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经过了哪些省市?

长城经过了哪些省市?需要精确些。谢谢?

长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

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

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

扩展资料

明长城

明代在军事上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在经济上促进了边疆经济开发,政治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修筑明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统治者的骚扰。明朝自始至终对北方防务的建设非常重视。长城、关隘、墩堡的修筑工程,在明朝的 270多年中几乎没有中断过,逐步形成了“九边”分区防守,分段管理和修筑长城的制度。

在防务布局上采取列镇屯兵,分区防守。在修筑工程上采取分区、分片、分段包修。如1952年在居庸关、八达岭城墙上发现的明万历十年(1582)的石碑上就记载着长城的包修办法。

明长城的九镇(九边) 明朝为了便于对长城全线的防务管理和修筑,将全线分为九镇。委派总兵(亦称镇守)官统辖,亦称之为九边重镇。明代九边防务就是个筛子,防守兵力过于分散,女真或蒙古入寇只要上万规模,就没啥用处了。到了嘉靖时期只剩下烧荒捣巢赶马与防明人的用处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长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8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长城修筑的历史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 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公元前七八 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 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

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 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 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 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了六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 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国家的大业。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生产的安 定,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

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 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修了很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余里”,从 此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

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 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都达到了5000 千米或10000千米。它们都不在一个位置上。

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 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朝康熙时期,虽然 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世界文化遗产:长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6-03

长城资经过了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区市。

公元前5世纪,中国古人就开始修建这一防御工程,直到17世纪中叶才逐步停止。除了北方汉族修建长城,封建时期的诸侯国之间也修建了小范围长城。

各个时代现存的长城资源分布在我国404个县,总长度超过2万公里。长城的兴建、使用和废弃,其实经历了2000多年的漫长过程。根据此前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公里,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公里,总长超过2.1万公里。

扩展资料

长城不堪重负亟待重点保护:

长城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我国更加高度重视长城保护工作,并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长城由于线长、点多、面广,其保护一直面临较为严峻挑战。

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后,不少长城段落逐步残损、破败,坍塌成为一道碎石埂或碎砖埂,只能看出其大致的走势;有的敌楼坍塌,只剩下残墙矗立在山巅虽然《长城保护条例》于2006年实施,但缺乏具体细则,加上不少地方都未出台长城保护规划,约束力有限。

近年来,攀爬未经修缮的“野长城”探险正成为不少“驴友”的时髦行为。对他们而言,经过修缮的八达岭等地长城,少了原始长城的“野味”。野长城更能满足其探秘、探险的心理。然而,过多的攀爬已经让一些热门地段野长城不堪重负,加剧了长城的破坏和消失,亟待重点保护。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万里长城”不止万里 究竟多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4-30

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中国长城保护报告》记载,我国各时代长城资源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4个县(市、区) 。

各类长城资源遗存总数43721处(座/段),其中墙体10051段,壕堑/界壕1764段,单体建筑29510座,关、堡2211座,其他遗存185处。墙壕遗存总长度21196.18千米。

扩展资料:

各时期的长城概况

一,秦汉及早期长城资源概况。

春秋战国长城主要分布区域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等省(自治区)。现存墙壕1795段,单体建筑1367座,关、堡160座,相关遗存33处,长度3080.14千米。多以土石或夯土构筑为主,总体呈东西走向。

秦汉长城现存墙壕2143段,单体建筑2575座,关、堡271座,相关遗存10处,长度3680.26千米。玉门关以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连绵分布有汉代烽火台遗迹。

秦汉长城以土筑、石砌为主,甘肃西部等地以芦苇、红柳、梭梭木夹砂构筑方式较常见,烽火台除黄土夯筑外,还有土坯或土块砌筑做法。

二,明长城资源概况。

明长城资源保存相对完整、形制类型丰富,主要分布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主线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在河北、山西、辽宁、陕西、甘肃、宁夏等地还出现多处分支。

现存墙壕5209段,单体建筑17449座,关、堡1272座,相关遗存142处,长度8851.8千米。东部地区明长城以石砌包砖、黄土包砖或石砌为主,西部地区则多为夯土构筑。

三,其他长城资源概况。

历史上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西夏、辽等时代均不同程度修筑过长城,或在局部地区新建了具备长城特征的防御体系,在选址、形制、建造技术等方面都对后期长城的修筑产生了影响。现存墙壕1276段,单体建筑454座,关、堡119座。

此外,金代在今黑龙江省甘南县,经河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一线,修筑了以壕沟为防御工程主体的界壕体系,称之为“金界壕”。现存墙壕1392段,单体建筑7665座,关、堡389座,长度4010.48千米。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中国长城保护报告》发布 长城资源分布15个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5-26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 。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扩展资料:

长城历史:

根据历史记载,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超过了5万公里;如果把修建长城的砖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有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