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汉字的资料!我有急用啊!20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汉字性质初探

  汉字性质近年来一直是我国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对当代学界的几种代表性学说进行了归纳,在此基础上,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简要的评价和分析,从而阐述出对汉字性质研究的一些个人看法。

  一、代表性学说

  1.表意文字说
  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也是关于汉字性质的最早论断:“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古典例子就是汉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的观点在我国语言学界影响深远,许多学者采用了这种理论,但其“表 意”的含义都略有差异。举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王宁:“汉字是表意文字。这样定性只是说,汉字是因义构型的,因此,它的形体直接带来的信息是意义,由义而知音。这与拼音文字直接带来语音信息,由音而知义,正好相反。”
  梁东汉:“符号表达‘个别的完整的词或者它的独立的部分’的文字体系叫做表意文字体系。”
  申小龙:“索绪尔认为表意文字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此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而与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不必经过语音的媒介而直接与概念沟通的文字的代表就是汉字。”
  孙均锡:“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语言里的词和词素有音和义两个方面。作为‘文字符号’,它不是表音的就是表意的。从本质上说,汉字不是表音而是表意符号,就是说它并没有变成字母,它同语言的声音的联系不像拼音文字那样是直接的。”

  上世纪40年代,张世禄在《文字学与文法学》一文中指出:“无论哪种文字,总是具有形体、音读和意义这二种要素。不过这二种要素怎样的配合,又要看文字的性质不同而各有区别。……还有一种文字,可以说是介于图画文字和标音文字这两者中间的。在这种文字当中,有一部分的字体是从图画文字上脱胎而来的,如果我们追溯这些字体原来的写法,或者分析它们形体的结构,便可以知道它们原是用形体来直接显示意义的。可是其中另有一部分的字体,在结构和实际应用上,却己经有进入到标音文字的趋向了,这种文字,我们称为“表意文字”。我们从这种文字的性质和演化的历史上看来,一方而还保持着一些图画文字的遗迹,另一方而却又具有很丰富的标音成分。但是我们对这种文字的应用,既不能纯粹从形体上看出意义,又不能完全依据字体的分析得到确凿的音读,而只是把许多字体作为习惯上各种意义的符号罢了,所以称为表意文字。中国现行的文字一一汉字一一就是现今世界上表意文字惟一的代表。
  此后,汉字为表意文字这一提法普遍为学者所接受,一些文字学专著、教材等多采用此说。但也有一些学者对“表意”的说法提出了批评,因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与语言没有直接对应关系的“文字画”是不能称之为文字的。他们认为“表意”很容易使人理解为汉字“直接与概念相联系”,是对汉字的一种贬低。

  2.表词/语素文字说
  “表词文字”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提出:“用一个符号代表口语里的每个词,这样的文字体系就是所谓表意文字(ideographic writing),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误会的名称……字并不是代表实际世界的特征(“观念”),而是代表写字人的语言的特征;所以不如叫作表词文字或言词文字(word-writing或logographic writing)。”这一观点明确了汉字与汉语(而不是与“观念”)直接联系的事实,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在国内,最早提出汉字是语素(当时译作词素)文字的是赵元任先生:“用一个文字单位写一个词素,中国文字是一个典型的最重要的例子。……它跟世界多数其它文字的不同,不是标意标音的不同,乃是所标的语言单位的不同。”
  吕叔湘、朱德熙、李荣、郑林曦等先生赞同语素文字说。王伯熙先生认为:“从文字符号所记录的语言中一位这个方而来看,汉字应该属于表词文字,因为它的每个独立字符基木上都是音义结合体,即形音义的统一体,是词的书而符号。”尹斌庸先生也认为:“一个汉字基本上代表一个语素。从语音上来说,一个汉字又表示一个音节。因此,综合上述理由,我们建议把汉字定名为音节一语素文字,或简称为语素文字。这一名称较好地反映了汉字的本质特点。”叶蜚声、徐通锵两位先生则认为:“它(汉字)是一种语素—音节文字,即每一个个汉字基本上记录语言中的一个单音语素;少数语素不止一个音节,只能用几个字表示,但每个字记录一个音节……。”这种“语素—音节”文字的理论实质上和语素文字说是一致的,只是同时又突出了汉字“一字一音节”的特点。
  “表词文字”的概念,是在索绪尔表意文字说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得到的。在我国语言学界,有一部分学者沿用了“表意文字”的名称,但事实上采用的是语素文字学说,如黄伯荣、廖序东两位先生在《现代汉语》中指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不是直接表示音位或音节的字母,而是用大量表意符号来记录汉语的词或语素,从而间接代表了词和语素的声音。”苏培成先生也指出:“从记录语言的方式来说,世界上的文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一类是表意文字。……用书写符号从语义方面来表示语素的文字叫表意文字。”叶楚强先生则认为:“文字符号总是表达一定的语言单位的……和词或词素相适应的就是表意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汉字基本上是汉语单音节词和词素的记号。我们必须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表意文字,而不要以为从汉字字形本身上可以看出汉字的意义来(现行汉字中的象形字早已丧失其象形作用,形声字的义符也不能准确表示字义)。”
  在当代,汉字是语素文字的观点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

