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人口迁移的特征?

如题所述

前言: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首歌谣,在我国流传甚广。
不仅是山西省境内,就连千里之遥的安徽省以及江苏省都有不少人听过,甚至不少人说洪洞(tóng)县大槐树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不过大家听过归听过,能够把这句话中涉及到的历史变迁讲明白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很多人在年幼时,听长辈们娓娓道来先祖的故事,得知山西大槐树的历史。
但对其中的细节却并不清楚,甚至连洪洞县的具体位置可能都不知道,只知道在山西省。
那么这个闻名全国的洪洞县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那棵神秘的大槐树又是否真实存在呢?
关于这两点,我们还得从洪洞县的历史说起。
洪洞县的历史
在山西省西南部的临汾市一带,山西的母亲河——汾河流经这里,形成了临汾盆地,而洪洞县就位于临汾盆地北部。
临汾一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帝王世纪》曾记载:“尧都平阳”,即今临汾。
《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平阳为冀州之地。冀州处九州之中央,故称“中国”,“中国”一词由此而来。
不过洪洞县位于临汾盆地北部,这里地势不再那么平坦,有一些低矮的丘陵。
根据史料《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洪洞县得名于义县北之洪洞岭,《山西通志》也曾言:“县北五里有洪崖古洞,县以洞名。”。
而这应该就是洪洞县最初的由来。
不过在诸多史料中,对这里也并没有太多的记载,似乎它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小县而已。
在历史长河中,这里都没有太大的名气,它的知名度还远不如关羽的故乡解县。
这一点和现代人们的一贯印象并不相符,如果洪洞县真的是全国各地人的故乡的话,那么它应该在古代就很出名了才对。
事实上,一直籍籍无名的洪洞县是从明清以来,才突然开始“名声大噪”,变得闻名起来,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元末战乱是移民的主因
原来,在明朝初年,发生过一件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事,那就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但洪洞大槐树移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从明太祖朱元璋刚刚建立明朝,明朝第一个年号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一直延续到明成祖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年间,前后长达50多年之久。
这样大规模的移民,显然并不正常,它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大环境是分不开的。
众所周知,元朝是一个外来政权,因是蒙古骑兵从马背上夺得的天下,元朝政府的铁血手段也一直贯穿到了治理国家上。
他们始终没有彻底融入中原文化,反而采取了种族歧视的政策。
在这样的背景下,元朝很快就由盛转衰了。
元朝末年,黄河发生决堤,大水将河南,安徽和江苏等广大地区变为一片泽国,一时间赤地千里,百姓难以生活。
而这时的元朝政府不仅不大赈灾,反而继续压迫百姓,划拨下来的少量救济粮也被贪官污吏们收入囊中。
穷苦大众终于忍无可忍,他们扛起了起义的大旗,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在元末的战争中,不仅元朝官军和起义军互相杀戮,甚至起义军内部也经常发生内乱。
战争从四川、湖北蔓延到安徽、江苏、浙江乃至山东这几千里的广阔区域。中原大地人口锐减,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横空出世,大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最后挥师直逼北京击溃元朝政府,一统天下,中华大地才得以重归平静。
但是刚刚完成统一的明太祖朱元璋,也面临着不小的问题,那就是多年战乱所造成的后遗症。
兵祸伴随着大灾,在元末战争期间,各种水患、旱灾以及疫病等是时有发生,让幸存下来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其中,受害最为严重的就是中原地区,水灾过后,又爆发了瘟疫。
因此直到战争结束,天灾的影响还在持续。在这种背景下,百姓为了生存开始自救。
山西移民的开端
在这个时候,与中原那凄惨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中原之外的山西了。
由于地跨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再加上太行山脉的阻隔,无论是战争还是天灾都没怎么波及到这里。
山西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甚至这里一度成为了中国最富饶的地区。
在这种背景下,在战争中幸免的难民大量涌入山西,使得山西人口暴涨。
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河北的人口加起来大概为380万人左右。
而山西人口却多达400多万人,它比河南、河北两省的人口总和还多出20多万。
这样因为躲避天灾和战乱发生的移民,就有了一个弊端。
那就是新移民会抢占山西本地人的资源,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山西当地发生矛盾冲突是必然的事。
随着明朝局势的稳定,中原地区的天灾也在逐步消退,这就空出了不少无人料理的荒地。
一边是“人多地少”,一边是“有地无人”,因此就非常有必要进行行政干预,对这种社会现状进行平衡了。
