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很少有蚊子的,今天逮到一个居然是伊蚊,到底什么是伊蚊?危害大不大?谁能帮我解答下的!

如题所述

伊蚊是蚊科中最大的一属,我国比较重要的媒介伊蚊包括覆蚊亚属的埃及伊蚊( 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 Ae.albopictus)。我国埃及伊蚊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西南边境地区,而白纹伊蚊分布非常广泛,南起海南岛,北至沈阳、大连市,西至陇县和宝鸡市,西南至西藏自治区,向东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中北纬30°以南最为常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国际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伊蚊呈现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散的趋势,而由其传播的传染病也随之会发生变化。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3-15天后即具有传染性,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

媒介伊蚊可传播登革热(dengue fever,DF)、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黄热病( Yellow Fever,YF)、寨卡病毒病(Zikavirus disease/ Zika fever,ZIKV)等急性传染病。基孔肯雅热目前主要在非洲、亚洲和南美国家和地区流行,主要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症状与登革热相似。在中国,基孔肯雅热长期以来是以病例输入的形式散在发生的,主要分布于云南、广东、台湾等地区。当前我国尚未报告寨卡病毒病本地病例,截止2016年6月15日,我国内地累计报告输入性寨卡病毒病21例。黄热病是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目前主要在非洲及南美洲流行。2016年1月21日安哥拉黄热病疫情暴发,2016年3月13日中国报告首例黄热病输入病例当年共报告输入性黄热病11例。我国登革热防控可所,传染病隋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形势严峻。1978年广东佛山发生建国以来的首次登革热暴发,自此以后的30多年中,登革热在广东云南、海南、福建和浙江等省份流行,四种血清型病毒均有出现。我国登革热具有典型输入性和突发性,在发生时常常表现为较大范围、较严重暴发流行等特点。近年来我国发生登革热疫情纬度进一步上升,本地暴发频率呈现增高态势。这预示我国登革热风险区域不断扩展,风险人群不断增加。尤为重要的是,2017年我国山东暴发了登革热疫情,预示着我国将有更多区域和人群面临登革热暴发高风险。

目前这些疾病尚无有效的疫苗和特异性治疗药物,重症时可引发严重并发症乃至死亡。因此,对媒介伊蚊的控制是防控登革热的唯一有效手段2004年“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sustainable vectormanagement, SVM/sustainable vector control,SVC)理念首次提出。对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的最新定义为:兼顾社会、经济、生态和健康效益,开展及时、有效的媒介生物监测,对媒介生物及相关疾病做出切实的风险评估、控制规划和准备,有序地选用环境友好的控制技术和综合措施,始终实施监测指导下的媒介生物综合控制和管理,开展多部门合作及全民参与的协调行动,将媒介生物长期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的支持系统包括可持续的监控技术、管理措施、人力资源、财政支持等四个组成模块。病媒生物种群数量可持续控制应当按照媒介生物综合治理的原则,以信息管理为基础,以新技术为支撑,以持续发展为方向,依据生态学的原理和经济学的原则,选取最优的技术组配方案,有效控制病媒生物种群数量,以获得最大的健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个策略指出病媒生物可持续控制目标是获得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最佳组合,而不是其中一种效益的最高值,此理论和策略已经推广应用于世界各地媒介生物和媒介传染病的控制方面。

白纹伊蚊多属于野栖或半家栖蚊种,而埃及伊蚊属于典型的家栖蚊虫,具有多次吸血习性,其传播登革病毒能力高于白纹伊蚊,属于登革热世界性传播最危险蚊种。在我国,埃及伊蚊仅分布在广东、海南、广西、福建、云南等地区;而白纹伊蚊具有分布较广,活动季节长等特性,在我国大部分登革热流行区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近几年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省(自治区)白纹伊蚊广泛存在且种群密度较高,而埃及伊蚊分布区正逐渐退化且密度低。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城市化及全球化影响,我国主要媒介伊蚊分布区及登革热病毒病风险区将进一步由低纬度低海拔地区扩展到高纬度高海拔地区,风险人口相应增加,媒介伊蚊和以登革热为代表的伊蚊传播疾病防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伊蚊

