。有人常常把知识与智力混淆不清,以为知识多就是智力高,其实知识并不等同于智力。知识是智力发挥作用的基础性要素,而智力的高低部分取决于相关知识在量上的积累。有的孩子学了许多知识,但不知其中的道理,因为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机械地记忆,不能举—反三,触类旁通,缺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知识多而智力水平不高的例子。有的孩子能将平日所得到的知识经常运用头脑去思考,智力很快就得到发展。如有一个四岁半的孩子,人家开玩笑地问她:“两只牛和两只马相加等于什么?”这个年龄的孩子一定无法回答,人们都知道,不同单位不能相加。但是这个孩子思考了一下就回答:“等于四只会耕田的东西。”出乎意外的,一个四岁半的孩于给出了这样一个具有创造性的答案。他的知识是从图画书上得来的,知道马、牛都是耕田的东西。可见这个孩子虽然获得的知识并不多,但他能运用所获得的知识,通过注意、观察、记忆和思考,使自己的智力得到提高。

  知识和智力虽然不能等同,但它们之间是统一的。智力发展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掌握知识的难易和速度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水平。它们的联系和统一表现在:

  (1)知识和智力同时存在于一个认识活动中。就知识来说,它是以表象、概念、定理、原理、公式、结论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存在;就智力来说,它是以观察、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来认识客观世界。思维着的内容和智力活动不可分,没有无内容的“智力活动”,也没有无智力活动的“思维内容”。

  (2)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知识为智力活动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有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去进行某方面的智力活动,缺乏必要的知识,就谈不上进行某方面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活动。所谓的“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其中“眉头一皱”是智力活动,“计上心头”是通过思考得到的新见解。“计”的产生的基础则是相关方面的大量知识,离开了知识,“计”是无从产生的。所以没有知识,智力活动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此可见,智力发展对知识是有依存关系的,离开了知识的传授,单纯的智力训练是不可能进行的。这就是说,没有无知识的“智力型”人才,没有不传授知识而单纯发展智力的教育活动,把“知识”与“智力”对立起来的提法是不科学的。所以说,一个人的智力是在学习和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而得到完善和发展的。

  (3)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智力是开发新知识的工具。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又依赖于一定的智力,智力水平高,学得就快,就顺利,就好;智力水平低,学得就慢,就困难,就差。

  知识的概念

  知识也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是人类从各个途径中获得得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的认识。在哲学中,关于知识的研究叫做认识论,知识的获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过程:感觉、交流、推理。知识也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知识具有一致性,公允性,判断真伪要以逻辑,而非立场。知识的定义在认识论中仍然是一个争论不止的问题,罗伯特⋅格兰特指出,尽管“什么是知识”这个问题激发了世界上众多伟大思想家的兴趣,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

  从类型学看,知识可分为简单知识和复杂知识、独有知识和共有知识、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等。20世纪50年代,世界著名的科学学大师迈克尔⋅波兰尼(卡尔⋅波兰尼的弟弟)发现了知识的隐性维度,并认为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

  知识的概念是哲学认识论领域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

  智力的详细解释

  1.才智与勇力。《管子·形势解》:“能自去而因天下之智力起,则身逸而福多。”汉班彪《王命论》:“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唐吴兢《政要·辩兴亡》:“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明刘基 《放歌行》:“龙蛇未分明,智力正争强。”

  2.人能认识、理解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周建人《达尔文“进化论”是怎样吸引着我的》:“他的智力并不出众,但他有自己的爱好,并且有毅力。”《新华月报》1954年第10期:“国家特别关怀青年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

  3.智力是指:用智慧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4.智力的不同定义

  人们接受和建立知识的能力往往看作是智力。关于智力,科学家们有着不同的定义。以下是几位科学家对智力的定义。

  Wisterw:智力是指个体有意识地以思维活动来适应新情况的一种潜力,是个体对生活中新问题和新条件的心理上的一般适应能力。

  Terman: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

  Buckinghan: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Storddard:智力是从事艰难、复杂、抽象、敏捷和创造性的活动以及集中能力和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

  Piaget: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使个体与环境取得平衡。

  Guilford:智力是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

  总之,智力可被看作是个体的各种认知能力的综合,特别强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学习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