当时的明太祖朱元璋,听取了户部郎中刘九皋, 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建议,采取了以移民垦荒为中心振兴农业的措施。
决计把农民从狭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
于是,从洪武初年开始,这场历时50多年,从山西向外的人口迁移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次大规模移民的来源地是山西省大部分地区,而并不仅仅局限在洪洞县一个地方。
为什么后来的人都认为移民是出自洪洞县呢?
移民出自洪洞县这一说法的来源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在当时临汾市属于晋南地区,而晋南又是整个山西人口最稠密的地带,在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市当属洪洞县。
所以明朝政府为了统一管理,规定了凡移民者都必须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然后从这里出发,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
当时的移民大多都是二三十年前来山西的,有些人已经离世,而他们的后代出生于山西,已经不记得当初自己的故乡了。
而他们在山西生活的时间也不长,很快又进行了二次迁徙,因此对山西的居住地印象也不够深刻。反而对当年数十万人聚集在洪洞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年深日久,这些经历一代代传下去,绝大多数移民的后裔都把先辈们在山西最后的集中地点——洪洞县当成是自己的祖籍。
这次移民最主要的目标地区就是河南。
经过后来的查访,在河南省开封、南阳、洛阳等地,很多祖上从山西迁过来的人都表示自己祖籍是洪洞县,比例多达九成左右,而且很多人都有家谱为证。
除此之外,前往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的人也不少,这些人在当地繁衍生息,开枝散叶。
到了明末时期,中国又发生了大规模战乱。
随着清军南下,很多当初的山西移民进行了二次迁徙。
这一次范围就更广了,一直到云贵、两广乃至福建、台湾等地都有他们的踪迹。
这下,山西移民的足迹算是几乎遍布全中国了。
在之后三百多年里,他们在全国各地扎下根来,并和当地原住居民结合,甚至还有一部分和边疆的少数民族融合。
最终演变成“洪洞移民遍布神州大地”的局面。
在这些移民后裔的口中,普遍流传着洪洞县大槐树的传说,那么这棵神秘的大槐树又是否是真实存在的呢?
洪洞县大槐树的传说
在移民后代口中流传的大槐树传说,据说是这样的:
“当年,官府一声令下,数十万人云集在平阳府洪洞县,弄得人潮涌动,水泄不通,管理一片混乱。”
“在洪洞县的登记官吏人数并不多,无法维持秩序,后来他们想了个办法,以那棵大槐树为标志物,将登记处设在那里,然后让众人排队,终于稳定了秩序。”
大槐树的故事人人知晓,而且这和历史记载相吻合,说明这棵树确实是存在的。
而且在今天的洪洞县,也确实有一棵大槐树。
看上去此事已经毫无疑问,然而在调查时却发现,目前的大槐树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成长起来的,这一点得到了很多当地老人的证实。
这么看来现有的这棵大槐树肯定不是传说中的那棵,那么是不是本来没有这棵树,后来因为当地人附会历史传说而种植的呢?
考古人员多次到洪洞县当地进行考察,翻阅了大量的府志和县志,终于从烟波浩淼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了蛛丝马迹。
根据《洪洞县志》记,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地方有一座贾村,村西不远有一座寺庙,名叫广济寺。
这座寺庙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历史非常悠久,很多来往的官差和客商都会在广济寺歇歇脚。
久而久之,广济寺人气越来越旺,往来之人络绎不绝,寺里香火鼎盛。
山门左侧有一棵树身数围、荫蔽数亩的大槐树,从附近汾河飞来的老鹳都喜欢在这里“安家落户”。
它们每天围着大槐树飞来飞去,场面十分壮观。
当时的官道就在大槐树旁边,正因为如此,明朝官府才把移民办理的机构设置在这里。
既能让远处的人看到一个清楚的地标,又方便众人排队。
很多熟悉的迁徙人员结伴前来办理手续,但是由于朝廷的政策,他们也会被分配到不同的地区。
登记结束并领取了各自的路费后,就和多年的老朋友依依惜别,各自踏上自己的旅程。
在他们的回忆中,那棵大槐树就是在山西生活给他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也成了他们脑海中对故乡最后的记忆。
在那个年代,普通老百姓极少有读过书的,识字率很低。他们心中的记忆无法用文字记录下来,只能一代一代、口口相传。
由于这些移民,在山西生活过的地方没什么独一无二的特色,相反离开山西时看到的大槐树给他们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因此在口头流传的过程中,他们的后代逐渐误会了先辈的意思,认为那棵大槐树所在的洪洞县就是自己故乡的所在。
只不过他们口中的大槐树,和今天的大槐树并不是同一棵。
今天大槐树和古代大槐树的关系
在清顺治八年(1652年),有着悠久历史的广济寺在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了。
同时在它旁边的这棵大槐树,也遭到了灭顶之灾,此后踪迹全无。
后来的人们,为了纪念这颗大槐树,在广济寺的遗址上开辟了一个古代大槐树公园,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后裔纷纷前来参观。
他们在这里凭吊先祖,回顾先辈们艰苦创业的历程,大槐树公园也成了移民后代们寻根的去处。
那么如今的这棵大槐树,和当年的那棵古大槐树又有什么联系呢?
原来,当年大槐树的主干虽然被洪水摧毁,但是它的根却没有死,数年后在原来的大槐树根部东侧又长出一棵新树。
不过,这棵新的大槐树命运还不如它的先辈,由于汾河改道等原因,这棵大树远离水源,竟然在解放后逐渐枯萎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