1、 城市化 白纹伊蚊是典型的容器型蚊种,其孽生场所和生境多种多样,包括家庭容器(水壶、缸、罐、泡菜坛等)、植物容器(树洞、竹筒、叶腋等)特殊容器(废旧轮胎、汽油桶等)和天然石穴、岩洞、水泥池和水泥槽等。此外,窨井、溪床石穴、树洞和竹洞、积水池等也较适宜白纹伊蚊的孳生。虽然孳生水质不同,白纹伊蚊幼虫密度会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孳生的水体来源十分广泛,如降雨、自来水、地下水、池塘水等。埃及伊蚊具有严格的家栖性孳生环境简单,多孳生于居民住宅等场所生活及饮用水容器,如水缸、水柜等。当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孳生在室外同一个容器时,在36°C的温度条件下白量增长与流动人口剧增、人们生活习惯和房厦结构改变等问题,势必会引起城市病媒生物原有栖息环境改变,造成密度增加,最终引起虫媒传染病发病率上升。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个独特的普遍现象。由于房屋和人口密集,人口流动性大,空气对流不充分,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蚊蝇孳生快,易造成虫媒传染病的传播流行。

2、 全球化 自然状态下蚊虫的飞行距离相对有限,在城市内引发大面积暴发的原因除了局部环境因素外,人口流动通常是登革热在城市内大范围扩散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蚊虫自然飞行扩散距离有限,但可以通过成蚊、蛹、幼虫、卵等方式随着飞机轮船、汽车运输或其他人类活动而发生远距离的被动扩散。因为媒介伊蚊主要以卵的形式度过不良的环境条件,如干燥和寒冷的环境。在干燥和低温时期卵处于休眠和滞育状态。我国大部分地区,白纹伊蚊是以滞育卵度过冬季。因为白纹伊蚊的卵具有很强的抗寒能力和生命力,易于被携带传播,使得白纹伊蚊能够侵袭入新领地,并发展成为优势蚊种。媒介伊蚊的分布和扩散主要受到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经济等的影响,所以城市化、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建设、旧轮胎的运输、旅游和国际贸易等社会经济因素都可能影响到白纹伊蚊的分布。近年来,白纹伊蚊已从原产地亚洲扩散至全球至少28个国家,造成远距离的入侵,成为过去20年间扩散速度最快的动物之一,并且由于白纹伊蚊适生性强的特征很快发展成为优势种群。

3、 气候变暖媒介伊蚊幼虫生长发育和活动规律与气温、降雨量等气候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气温对幼虫生长影响最大。全球气候变暖对登革热媒介伊蚊可产生直接影响,如气候变暖可以提高蚊虫繁殖速度,增加叮咬率,延长其活动季节和扩大地理分布进而影响疾病传播。当环境温度达到各个生活周期发育的有效积温时,蚊虫开始生长发育,并随着温度的升高不断地缩短周期;但当超过临界温度时发育又会受抑制。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上升而缩短,成虫的成虫率也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温度不仅对蚊虫的生命周期和存活率有影响,对其生命生殖力也有影响。研究发现,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幼蚊在6月和9月为高峰期,此期间蚊虫产卵率最高,提示温度对产卵具有重要影响,而且温度升高使得雌蚊比例升高也进一步影响登革热的流行。随着纬度降低气温上升,白纹伊蚊幼蚊和成蚊出现时间也随之提前,因此,气候变暖会影响登革热媒介伊蚊的季节消长和越冬。此外,有研究揭示了叮咬率和温度之间的直接联系,温度的小幅升高就会使蚊虫叮咬频率增加,疾病传播机会增加。温度对登革热媒介伊蚊飞行距离有影响,大部分成蚊在15℃以下不再飞行,在19℃左右仅有约15%成蚊仍然活跃,而低于19℃时诱蚊诱卵器指数为零。气候变暖一方面可以缩短登革热病毒在蚊体内的外潜伏期,另一方面也可增加病原体的致病力。蚊虫可以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散,高纬度海拔地区野生动物活动频繁,登革热的宿主人或其他灵长类动物活动范围也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展,导致登革热流行范围扩大登革热进入非流行地区后,人群普遍易感,公共卫生防范不足,极易引起暴发疫情。

