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催促孩子有什么危害

如题所述

一.80%的父母都曾经催过孩子

日本曾经就父母催促孩子这件事,做过一个专门的调查。


结果显示:80%的父母都曾经催过孩子,可能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可能是在他吃饭的时候,也可能是他洗澡的时候。


总之孩子总是越催越慢,父母总是越催越着急,这种无休止的拉锯战,似乎并没有随着父母的催促而结束,对完成这件事情也丝毫没有帮助。

其实父母经常催促孩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反而会给孩子造成很多不良影响。


二.常催促孩子,会导致什么后果?

1.父母催促的频率越快,孩子患上焦虑症的可能性就越大

赋予孩子一些压力,让他们有完成事情的推动力,这并不是件坏事。但若是一味给孩子施加压力,根本不思考孩子的承受临界点,最后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当孩子的压力过大时,会增加“可体松”的分泌,抑制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还会让孩子感觉到焦虑,压力是造成儿童焦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何况,有些父母在催促孩子的时候,往往伴随着大喊和咒骂,这会让孩子的内心产生更多恐惧。

很多孩子在父母没有吼叫之前是非常聪明的,可后来背负的压力越多,似乎也变得愚笨了。

当这样的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预期目标时,父母又希望用这种施加压力的方法,让孩子取得进步。实际上这种做法,对孩子并没有什么正面作用,只会让他们变得更加焦虑而已。

    如果你不清楚孩子焦虑的表现,可以看看这些焦虑的小沙鼠:


这些沙鼠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在旱季来临之前,它们总要储存更多的食物。需要储存的总量要比自己的需求量高得多,这给沙鼠们带来了沉重压力,如果哪天它们储存的数量,没有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就会因为焦虑而死。


2.孩子会变得更加大意马虎,放弃思考

有的时候孩子被父母逼得太紧,就会放弃思考的步骤。

尤其在辅导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经常会因为孩子做错题目而瞬间崩溃,对着孩子大喊大叫,这让孩子非常紧张。

为了平息家长的情绪,有些孩子甚至不惜撒谎,将自己还没有弄懂的问题,随口回应已经明白了,也将自己没有检查好的问题草率完成,只为能摆脱噩梦般的家长。


家长习惯陪伴在孩子身边监督他做作业,自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温馨的方式,其实无形中会给孩子一种压力。

更可恶的是,有些爸妈在孩子做错题的时候,会不停打断孩子,指责孩子为什么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错,丝毫不给孩子思考的时间。

长此以往,孩子为了在父母面前打掩护,干脆不思考,直接将标准答案提前搞到手填上,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平息家长的怒火。

3. 容易引发“习得性无助”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指孩子在遭遇家长的指责后,彻底放弃任何努力,肯定了自己无用的说法。


有位妈妈曾经分享过自己五六岁的时候,被妈妈催促,当时正在干农活的自己,已经很卖力了,但仍然没有得到肯定,反而落下一个好吃懒做的名声。

后来进入社会的时候,她非常惧怕别人催促自己,一旦有领导或同事催促自己,她就会习惯性地想起当年的场景,也会被当年妈妈的催促再次中伤。

三.孩子做事“磨蹭”别总催,这是正常现象

1.孩子还不熟练

不要说小孩子了,就连大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自己比较生疏,完成的速度必然也会比较慢,这道理浅显易懂,何苦去苛求小孩子?

当他们做一件事情不熟练的时候,自然而然速度比较慢,这时父母没必要大呼小叫,在一旁默默陪伴和鼓励,才是最理智的做法。

熟悉是一个需要慢慢进行的过程,不可能尝试了一次之后,就能熟练操作,都说熟能生巧,只有不断尝试才能有惊喜出现。


2.孩子不感兴趣

小孩子是非常简单真实的生物,他们喜欢的东西会多看两眼,喜欢吃的食物会多舔两口。而当他们的确对某件事不感兴趣的时候,完成的速度就会变慢。

这不一定是他不认真,而是他的心思不在这上面,这就好比让一个农夫去造火箭,哪怕把所有的材料堆在他面前,他也不见得会操作,毕竟他真正感兴趣并且做得最熟练的,还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让孩子跳脱自己的舒适圈,完成一些并不感兴趣的事情,这岂不是强人所难吗?

明明有些家长能感受到孩子不感兴趣,却仍然强迫孩子进行下去,这本身就是种不可取的做法。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对孩子发脾气,那家长就实在有些糟糕了。

孩子在小时候都会被父母培养一些才艺,舞蹈、画画、乐器等,不管孩子选择了哪一样才艺,都是他发自内心喜欢和热爱的,家长充其量起的作用就是引导和督促,其他的还是要看孩子自己内心的意愿。

一味强迫孩子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消极,速度也变得越来越慢。

3.孩子天生慢性子

世上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有的人着急暴躁、牙尖嘴利,喜欢竹筒倒豆子般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自然就有人天生温吞慢热,一时半会儿并不能适应闹哄哄的氛围,在这样的情况下做事情,他们就会变得更慢。

其实他们不是故意的,自己也无法掌控,天生的慢性子后天想要纠正,实在是有些困难。

孩子天生性格慢并不是件坏事,有时候给他们充足的思考时间,他们会将整件事情想得更加缜密,最后出来的效果也更加精致和完美。

不见得每个孩子,都要三下五除二地去做事情,有的时候,速度慢可能会做得更好。

“慢工出细活”还是很有道理的,这些天生慢性子的孩子,会在脑海中一遍遍建立模型,又会一遍遍进行自我否定和推翻,效果绝对让人惊艳,这一点任何人都无法反驳。

四.父母这样应对“磨蹭”的孩子会更好

1.告诉孩子“轻重缓急”

在真正开始做一件事情之前,家长首先要让孩子了解这件事的轻重缓急,让他明白这件事是可以慢慢做的,还是需要立刻完成的。

把事情的必要性跟孩子解释清楚,会让孩子感觉到适当的压力,慢慢的,他自己就会提速,不需要家长在旁边骂得脸红脖子粗,这样让孩子也非常不舒服。

2.为孩子提前设定计划

在孩子做事情之前,家长可以提前为他设定好计划,也能够更好地提高效率,不会出现拖沓的现象。

并且,遵循整个计划进行下去,事情也会变得条理清晰,做起来也就有趣多了,不会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


3.父母要更加有耐心

如果已经确定孩子是个慢性子的人,那么父母除了坦然接受以外,似乎并没有什么别的好办法了。

性格的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只要这种性格没有让孩子感觉到困扰,家长还是顺其自然为好。

其实慢性子的人,一般在艺术方面都会更有成就,家长不妨换个角度想,这世上优秀的人都各有特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23
那就要弄清楚他到底是想玩什么。其实有的孩子就是觉得写作业太没劲或是反叛心理才想玩的,他也不知道自己想玩什么。如果是这样,那就干脆让他玩个一两天,别束缚他,他自己就觉得没劲了,不知道该干嘛,自然就会去学习。如果他真的有什么特别喜欢的,那你可以把这个坐筹码,让他写完了再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5-23
没有耐心,毛毛躁躁的。
相似回答