而几年后,这枯死的树干也被大风给吹倒了。
后来,当地政府在那里修建了水泥底座,又把枯死的树干树立起来,用铁箍固定住,形成大槐树遗址。
然而,坚强的大槐树仍然没有彻底死去,在七十年代末,又从同一根系生出了第三棵大槐树,而这棵大树就一直生存到今天。
现在这棵大槐树依旧枝繁叶茂,似乎象征着当年走出山西的洪洞县移民,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繁衍不绝。
由此可见,虽然如今的这棵大槐树,并不是中国各地移民后代口中流传的那棵,但事实上它们出自同源。
洪洞县的这棵古大槐树,虽然经历过两次死亡,但又两次以另一种形式顽强地活了下来。
而至于一些地方的人们都说低头看一下自己的脚趾,就知道祖先来自何方,这样的说法其实也来自于洪洞县大槐树的移民举措。
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的历史意义
自古以来,官方组织的移民对于百姓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这种强制的迁徙会给百姓带来不小的灾难。
不过明朝这次移民虽然是朝廷强制要求的,但它的初衷是为了发展,而并非破坏,因此移民政策十分柔和。
在这次移民中,明朝政府唯一一项严厉的政策,就是要求移民将右脚的脚指甲割成两半作为特征,防止他们在半路上逃跑,成为流民。
后来,这一举措也成为移民后裔中所流传的“谁的小脚指甲两瓣瓣,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民谣的来源。
除此之外,明朝政府对移民的待遇是比较好的,至少没有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的情况。
而对于到了新环境,对于一穷二白的移民们,当时的朝廷方面也给予很大力度的支持,比如官府会免费提供一些种子,农具和耕牛。
如果发生水旱蝗等灾害,朝廷还会酌情减免一定的税赋。在这样的政策下,中原大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大量无主荒地得到开垦,耕地总面积大幅增加,人口数量也翻了倍,朝廷的财政也得到大幅好转。
可以说,明初的这项山西移民计划是一个惠及全国的善政,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明朝建立后迅速抚平了战争创伤,后明成祖多次远征蒙古,郑和七下西洋,明朝展现出这么强大的国力,都是与这次山西移民的政策分不开的。
据综合考证,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已经遍及18个省(市)、500个县(市)市,总共有812个姓氏在族谱上有迁徙自山西洪洞县的记录。
洪洞县移民后裔的寻根之旅
历史不会忘记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而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也不会忘记历史,数百年来,一直有当年的移民后裔回到山西寻根。
在民国二年(1903年),有个叫景大启的官员,他一直在山东任职,后来告老还乡后闲来无事。
有一天,他想起小时候的事情,他祖母曾和他这样说道:
“我们的祖先当年并不是生活在这里,我们来自山西。”
“祖先们历尽千辛万苦,从山西迁徙出去,虽然后来在这里繁衍,但我们的根却不在这里,我们的根在山西洪洞县,那里有一棵大槐树。”
景大启想起自己山西移民后裔的身份,于是动了去山西寻根的念头。
到了洪洞县后,他经过多方探访,找到了原来的古大槐树的位置,出资修建了青石碑和凉亭,还有牌坊。
牌坊横额的两面还刻有4首怀古诗,其中一首是:
“迁民往事忆当年,拄杖穿云窗夕烟。嘉木扶疏堪纪念,犹留经塔耸巍然。”
从那以后,这里就成了前来凭吊先祖的山西移民后裔必来的地方,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来这里寻根的异乡人都络绎不绝。
20世纪80年代初,当地政府修建的大槐树公园,正是以景大启修建的石碑为基础扩建而成的。
如今的洪洞县内,建有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这也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
每年都会有大型的祭拜活动,在此举行。唯一可惜的最初的那棵古大槐树,已经不在了。
结语
时至今日,山西移民后裔不仅遍布全国,甚至在海外也有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无论是南洋还是欧美,都有洪洞县大槐树的儿女们繁衍生息,他们都对自己心中的故乡念念不忘。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叶落归根”,每个人都希望回到自己的故乡。
虽然当年从山西迁移离开的人们已经在异乡安家立业了,但他们的根还在山西。
虽然他们不能时常会去,但他们的灵魂却时时刻刻保持着对故乡的追忆。
或许他们的先祖,并不都是洪洞县的人,但当年那棵老槐树已成了维系他们与山西维系的纽带。
只要这条纽带还在,他们就无法割舍曾经的故乡。
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山西移民为华夏民族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不能忘了他们所受过的苦难,以及做出的奉献,或许你我的身上就留着当年山西移民的血脉。
中华民族能够崛起于世界,取得今日辉煌的成就,与我们的先祖分不开的。
这棵传奇的大槐树,不仅代表着洪洞县、更代表山西,乃至于整个中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4
大槐树传说与中国人的祖先意识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自明朝以来,这首民谣就一直在我国各地民间尤其是黄河下游地区广泛流传,甚至在海外华人、华侨群体中也时常可以听到。洪洞县大槐树之所以成了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是因为它承载着先人对故土家园的依恋和顾盼。同时,民谣中又分明流露出发生在明朝初年那场大规模移民运动中的血泪情别。