4、 蚊虫生态学及抗药性由于杀虫剂对环境和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以及缺乏内在活性和蚊虫抗药性的出现,这对我国当前依赖杀虫剂的蚊虫控制策略存在很大挑战。在2010年,广州市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已产生20余倍的抗性,2012年孙养信等对陕西省安康和铜川两地白纹伊蚊抗性的双硫磷监测结果为2-4倍。下一步,杀虫剂研发以高效、长效和安全为原则,同时,定期开展杀虫剂抗药性监测。抗药性管理依赖于抗药性监测和杀虫,应停用或限制使用已产生抗药性的杀虫剂,要合理规范地使用杀虫剂,同时注意施药剂量,轮换交替使用不同类型杀虫剂,或使用复配杀虫剂,以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

媒介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vectormanagement,IVM)是可持续控制策略实施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主要强调多种方法相结合,注重当前所采取的方法对今后媒介生物控制的影响。预防病媒生物侵入、清除病媒生物孳生栖息条件的根本措施是环境治理,也是长效管理防治病媒生物的基础探索媒介生物与相关传染病流行因素关系是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的重要内容,要开展传播媒介的生态学、微生物学研究,控制传播媒介;要从媒介生物侵袭性评估媒介生物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程度,建立媒介生物密度消长与传染病流行趋势的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科学防控媒介生物。但环境的治理前提是掌握媒介伊蚊生态学习性,了解蚊虫的孵化、生长发育、羽化繁殖、叮咬习性等特征,以及生活史所必须的温度阈值、光周期、耐药性等条件,因此加强对媒介伊蚊生态学的研究,是登革热控制的基础。

随着“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在全球的不断推广应用,2012年WHO在登革热全球预防控制策略中首次采用了“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同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媒介生物控制室被WHO命名为“世界卫生组织媒介生物监测与管理合作中心”。以蚊媒传染病为重点,实施基于监测和媒介蚊虫阈值预警,将媒介蚊虫持续控制在暴发阈值以下,将被动的应急处置变为主动的暴发风险控制,真正实现了病媒传播疾病防控的关口前移,践行了我国“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方针。


伊蚊

病媒生物可持续控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从社会、经济和自然方面全面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减少媒介对人类的骚扰,控制病媒生物性疾病的发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保护环境和媒介的敏感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中,控制的关键点如下

1、媒介生物监测在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化和全球化大趋势下,我国登革热媒介伊蚊适生区向北扩张,其生态学及密度发生改变,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媒介伊蚊和登革热监测方案对我国媒介伊蚊的可持续控制至关重要。

在我国登革热不同风险区媒介伊蚊的活动季节,开展媒介伊蚊监测,虽未出现登革热疫情但布雷图指数( Breteauindex,BI)≥20时,当地政府要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在重点区域(如城区、城郊结合部的重点地点(如居民区、公共场所及其他人群密集地点)进行预防性灭蚊,清除室内外媒介伊蚊的孳生地,将BI控制在20以下,降低登革热病毒病输入后的传播风险。各地要开展媒介伊蚊抗药性监测,指导科学合理用药。在登革热病毒病高风险地区每年至少开展1次抗药性监测,其他地区每两年至少开展1次抗药性监测。

在我国登革热不同风险区的媒介伊蚊活动季节出现输入或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时,以疫点为圆心的200m半径核心区BI≥5、警戒区(核心区外展200m半径范围)≥10、其他区域BI≥20时,应启动媒介伊蚊应急控制。在核心区和警戒区,应根据媒介伊蚊抗药性监测结果选取敏感卫生杀虫剂进行疫点成蚊杀灭,结合重点部位的滞留喷施和蚊虫孳生地清理。当地政府要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民动员做好蚊虫孳生地清理工作,告知居民做好个人防护病例和医院防蚊隔离。通过媒介伊蚊综合防控措施尽快将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控制传播和扩散风险。登革热控制应从暴发后控制规模和强度,向暴发前开展伊蚊监控,降低媒介伊蚊密度,控制暴发风险的可持续模式转变。在流行季节发现输入或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时,启动应急监测。

2、媒介伊蚊的抗药性及其相关控制技术由于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同时媒介昆虫伴随人类频繁流动的被动扩散,媒介昆虫种群的基因流动性加强,促使抗性基因的产生速度随之加快,还有其他化学物质的诱导,这些均导致媒介伊蚊抗药性不断增加。蚊虫对杀虫剂抗性机制主要有靶标抗性、代谢抗性和杀虫剂在昆虫表皮内的穿透性降低3个方面。

