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战胜三苗的故事

如题所述

  尧以后,舜继续与三苗作斗争。鉴于三苗的强大,舜采取了大修武事、文教的两手策略,一方面是用战争的手段,如文献所载“舜伐三苗”、“杀三苗于三危”[17] ,另一方面是积蕃力量,推动中原文化的南渐,加强对三苗文化的影响渗透。即所 谓“舜却苗民,更易其俗”,“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18] ,两手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文献记载“三苗髢 首”、“中国冠笄”[19] ,表明三苗与中原先民服饰不同,一大区别是唯有中原用簪笄,而今在淅川和湖北郧县石家河文化遗存中却发现了笄,反映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是“舜却苗民,更易其俗”的成果之一。由于石家河文化遗址中仅于这两个靠近丹江水库的地点出土了笄,说明舜的对手仍是南阳地区的三苗国。《淮南子》等古籍记载:“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南征三苗,道死苍梧”[20] ,表明军事征伐并不顺利,舜本人甚至死于征途。“苍梧”之地后世多认为 在湖南的九嶷山,但《山海经》载苍梧之野在赤水之东,它不仅是舜的葬地,还是流亡于丹水的丹朱葬地[9] ,所以此“苍梧”原也应在豫西南,以后才随先民的迁徙和衡山等山名、水名一起到了湖南。[21]
  舜修武事文教为伐三苗奠定了基础,待到其后继者禹时,随着华夏集团力量的进一步强大,两集团间终于发生一场大战,这就是《墨子·非攻下》所载的,“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于)市,夏冰(水〕、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雷)电诱(谆)祗(振〉,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大抵反映禹时三苗遭到自然灾害地震、水灾、气象异常,造成人心惶惶。禹乘机出兵,标榜受命于天,出师前在大巫高阳氏留下的神宫中,由其继任者主持隆重的受命仪式,当时雷电大作,就像有了天帝的认可,南正重的继任者、代表东方之神勾芒的巫长执圭参加了典礼。因此禹师士气大振,在战场上射杀三苗首领,苗师大败溃退,从此衰微下去了。利用敌人的困难,抓住战机,是禹赢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同时利用宗教的力量,标榜受命于天;举行誓师动员,“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标榜出征是“除天下之害”,这些对鼓舞士气,一举击败三苗也起了很大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17
在尧、舜、禹统治时代,华夏部落联盟与苗蛮部落联盟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而发生的战争。战争持续数十年,与战争相伴的是文化的碰撞。战争后,华夏部落联盟在中原取得优势,华夏部落联盟与苗蛮部落联盟在血统、文化上进一步融合。伐三苗之战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