一亿人的故乡

中国古代的移民活动自史前时期起,就一直不断地进行着,其中既有自发的,也有被迫的;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军事方面的原因。明朝初年的移民活动自明太祖朱元璋起,经建文帝、明成祖,历时五十余年,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史所罕见。当时的移民可分为以经济为主的移民和以政治、军事为主的移民。以政治、军事为宗旨的移民活动,主要指明朝初年朱元璋强迁苏、松、嘉、湖地区的富户于其龙兴之地濠州和龙居之地南京,以及明军攻克大都后,为加强该地的军事实力,将山西或山后地区大量的民户迁徙至居庸关以南和北平地区。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为尽快使新迁之都北平繁荣起来,又将江南地区大量的富户和工商业者强行迁至北平。明朝初年,以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为宗旨的经济移民活动,则以山西的大槐树移民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计划性也最强。这种移民活动,从洪武二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永乐末年,规模较大的移民活动前后共计十八次之多,移民总人口超过百万人,迁民地区涉及今天的十八个省市的五百余县市。

历史上次数众多、规模不等的移民活动,为后人留下了程度不同的文化遗产。史前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同宗共祖的民族认同感;西周初年的殖民性移民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西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促进了当时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环。但综观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历次移民活动,没有任何一次能比明朝初年的那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留下的烙印更深刻。那大槐树上的老鸹窝,成了现今一亿多华夏子孙心目中故乡的象征,成了他们萦回梦里的精神家园。

民俗学上的痕迹

明朝强制性的山西移民活动开始后,每次移民的规模都很大,动辄数千民户,甚至万余户。当时山西移民主要来源于太原、平阳二府和潞、泽、辽、沁、汾五州(见《明史·食货志一》),即以今天的太原、临汾、晋城、长治等地为移民的集散地,而位于交通要道、人口稠密的洪洞县自然就成了重要的移民集散中心之一。当时官府在洪洞县城北的广济寺(建于唐贞观年间)设局住员,负责给集中起来的移民编号发放“凭照川资”,之后移民们便由此散奔向冀、鲁、豫、皖各地的不归之路。广济寺旁曾是宽广的驿道,驿道边有一棵长势茂盛的大槐树,因位于空旷的汾河滩上,老鸹便在树冠上垒起了舒适的巢窝。根据史料记载,移民活动大都选择在农闲的晚秋时节进行,而此时的槐树叶已经凋落,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冠和那醒目的老鸹窝。栖息于树杈间的老鸹,在萧瑟的秋风中不时发出声声哀鸣。被迫登上不归之路的移民们,一步三回首,渐行渐远,遥望着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不禁潸然泪下,依依惜别。天长日久,岁月无情地冲刷去了寄居他乡的山西移民们对故土几乎所有的记忆,只有那临别之时的大槐树和老鸹窝还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心头。于是,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了在移民群体中唯一广为流传的故乡的故事,成了他们思念故土之情的排解物,进而变成了故土的象征性符号,深深地融进了移民后裔们的血脉中。
第2个回答  2022-06-30
政府鼓励、 追求经济效益与移民自愿是当时明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在这些特征中, 我们不难发现市场机制是决定这诸多特征的重要枢机。
第3个回答  2020-12-05
明朝(1368年-1644年)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