  4.表音文字说
  1979年,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的姚孝遂先生发表文章提出汉字是表音文字。他根据古汉字在应用中存在的大量假借现象,认为就甲骨文字的整个体系,它的发展阶段以及根本功能和作用来说,它的每一个符号都已有固定的读音,完全是属于表音文字的体系,己经发展到了表音文字的阶段。也就是说,这种文字符号己具备了语音符号的性质,它是通过其所代表的语音来表达概念,而不是通过其形体木身的图像来表达概念的。
  这种观点在语言学界得到了一定范围内的赞同,但很快便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如曹先擢先生认为,单个的汉字是既表音又表意的,但单个汉字的表音功能不具有排他性(意思是还有同音字),而表意功能却有排他性(没有同义字)。“可以说汉字表意具有特殊的价值,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称汉字为表意文字”。他把是否一对一的专表音节,当作判定音节文字与否的关键。胡双宝先生则认为:“凡文字,必然有形、有音、有义。说某种文字是表音文字,是因为它表音比较直接,音是显性的;说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因为它表音不那么直接,音是非显性的(不完全等于隐性的)。”王伯熙先生也指出:“汉字从来都不曾是专用于记音节的音节符号,而是音义结合体。即使是表音性的假借字或同音替代字也不是专记音节的表音符号。所以汉字不是‘表音节的表音文字’。” 此外,赵元任先生曾提出:“拼音文字的字母原则上没有意义,有意义是偶然的例外。”也就是说,拼音文字的字母是音形的结合体。而绝大多数的汉字都是音、形、义三者的统一体。这从一个方面体现出了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区别。
  针对这些看法,王蕴智先生提出了判断“表音文字”的条件。他认为表音文字的的根本特点是“完全摆脱了表意符号的束缚,用一套字母来拼写声音,用声音来表达语言中词的意义。”而构成拼音文字的字母必须符合(1)本身笔画简单且不带任何含义;(2)字母的数目是有限的,“比正式文字的数目少得多”两个条件。这种观点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
  汉字是表音文字的观点虽然支持者甚少,但这种看法的提出对古假借字、通假字的表音性质提出了比较明确的界定,对汉字性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起到了拓展和促进的作用。

  3.意音文字说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徐银来先生就曾在《中国文字的特性》中提出了汉字是“音义系文字”的观点。1957年,周有光先生发表了《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并在该文中比较系统地对汉字使意音文字的观点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用文字表达语言,有三种基本的表达方法,就是表形、表意和表音。”“综合运用表意兼表音两种表达方法的文字,可以称为意音文字(ideo-phonograph)。汉字就是意音文字之一种。”
  裘锡圭先生对周先生的学说了总结和发展,他认为:“各种文字的字符大体上可以归纳成三大类,即意符、音符和记号。”基于这种理论他总结出:“汉字在旱期阶段属于使用意符和音符的一种文字体系,隶变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体系。如果一定要为这两个阶段的汉字分别安上名称的话,前者似乎可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或者像有些文字学者那样把它称为意音文字,后者似乎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
  意音文字可以说是认为无论表意、表音都无法完整说明汉字性质的一批学者提出的“折中”观点。

  4.其他观点
  除上述几种主要观点之外,当代学术界关于汉字的性质还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如陈淑梅先生的“构义文字”说,殷焕先生的“专字专用正字因素文字”说,马显彬先生的“表符文字”说,廖才高先生的“字词一体”说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当代汉字性质研究中存在的分歧和问题

