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有两个嫡兄长,为什么不是嫡长子的他被立为了太子呢?

如题所述

李治,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作为嫡子中最小的一个,虽然有继承权,但从排行看来,太子之位是不可能轮到他的。是什么原因使李治被立为了太子呢?

1、承乾谋反,李泰作死

唐太宗李世民与皇后长孙氏共育有嫡子三人,为嫡长子李承乾、嫡次子李泰、嫡三子李治。

武德九年,李世民登基为帝,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此时的李承乾8岁、李泰7岁。幼年时的李承乾丰姿岐嶷,仁孝纯深,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这时候的兄弟二人如果成长不出意外的话,一个会是合格的储君,一个会是贤明的亲王,可以说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着意外的。

李世民对于这两个嫡子是非常喜爱的,但是宠爱的方式就大相径庭了。因为李承乾是储君,所以对待李承乾的宠爱以压力教育为主,对待李泰就是毫无底线的宠爱了。

李世民对李承乾的教育很是简单粗暴,先是找了十几个大儒(一言不合就开骂,向皇帝打小报告那种)管教,然后在李承乾犯错时,不打不骂,就是赏李泰,用行动向李承乾表示,“你的太子之位并不稳定”。

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因为对教育方面涉及不大,所以就比较简单粗暴了。李泰封地为诸王之最,达到了骇人的二十二州,加上李泰确实才华横溢,主编《括地志》等,在文学方面有很大成就,导致李泰的受宠是毫无下限。

李世民对儿子宠爱的态度,使得李泰对皇位渐渐产生了想法,也使得李承乾在压力和嫉妒中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随着长孙皇后的去世,李承乾和李泰的争储之战愈演愈烈。最后承受不住内心嫉妒和外在压力的李承乾终于崩溃了。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在谋划刺杀李泰失败后,联合汉王李元昌、吏部尚书侯君集、东宫千牛贺兰楚石、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等准备密谋造反。但是一场看似天衣无缝的行动,被一个小人物告发,李承乾谋反案宣告失败。

李承乾的谋反行动虽然被扼杀在了萌芽中,但是他的行为彻底激怒了李世民,而且太子之位是不可能给一个有谋反之心的人的,所以,李承乾被贬为庶民,彻底无缘储君之位。

李承乾的谋反失败给了李泰机会,李泰在事后每天都到皇宫中侍奉讨好李世民,李世民此时已经有意立李泰为太子,但是李泰一句“杀子传弟”,使得李世民对传位李泰的想法产生了动摇。

2、无忌力挺,太宗喜爱

李承乾谋反案发后,太宗有意立李泰为太子,但是遭到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官员的强烈阻拦。

长孙无忌虽然是李承乾和李泰的亲舅舅,但是在李承乾与李泰的夺嫡之争中,一直是李承乾的坚定拥护者,李泰对其有着很大的敌意,所以李泰上位后,长孙无忌以及麾下同样支持李承乾的官员不可能会有好下场。为了自身的安危,长孙无忌对李泰上位自然极力阻拦,所以,同为嫡子、亲外甥的李治进入了长孙无忌的视线中。

李治,贞观二年生,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身为长孙皇后最小的儿子,同样受到了帝后二人的宠爱,而李治对《孝经》"孝道最为重要,幼年侍奉双亲,长大后侍奉君王,最后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君子侍奉君上,到了庙堂之上想着为国尽忠,退居在家的时候想到是劝谏君主的过错,纠正其恶"的理解更是使得李世民大为喜爱。长孙皇后去世时,年仅九岁的李治,悲哀思念之情感动了左右之人,使得其仁孝之名更甚。

同样是深受皇帝喜爱的嫡子,拥有朝堂重臣支持的李治,自然有了成为太子的资格。

3、李治举报,确立太子

使得李泰最终失去成为储君资格的,除了李治有着长孙无忌等的支持外,最重要的还是李泰自作聪明般的小心机。

李泰为了太子之位在太宗面前发下“杀子传弟”的言论后,担心得到长孙无忌支持的李治影响他,所以私下去威胁了李治。

李泰以汉王李元昌伙同李承乾谋反之事,威胁恫吓与李元昌较好的李治。李治担心之下,将这件事告诉了李世民,使得李世民看清了李泰的野心和小气,明白了李泰上台后,曾经的对手李承乾和将来李泰要杀子传位的李治都不会有活路,为了子嗣的生命安全,李世民最终决定李治为太子,李泰出局。

李治成为太子,充满了偶然性,却又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承乾谋反、李泰作死、李治仁孝、太宗喜爱、无忌支持,种种偶然与必然间,本不可能成为太子的李治,成为了唐高宗,延续了“贞观盛世”,开创了“永徽之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9
因为两个嫡长子,一个谋反了,被李世民处死了,另一个人过于凶险,李世民觉得他不适合做皇帝,最后将皇位传给了这个温柔善良,没有太多杀星的皇帝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19
因为他非常孝顺,而且为人宅心仁厚,所以这些优点让李世民立他为太子。
第3个回答  2020-10-19
因为那两个兄长都被废掉了,李承乾和李泰明争暗斗的事败露之后,李世民就把他们废掉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