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以身报国,在妻子身怀六甲时提笔写出《与妻书》?

如题所述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1911年4月24日深夜,在香港滨江楼上,一个年轻男子默默点亮一盏灯,铺开纸,笔墨和着眼泪一起流淌,写下这段话,这是一个男人留给妻子最后的爱情独白,此时此刻,他的妻子正身怀六甲,在故乡默默等待他归来,遗憾的是,她等不到了,因为三天后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广州起义,她的丈夫英勇就义,她最后等到的只是他今夜写下的遗书

这个男人就是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很多年后,人们提及他,更多的想到的是他的革命事迹,可其实在他短暂的一生里,在历史上书写的不仅仅是男儿豪情,还留下了他和陈意映矢志不渝的爱情。

时光倒流回1905年,那年林觉民十八岁,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人却也是情投意合,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过人间无数。他是真的爱她,爱到能写下——“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这样至纯至真的文字。

然而,纵是有情人,却也不得不分离,新婚不到两年,林觉民就被安排去日本留学,此时国内时局紧张,在林父的眼里,把儿子送出去留学是避免儿子继续留在国内,随时可能卷入是非之中,受到伤害的最好办法,毕竟他太了解自己的儿子了,这个十三岁就敢在科举考场上挥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来又接受新式教育的少年,他骨子里带着叛逆。

可造化弄人,到了日本后的林觉民不仅没有如父亲所期盼的那样远离政治革命,反而和一群同样热血的青年聚集在一起,他们加入了同盟会,共同商讨救国之路,在日本,他积极参与各种聚会,宣扬思想,发动更多人投身革命,他那么慷慨激扬,不顾一切,似乎毫不畏惧革命的热情会燃烧掉他自己,在他的心中,那时的中国危在旦夕,大丈夫因以身报国,仗剑而起,同心协力解决问题,凡有血气之人都不能忍受亡国的悲痛!

1910年,林觉民回来了,重新踏入故土,夫妻久别重逢,林觉民和陈意映都内心充满欣喜,可林觉民的欣喜里却还藏着心事,因为他的归来,不是为了团聚,团聚之后甚至会是诀别。原来,在他回来之前,孙中山先生在槟榔屿召开了会议,会议最终决定由林觉民回国在福建省筹集经费,召集革命志士,林觉民到时候会与中国各地革命党人中挑选的几百名敢死队员一同在广州起义。

对于丈夫的心事,陈意映隐隐约约也是察觉出来了的,虽然她不知道具体事宜,但是一个妻子的直觉告诉她,从日本回来后的林觉民已经不再是未出国前的那个他了,他在做一件置生死于度外的大事,而自己无法阻止。

在陈意映的本心里,她想要的是陪伴林觉民做一切他想做的事,无论有多危险,她都想在他身边,所以,当林觉民四处筹集资金告一段落,当自造炸药也运送出去之后,面对即将再次离家的林觉民,她紧紧拉住他的衣袖,几乎是哀求道:“如果你要远行,请将我带上......”

面对妻子的恳求,没有人知道那一刻的林觉民内心掀起过怎样的惊涛巨骇,我们只知道,最终他没有带走她,一是不能,二是此时的陈意映已经怀有身孕。

1911年4月27日,林觉民与敢死队成员在广州,他们臂缠白布,脚穿胶鞋,腰绑炸药,大丈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那一天,他们为了国家兴亡,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一路勇闯至总督衙门。

林觉民最终因腰部中弹,力竭被捕,后来被处于枪决,那一年,他不过二十四岁,最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为家国大义牺牲了自己,那一年,他与其他牺牲了的革命英雄一起被广州革命人士合葬于广州郊区的红花岗,他们的大义感天动地,那一日的红花岗万里无云,黄花纷纷扬扬,落满山野,自此被改称为“黄花岗”。

惊闻噩耗的陈意映临近奔溃,在读完了林觉民的遗书后,恨不能随夫而去,一度想要自杀,最终是林父林母跪下哀求,她才勉强支撑,但经此巨变,她惊吓过度,在林觉民走后不到一个月,她生下了遗腹子林仲新,两年后,她抑郁而死。

林觉民就义后第249天,中华民国诞生,他没有白白牺牲,一如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没负韶华,只是啊,他虽没负天下,却负了挚爱。


林觉民最后写下的那封信,后来被保留并流传至今,也就是著名的《与妻书》,在那封信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林觉民,他不再是一个革命英雄,他是一个用情至深的丈夫,他在信中唤她整整49次,肺腑之言,读来令人肝肠寸断,相识相爱的点点滴滴,恩爱缠眷都写在其中,所有的不舍与最后的牵挂也都留在了其中,他本不信鬼神,却为她希望有灵魂之说,这样即使他不在人间了,也能默默守护她。他不怕为了克复神州,重兴祖国而牺牲,他唯一的遗憾,就是留她一人在人间,再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死生阔契,与子成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