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而无恩”!史书为何给张飞这样的评价?

如题所述

因为张飞的确喜好酒后鞭打士卒,不懂得治军“恩威并施”的道理,所以,才招来了他最后的失败!可以说,《三国志》里陈寿给张飞的这个评价,是在合适不过了!

我们都知道,三国历史上,有两位“万人敌”。他们不仅有着万夫不当之勇,更是兵法韬略,无一不通的“全才”,威名赫赫,名垂青史。没错,这两人,就是刘备桃园结义的兄弟关羽,张飞。

不论是在《三国演义》,还是在《三国志》中,这两大武将,都是浓墨重彩,让作者大书特书。尤其是张飞,陈寿说,他“义释严颜,有国士之风”。要知道,“国士”可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在惜字如金的史官那里;

他们此前只在叙述韩信一生经历的时候,用了“国士”这样的词汇。历史上的张飞,文武双全,不仅行军作战有一套,更是精通书法,绘画,尤其是隶书,堪称天下一绝。至今,瓦口关还有张飞留下的“勒马铭”。

不过,陈寿刚刚赞赏张飞为“国士”之后,马上又说“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张飞这个人,只懂得施暴,却不懂得给属下恩惠,因此,他招来了失败,这是“理所当然”的。这么说,有没有道理呢?

当然有道理了。张飞这个人,哪都好,《三国志》里的他,还礼贤下士,尤其是尊敬知识分子,丝毫不同于我们印象里“黑脸莽汉”的形象。但是,他喜好酒后鞭打士卒,对士兵,部将过分的压榨;

这是张飞致命的性格缺陷。早在徐州之战的时候,张飞就已经因此招来了失败;他后来尽管努力的改正了自己这个错误;

但是,关羽的死,让张飞再一次的“自暴自弃”,虐待将士。最终,他也是死在了这个原因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16
因为张飞确实对待手下士兵不太友好,经常喝多了以后就用鞭子抽打辱骂他们,因此虽然是有“国士”之风,但还是留下了暴而无恩”的名声。
第2个回答  2020-08-22
因为张飞真的很喜欢喝酒后鞭打士兵,而且不理解治军的“奉献与权力并重”的原则,这就是他最终失败的原因!可以说,陈寿对《三国演义》中张飞的评价是正确的!
第3个回答  2020-08-22
因为张飞虽然武功非常高强,但是性格暴躁沉不住气,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领导者,所以这样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