  当代汉字性质的研究中存在着许多分歧和问题,如概念术语含义的混乱,各家所持标准角度的不一致以及对汉字性质应该整体还是进行历史分期再进行判定等。对于汉字性质的认识,产生上述几种不同观点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分析角度的不同。如一些学者从汉字字符与语言关系(音意联系)的角度分析,得出汉字是表意或表音文字的结论;有些从汉字记录的语言结构单位出发,认为汉字使语素文字;另外一些学者主要关注了汉字字符本身的构成特点,指出汉字是意音文字;还有许多学者主张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判定汉字的性质。
  在分析的角度和标准问题上,学术界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讨论的焦点是从哪种角度出发,才能表现汉字区别于其他文字的根本特征。如一些学者认为,汉字是“语素文字”的观点无法体现出汉字的独有特征,因为拼音文字的“词”记录的也是语素。这些分歧推动了一些问题分析的进一步深入,如关于“基本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问题,即从汉字记录的语言结构单位出发,“字”作为“记录汉语言(语素)的基本单位”,应该与拼音文字“记录语音的基本单位”“字母”相对应,还是与“词”相对应;而汉字的部件作为“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是否相当于拼音文字的“构词(语素?)部件”字母等。针对这些问题,徐通锵先生提出“‘字’是语言中有理据的最小结构单位”,潘文国先生也提出“天然语言单位”的概念和判定的三个条件等。这些问题上出现的争鸣,能够有力地推动对汉字性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清晰。
  关于汉字性质的最初认识来源于西方。作为最早提出汉字性质问题的学者,索绪尔所认为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其“文字发展三阶段论”理论的一部分。将人类文字的发展划分为图画文字、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三个阶段,基本上是建立在西方拼音文字体系发展史的基础上,带有强烈的进化论和资本主义扩张色彩的,也是在对汉字了解片面的情况下做出的结论。
  在当代,大部分学者都赞同,汉字作为现存唯一的大量使用的自源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属于完全不同的发展体系,认为汉字是不成熟的“表意文字”是错误的。
  在三千余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汉字经过了隶变、楷化,直到今天大陆地区使用的简化的现代汉字,其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无论是隶变、楷化还是汉字简化,都只是对汉字形态的归纳和改变,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汉字的性质。有人根据汉字隶变后的符号化趋势,认为隶变后的汉字不应属于表意体系,这种看法有失偏颇。符号化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切成熟的文字都是一套以约定俗成为基础的高度抽象的语言符号。拼音文字的“见字知音”也是建立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之上的,不懂得一种拼音字母系统的发音规律的人是根本无法拼出对应发音的。同样的,“表意”并不是指“见形知意”,义符的含义同样也是在约定的基础上标记出的,抽象的符号。由此可见,现代汉字是否属于“表意体系”的关键并不在于其所选字符抽象的与否。现代汉字与古汉字之间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而不像借源的西方拼音文字,字母的产生事实上是一种质的飞跃。虽然隶变和简化后的汉字越来越难看出古文字的象形会意性,但汉字始终没有形成与当代其他语言对应的,以有限的标音字母为基础的表音文字体系。这是汉字的特殊性所在。
  我们认为,汉字之所以没有走上拼音化的道路,和汉语的特点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第一,汉语音节结构简单,音节的数量非常有限,而语素的数量要比音节多好几倍,所以同音语素特别多。这导致使用拼音字母很难准确地记录汉语。汉字拼音化是困难而不现实的。第二,汉语是孤立语,所以可以使用“平面结构”(部件在平面内拼合交叉构成方块汉字)的汉字记录单音节的语言单位,而不必使用“线性结构”的拼音标记其形态变化。第三,汉语方言差异大,不同方言区统一使用非拼读的汉字,不仅极大地便利了不同地域间的沟通交流,在维护民族团结上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汉字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与汉语是相适应的。
  汉字如此特殊,要讨论汉字的性质,就必须从比较文字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得出其区别于其他语言的根本特征。汉字是高度成熟的文字。事实上,从文字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任何成熟的文字都不可能单纯依靠表意来记录文字。汉字中的音符成分并不能决定汉字是表音系统的文字。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拼音文字中也存在着由于借字和读音变化等导致的“不表音,只存意”的现象(如英语中的“e.g.”等)。除此之外我们认为,研究汉字的性质,既要注意分时期、阶段地分析定性(现代汉字与古汉字确实在多方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许多学者在分析中明确提出了“现代汉字性质”和“古汉字性质”的区分),也不能忽视古汉字与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汉字的性质作出比较科学的分析和判定。
  长久以来,我国的汉字研究理论始终建立在西方以拼音文字为中心的一系列研究理论之上,对一些传统文字学中没有的概念(如词、语素等)的直接引进和套用,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汉字性质研究的视野。在将汉字研究融入世界背景范围的过程中,我们也失去了不少汉字学研究领域的特色和自主视角。今后关于汉字性质的争鸣仍将持续,相信我国语言学界的学者们也能够以此为契机,在文字及语言学研究的国际背景下,提出自己的,有独创性的学说,为汉语言学开辟出新的研究道路。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CD%C1%B2%A6%CA%F3/blog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10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仍未完全定型。
  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汉代以前的文字。更具有形象性。
  战国文字:“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秦国文字,汉字发展的主流。
  六国文字,地域差异大,不反映汉字发展轨迹,是支流。
汉字是语素文字,总数非常庞大。汉字总共有多少字?到目前为止,恐怕没人能够答得上来精确的数字。
  关于汉字的数量,根据古代的字书和词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其发展情况。
  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三篇共有3300字,汉代扬雄作《训纂篇》,有5340字,到许慎作《说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晋宋以后,文字又日渐增繁。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文字篇》所记晋吕忱作《字林》,有12824字,后魏杨承庆作《字统》,有13734字,梁顾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唐代孙强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到宋代司马光修《类篇》多至31319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欧阳博存等的《中华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诸桥辙次的《大汉和辞典》,收字49964个。1971年张其昀主编的《中文大辞典》,有49888字。
  随着时代的推移,字典中所收的字数越来越多。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收字数为54678个。1994年冷玉龙等的《中华字海》,收字数更是惊人,多达85000字。
  如果学习和使用汉字真的需要掌握七八万个汉字的音形义的话,那汉字将是世界上没人能够也没人愿意学习和使用的文字了。但是《中华字海》一类字书里收录的汉字绝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历史上存在过而今天的书面语里已经废置不用的字。
  有人统计过十三经(《易经》、《尚书》、《公羊传》、《论语》、《孟子》等13部典籍),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其中不相同的单字数为6544个字。因此,实际上人们在日常使用的汉字不过六七千而已。

够了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