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彝族为什么崛起于民国时期?

如题所述

昭通彝族为何崛起于民国时期?彝族著名人物安恩溥作过总结:彝族有点祖业,但文化落后,(改土归流后)官场无地位,要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做官,和统治阶级竞争。
读书、做官。清朝末年以来,昭通彝族最先到省城的人是今昭阳区卢玉书(卢永祥),考入警察学堂,其次是鲁甸陆亚夫,考入法政学校。他俩也最先挤入官场。继之,不断到昭通、昆明求学而都进入官场的人,有镇雄安恩溥、陇生文、安顺三、陇均府,彝良禄国藩、陇高显、杨成勋、陇华要弟妹,今昭阳区龙云、卢汉、卢浚泉、龙泽渊、龙雨苍、龙泽汇、龙秉灵、陇耀,巧家陆崇仁、陆崇德,鲁甸苏开文,永善龙奎垣龙沛霖等。其中禄国藩,陇高显和陇堆垣,因“国朝变法,停科举弃八股”(陇维垣墓碑语)而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自费赴日留学,陇维垣病故赴日途中。禄国藩。陇高显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之后,禄国藩在昆明参加辛亥“重九”起义,陇高显在上海参加反清斗争。赴日留学的还有龙泽渊、陆亚夫、卢邦定、卢邦基。龙云、卢汉、安恩溥、龙泽汇等人,都先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或黄埔军校。
1927年之后,龙云、卢汉在武装斗争中取得云南军政大权,统治云南达22年之久,与同时期的地方实力派人物相比,龙、卢政权相对稳定。这与龙、卢、安、陇这批龙、卢统治集团中的读书人分不开,据不完全统计,龙、卢时期县,团级以上彝族有四十余人,绝大部分出自昭通地区。在这22年时期,昭通彝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周边四川、贵州的彝族青年,纷纷到昭通求学、参军、参政、从教、从医。受贵州、四川军阀迫害的彝族,都往昭通逃亡,寻求庇护,特别是黔西地区的彝族。
昭通彝族读书做官之后,一般不忘家乡,都出资在家乡开办学校。不少在解放前夕投身革命,解放初期参加工作的人,曾在这类学校读过书,受过革命思想教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20

1949年,陆宗堂根据地下党决定,争取卢嵩岚、王世荣等彝族武装力量,正式组建“边纵”第六支队威宁游击团。团长卢嵩岚,政委陆宗堂,全团排以上干部77人,其中彝族62人,干部战士700余人,其中彝族有400多人。同时在“边纵”任要职的彝族还有暂编32团团长陆炯先,营长陆梓祥等人。在“威宁游击团”、“暂编32团”的彝族干部战士,主要来自会泽、威宁、昭通、彝良、大关、鲁甸、镇雄、巧家、永善等县内。
1949年12月,龙泽汇、安恩溥、禄国藩、陇生文、安永松、龙绳曾、安顺三、龙奎垣等,跟随卢汉在昆明、昭通起义。云南解放。从此,昭通彝族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