我国在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分布的地区都做了相关抗性方面的研究,总体而言,埃及伊蚊抗药性水平略高于白纹伊蚊,如在2010年对广东省湛江市埃及伊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的抗性分别为130、6.7和7.9倍,对双硫磷也产生了1.2倍的抗性。从历史来看,2002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登革热大流行而难以控制的原因,即埃及伊蚊对氯菊酯产生了抗药性。如果我们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延缓抗性的产生和发展,也会加大媒介伊蚊的控制难度,导致由伊蚊传播的传染病的传播流行。而目前杀虫剂的普遍使用所引起的抗药性可遗传,故要解决蚊虫抗药性问题应从基因方面着手。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蚊虫抗性形成和进化的研究从基因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开展,对抗性蚊虫的基因进行分离克隆和差异表达的鉴定,进而研究此种抗性机制的整条通路。这将使人们对于抗性产生和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刻,也对杀虫剂的使用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在蚊虫可持续控制的抗药性控制具体实施方面,需要规范消杀过程中的用药规范,延缓抗性产生。

3、媒介伊蚊可持续控制实践媒介生物和媒介生物传染病的防控,需要在监测的基础上,多种策略、多种方法、多部门的联合。2005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全国重要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等多个媒介生物相关监测系统,并发展了灾区媒介生物应急监测,为近年来适应卫生城市、健康城市及频发暴发流行的媒介生物传染病等越来越高要求的媒介生物控制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实施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加强媒介伊蚊监测、风险评估和预警,开展媒介伊蚊预防性控制和输入病例疫点媒介伊蚊控制,预防控制疫情的传播和扩散风险。

目前,已经从国家层面研制出了登革热媒介媒介伊蚊防治BI阈值,于2014年出台了《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中疾控传防发[2014]360号)。当BI阈值为5时,需要控制登革热传播;BI阈值为10时,需要控制登革热暴发;当BI阈值为20时,需要控制登革热区域流行。根据登革热暴发的频率,把我国登革热风险区分为三级。Ⅰ类地区指近年常有登革热暴发的省份,确定至少15个登革热高风险县区(涵盖本省内全部登革热高风险区域);Ⅱ类地区指近年出现过本地病例或根据我国媒介伊蚊分布情况,暴发风险相对较高的地区,确定至少10个登革热风险县区;Ⅲ类地区:近年有输入病例报告,且有媒介伊蚊分布,具有登革热暴发风险的地区,选择其中5个县区作为监测点开展媒介伊蚊监测。

在“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对不同风险区域采取不同防控策略。如对Ⅰ类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和浙江这六个省,从每年1月份就开始进行BI监测,直至10月结束,对Ⅱ类地区,包括上海、重庆、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和四川九个省市,从5月份开始监测直至10月;第Ⅲ类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天津、山东、陕西和辽宁6个省市,每年从6月开始监测BI直至9月结束。

小结

以国家媒介生物监测点获得的监测结果,结合气象数据、气候模型、人口资料等,随时进行分析,利用预警、阈值模型确定的气象、媒介伊蚊密度阈值,作为控制的启动条件,采取“自下而上”社区自发措施和“自上而下”的行政干预措施结合,进行基于气候和媒介伊蚊预警的可持续媒介生物精准控制和制定长期趋势下的适应性策略。媒介伊蚊的可持续控制,应在蚊虫综合治理理念的基础上,强化生态调控通过全社会行为干预的共同努力,实现由媒介伊蚊到疾病的可持续控制。在全国范围内,将媒介伊蚊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以有效降低伊蚊传播传染病的疾病负担,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公共卫生保障。

虫虫战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09

第2个回答  2018-11-15
伊蚊危害非常大,是一种蚊科库蚊亚科伊蚊属昆虫,伊蚊属蚊虫通称伊蚊。分布于全世界,是蚊科中最大一属,近1000种,中国有100余种。
作为蚊科昆虫,伊蚊非常招致人类的讨厌。伊蚊会传播很多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危害,黄热病与登革热就主要通过伊蚊传播。伊蚊是蚊科类昆虫,是伊蚊属的通称,具有很多种类,分布全世界。伊蚊是蚊科中最大的一属。
中国伊蚊中比较重要的有复蚊亚属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已证明为登革热媒介的蚊类包括:埃及伊蚊、白纹伊蚊、赫布里底伊蚊、波里尼西亚伊蚊、盾纹伊蚊和中斑伊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