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曹丕220年称帝,刘备221年称帝,为何孙权整整迟到了8年呢?

如题所述

孙权无论是在名义上,还是在实力上,都称帝无名,所以推迟称帝,只称吴王。曹家从曹操那一代就开始谋算帝位,但曹操之前的人设是忠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境界可是要做周公的,总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吧。所以他直到去世也坚持只当魏王。连曹操都不能随心所欲,孙权就更不能了。这就是当时世情下存在的无形掣肘。

一、曹丕、刘备称帝的条件具备了

曹丕称帝,是因为曹操已过世,一个时代随之逝去,曹家对汉室的忠诚到头了,汉献帝的禅让不管是不是自愿的,反正曹丕由此而成为正统。

刘备是占了名分上的便宜,他称帝,是因为他是世人皆知的刘皇叔,刘家宗室有继承汉室的资格。他的正统性,比曹丕还要强一点。

反观孙权,他手里没皇帝,自家也不姓刘,还没玉玺,名不正言不顺。他要是胆敢在曹丕、刘备之后立刻称帝,马上就会遭到双方的打击。曹、刘都不希望再出现一个皇帝。

当然,如果东吴实力很强,能够碾压曹魏和蜀汉,那孙权可以悍然称帝,谁都管不了。任何时代,实力就是强权。但很显然,东吴并没有那样的实力。

二、东吴和曹魏的势力对比

曹魏、东吴之间的实力对比,可以用合肥之战来说明。合肥是曹操命令刘馥修建的南方军事重镇,类似于一座关卡,卡住了南方敌人北上的道路。也就是说,东吴若想北伐,必须先拿下合肥。

但是东吴从208年开始打合肥,一直打到254年都没成功,期间发生五次大的进攻,每次东吴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损兵折将,没法前进。

而且每一次进攻,东吴都是趁曹魏打别的地方才出兵,属于趁人之危,却都没能占到这个便宜。

由此可知,东吴凭着长江防线守守门户还行,曹操、刘备谁来谁倒霉,但若打攻防战,就不是北方骑兵的对手了,即便兵力拉开对手十来倍也打不赢!

三、东吴和蜀汉的实力对比

再看蜀汉这一边,别看孙权打赢了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可在战争开打之前,孙权是千方百计求和的,只是刘备一心要夺回荆州并为关羽报仇,不与他议和,孙权才硬着头皮应战。说明孙权本来认为自家是打不赢蜀汉的,最终取得胜利,其实是出乎孙权意料之外。

出征东吴的蜀军几乎全军覆没,刘备身边只剩少量亲兵,在他们的拼死护卫下逃到白帝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东吴也没敢趁胜追击,因为蜀汉还有家底,另有部队驻扎在益州东部的永安,离东吴很近。因而孙权的选择是遣使议和,刘备也只能同意停战,双方再次结盟。

从中可看出,东吴和蜀汉的差距虽然没有跟曹魏相比那么大,但孙权还是没有十足的底气和蜀汉拼家底,面对战争能不打就尽量争取不打。表现在内政和外交两方面,就是不敢紧跟曹丕和刘备之后称帝,以免激怒两方大佬。

四、八年后孙权称帝的条件具备了

曹魏方面,东吴打赢了石亭之战,重创曹军,短期内曹魏不会主动向东吴挑起战事;蜀汉方面,虽然孙权还是比较忌惮蜀军,但蜀汉自家人知自家事,从襄樊之战到夷陵之战,前后葬送士兵十多万,实力大损,急需盟友东吴共抗曹魏。诸葛亮极为务实,综合各方面考虑之后做出让步,放弃蜀汉对东吴名义上的压制,承认了孙权帝位的合法性。

若按礼法来论,蜀汉政权最为正统。有了蜀汉的承认,东吴名分上也相对正统了,有资格立国。何况,孙刘重新结盟,曹魏也没有把握打败两国联军,只能默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7
有了支持。有了蜀汉的承认,东吴如同镀了一层金,也相对正统了,有资格立国。
第2个回答  2020-10-12
孙权称帝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了,若此时跟风称帝,土地不会扩大一点,百姓不会增加更多,一点实质性的好处都没有,弄不好反而会招来蜀汉和曹魏的联手进攻。
第3个回答  2020-10-11
因为孙权没有称帝的意愿,毕竟他知道自己打不过曹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